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发展奥秘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7544
发表于 2024-9-28 14: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娜在2021年中新广州知识城举办的“疫情防控与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研讨会上发言。受访者提供

朱明在2021年11月举行的“中国与联合国:合作50年与未来发展”论坛上发言。受访者提供

Handy在参观外研社时拍了一张照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2年9月,解林锐参加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国际青少年中国行”乡村考察。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疆博湖县博斯腾湖生态环境逐年改善,成为候鸟迁徙途中停歇、觅食、繁殖的幸福家园。人民视觉 摄影:年雷

新时代10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他们努力探索中国发展的奥秘,对中国的认识和认识日益加深。他们积极向世界分享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能量。

“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充满活力、包容的国家”

本报记者 曲佩

在书中读懂中国,用脚步丈量地球,用专业研究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这就是巴基斯坦年轻人佐恩·艾哈迈德·汗(中文名明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谈起七年来中国留学的经历,她说:“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充满活力、包容的国家。”

去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朱明专程前往上海、嘉兴、浙江等地,探寻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故事。朱明还与“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的其他35名外国青年代表共同致信习近平主席,讲述了他们走访中国各地的经历和感悟,表示希望成为更好促进交流的桥梁以及中外对话。 2021年8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回复“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国青年代表,对他们积极访问中国各地、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表示赞赏,鼓励他们加强交流互学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 “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深受鼓舞。”明珠说。

明珠小时候,父亲因工作原因经常去中国,带回了很多纪念品、相册和照片。这些元素构成了她年轻时对中国的第一印象。进入大学后,朱明选择了政治学作为她的专业。 “巴基斯坦和中国毗邻,两国人民感情深厚,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令人惊叹的发展成就的?”在老师的建议下,明珠决定去中国寻求这个机会,她渴望通过破译中国的成功密码为巴基斯坦寻找机会。



2015年,朱明申请成为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专注于中国外交政策研究。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各类合作项目相继启动并稳步推进。目前,这些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产生了显着促进作用。发展和民生改善。”明珠告诉记者,作为中巴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典范,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自2013年启动以来,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项目田野纷纷涌现、壮大,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明珠多次考察瓜达尔港等中巴经济走廊框架内项目,亲眼见证了两国携手推动中巴经济走廊高质量发展。很多细节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在中国企业的帮助下,在学校建设的友谊学校学习,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年轻人接受技能培训后找到稳定的工作并拥有更好的未来;偏远山村的女孩走出大山,获得学习、工作的机会……“这些变化以前是我不敢想的。”明珠感叹,“‘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力国家经济发展、完善升级基础设施,而且把当地人民的发展需求作为重要考虑,切实改善民生福祉。”让我坚信共建“一带一路”是值得信赖的倡议,参与将为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除了学术研究,朱明参加“国际青少年中国行”活动,走访四川、陕西、江西等地的城市乡村,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实践。她还与中国媒体合作,追寻乡村振兴的故事。 “在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村干部对我们询问的芒果品种、农户数量、种植面积、销售渠道等问题非常熟悉。看得出来,他们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工作,了解村庄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明珠说,走访过中国很多地方的经历,让她对几代人的辛劳有了更深的体会。中国伟大成就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奉献和智慧。

如今,明珠正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关注上海合作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间互动。她还积极参加各种论坛和媒体活动。 “我希望通过工作和学习,架起两国沟通的桥梁,把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巴基斯坦人民,让更多的人听到后更好地了解中国。”精彩的中国故事。”

“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善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报记者 杨毅

当我联系汉迪·尤亚多时,他正忙着前往云南拍摄《无限》中国之路系列微纪录片。该系列微纪录片围绕“减贫、包容发展”主题,记录了新疆、云南等中国多地普通家庭的生活变化。 “我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微纪录片,讲述普通中国人的脱贫故事,激励包括我的祖国印尼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经验,带领人民摆脱贫困。”便利。

“在和一些新疆家庭相处的过程中,我总能感受到他们生活的宁静和美好。”翻看Handy的社交媒体内容,新疆的美景、美食、人物不时出现在他分享的短视频中。 ,“新疆是我在中国最喜欢的地方。”他直言,“我很幸运能够来到新疆,欣赏这里的美丽风景,看到这里的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过上美好的生活。”

2015年,汉迪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担任印尼语教师。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他说。 “来中国教书后,我开始学习汉语,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现在Handy住在北京,可以用中文交流。和读书,我越来越习惯这里的生活。 “在北京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我回到印度尼西亚老家时,家人和朋友都说我走路、吃饭、说话的速度都变快了。”汉迪笑着说道。

Handy喜欢探索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会在学校假期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从2015年开始的七年里,他走过了中国很多地方。在这些旅途中,他通过摄影和写作记录了中国的发展变化。 “中国的河山让我流连忘返,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善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汉迪表示,“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领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科技、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Handy拍摄的视频中,一段有关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短片引起了广泛关注。影片中,他参观了北京玉渊潭公园冰雪游园会,向观众介绍了北京市民如何在城市体验和参与冰雪运动。 “在备战北京冬奥会的过程中,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不断高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到了冬天,北京的一些公园就会开辟冬季运动场馆,建设冰雪运动项目。”如果冬天走进这些公园,你会看到溜冰场上熙熙攘攘,人们脸上洋溢着欢乐和幸福的气氛,让我这个来自热带国家的人忍不住想上去一游。试试我的技能,”汉迪说。之后,他尝试过滑雪、冰壶等冬季运动。每当他把自己滑雪的照片发给远在家乡的亲友时,总会赢得好评。

