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福建竹产业:从竹茶盘到竹家具、竹空间的转型之路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019
发表于 2024-11-15 11: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祥福公司已从竹茶盘生产企业转型为竹家具和“竹空间”制造企业。图为技术工人在车间工作。

在上瑞机械“研发中心”,陈凤翔介绍了竹子的特性以及智能破竹机的工作原理。

远福公司利用竹子生物质提取木质素残渣,实现“以竹代塑”。

在尚瑞机械,技术人员正在调试即将出厂的智能竹材锯断设备。

核心技巧

夏天,开车行驶在三明、南平的山区,看到满山的竹林更加翠绿。竹子是福建省的优势特色树种。数据显示,全省现有竹林面积1845万亩,约占全国的17.5%,居全国第一。

如今在福建,“一青竹”已培育出上游的竹拉丝、竹片,中游的竹胶合板、竹重板,下游的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艺品,以及竹材等。竹废料再利用、竹笋食品加工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省工信厅数据显示,2022年福建竹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52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但长期以来,我省竹产业也面临着缺乏科技型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困境。为此,我省积极引导竹产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攻关关键技术,加快新产品研发,弥补设计短板,推动“一竹”跻身高端竹业。价值链。随着一些专业化、新型企业涉足竹前端装备制造、竹家具研发设计、竹深加工等领域,竹产业不再是传统产业。

“父子兵”的“断竹”之道

“半城山水半城竹,千年建州尽入画中。”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建瓯丰富的竹林资源。数据显示,建瓯目前拥有竹林面积163.5万亩,居全国县级市之首。

周宁人陈凤翔正是因为这一优势,将第二次创业的重心转移到了建瓯。

我第一次见到陈凤祥是在他的公司尚瑞机械,该公司是省内最大的竹材初加工自动化设备制造商,位于建瓯市城东工业园区。公司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就是他的“研发中心”。

尽管已经年过50岁,身为董事长,陈凤翔依然勤奋研发。他说自己是“一个一辈子和竹子打交道的老机器人”。

陈凤祥最重要的研发“伙伴”是他的儿子陈森勇。 2014年大学毕业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小陈决定和老陈一起“折腾”,学习竹材加工设备技术。

老陈一边研究竹子、摆弄设备,小陈一边把老陈的想法写成代码,成为这个“研发中心”最独特的风景。

正是在这个略显局促的空间里,这对“父子兵”破解了竹子智能锯断的关键数据,让毛竹的初始加工从纯手工操作直接跳转到了智能加工时代。

竹子下山后,必须先锯成相同长度的长度,然后再打成碎片,才能进入工厂。过去,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熟练工人。如今,随着智能设备的使用,只需几个普通工人就把竹子放到智能流水线上,就可以将其破碎成不同规格的竹片,分类排列整齐。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

在老陈看来,他能够掌握专属秘籍的关键在于“悟竹”。

陈凤翔从小在竹林附近长大,对竹子非常熟悉。 20世纪90年代,从事竹后端设备研发,亲自开发竹筷制造设备。 “成本只有1万到2万元,并不比2万到30万元的日本进口机器差。”

虽然小设备厂做得很好,但他还是有些担心。 “锯断竹子的前端工序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手工加工水平。”

近年来,不少企业尝试创新,但大多都失败了。作为一名老竹机器人,陈凤翔有一种使命感;作为商人,他也嗅到了商机。

“为什么竹子前端设备很难做?因为竹子不‘听话’!”在“研发中心”,老陈拿起几根毛竹说:“竹子形状各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根;同样的竹子,根部粗,尾部细,向阳粗。”阳面薄,还有不规则的竹节、难以捉摸的线条等,如果在使用机器之前不了解这些特征,它们会“不听话”,让你不敢想象。

但“懂竹子”的老陈虽然摸索出很多“方法论”,但仍需要新技术来付诸实践。

陈森勇擅长自动化控制、视觉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了做出好的设备,在小陈的建议下,公司甚至花巨资购买了进口激光机,而这些激光机原本是现代造船、汽车工业购买的设备。 “只要是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设备购买,我都会全力支持!”老陈说道。

于是,现在竹子锯切机上有了自动测量竹子的各项参数,以及神奇的“自动避缝”技术。测量完成后,柔性刀库自动切换,竹子折断后,自动将竹子按尺寸分类摆放……

目前,上锐机械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智能锯竹机、自动化智能断竹流水线、自动化智能定长切割机销往福建、安徽、湖南、江西、广西等省竹产区,深受竹加工企业的好评。像它,年产值近亿元。

尽管如此,“竹二代”陈森勇并不满意。 “我们的竹材前端加工设备是领先的,但与木材加工设备相比,还比较落后,某些工艺的突破还远远不够。”

如今,老陈和小陈依然会一起留在“研发中心”,将新想法转化为新产品。他们希望未