“北京冬奥会期间,数百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为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Handy 很高兴他的学生成为这些志愿者中的一员。自从开始教授印尼语以来,他和他的学生参加了许多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参加研讨会和工作坊、撰写文章、制作视频、与学生一起翻译双语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汉迪说。

“这是人类历史上鼓舞人心的成就”

本报记者石元浩

“我写的英文书《上海,新时代的中国之窗》即将出版。我选择上海作为写作对象,是因为这座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从发展故事来看上海的读者可以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来自英国的杰米·利·赖特(中文名杰林瑞)向记者讲述了他与中国的关系。



杰林瑞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求学期间,他认识并爱上了一位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女孩。 2018年8月,杰林瑞决定飞往北京与女友见面,从而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 “一开始,我不确定自己是否会待一年半或更长时间。”杰林瑞坦言,这里的生活点点滴滴让他爱上了这座城市,最终决定留在中国工作。 。

“在中国,无论走到哪里,我总能感受到人们对外国朋友的友善和欢迎。”解林锐回忆起自己刚到中国时的感受。 “孩子们经常用英语跟我打招呼;叔叔阿姨也跟我打招呼。 “欢迎来到北京”,这些都让我感到温暖。”行走在不同的城市,舒适便捷的社区生活和居民满满的幸福感也给解林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中老年人都会一起跳广场舞,或者在公园里一起打太极拳,还有一些人在工作间隙打毽子。”当我的母亲来到中国时,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社区里观察这些热闹而生动的生活场景。 ”界林睿说道。

2019年,对传媒行业十分感兴趣的解林睿加入了中国外文出版集团旗下的《聚焦中国》团队,成为了一名记者。他还开设了自己的专栏,发表评论和其他新闻作品。由于工作原因,解林睿有机会访问中国很多地方。第一次出差,他去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解林锐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英文撰写了专栏《从贫困到富裕:崇礼的故事》,详细记录了崇礼在政府部门、投资者和当地的共同努力下,如何从冬奥中受益。人们。以举办赛事为契机,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打造成为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滑雪胜地,改善了人民生活福祉。

“在崇礼区上窝铺村,我看到新的社区建成了,柏油路铺好了,水泥砖房建起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界林睿叹了口气。

不仅是上窝铺村,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也存在这种情况。解林瑞见证了“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政策的启动。 “我亲眼目睹了中国贫困地区居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这是人类历史上令人兴奋的成就。”界林睿感慨道。

2020年,包含解林锐三篇文章的《和你在一起——25位外国专家抗击疫情实录》一书出版。他在文章中记录了中国人民共同抗击疫情、共克时艰的努力,也驳斥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的抹黑行为。多年来,解林睿一直努力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真实客观的中国”。未来,他期待在中国创作更多作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全面感受到发展活力”

本报记者曲松

“近年来,中国与各国文化交流活跃,国际合作密切,我很高兴也很自豪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无疑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之一。”中乌(黄埔)国际创新学院国际技术转移经理安娜·多森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触良多。

三年前,一位名叫安娜的俄罗斯女孩来到中国,与丈夫定居广州。 “逛了很多城市后,我最终定居在广州——一座温暖湿润的城市。这座城市满足了我儿时对理想居住地的向往。”除了宜人的气候,广州的发展速度和创新活力也吸引着安娜。印象非常深刻。 “我所在的广州市黄埔区有很多科技园区,创新企业和孵化器都散布在这里。”安娜表示,在全球化进程加快技术和产业升级步伐的今天,广州为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这里,我不仅能找到快速成长的创新型企业和前沿的研究机构,还能看到中国农村的振兴,充分感受到发展的活力。”安娜说。

在中乌兹别克斯坦(黄埔)国际创新学院,安娜负责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技术在华南地区的推广和落地。上合组织示范区。她和她的团队还积极推动上合组织国家的国际科技和贸易合作,包括为中外人民提供国际信息共享服务、技术转移与转化、创新人才交流与引进、产能合作以及商旅文化融合服务。国外企业、研究机构和成果转化机构。等待。

做好这项工作,她需要了解各国的创新政策,熟悉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分布。不久前,安娜参与的一段有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短视频获得了国际青少年智力行动“十大提案”。 “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沿线国家和地区受益匪浅,带来了很多发展活力和机遇。很多国家都渴望与中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我希望成为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伙伴,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桥梁。”安娜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安娜致力于两国友好合作并不断取得成果。两年来,上合示范区与俄罗斯萨马拉州经济投资区、日古里高科技园区签约,上合组织国际创新产能合作资源库上线……每一个进展都让安娜兴奋的。 “我认为,中国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合作空间和潜力巨大,蕴藏着宝贵机遇。这些合作对有关国家意义重大,我渴望为此做出贡献。”

在中国生活的日子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安娜总能感受到友好的氛围。 “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总有中国朋友热情伸出援助之手。尽管身在异国他乡,我总能感受到朋友们的友好氛围,同事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每个假期我们都会聚在一起做饭、聊天。这种舒服、自在的感觉,才是真正的‘家’的感觉。”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安娜还和家人一起做饭,买了月饼送给同事和朋友。

安娜对未来还有很多计划和期待。她希望建立俄中联合学术孵化器,支持学术交流和教育项目;她也希望参与推动更多国际创新和产能合作项目实施,吸引更多外国专家和优秀青年人才来华工作,为推动中外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3 07:40 , Processed in 0.0622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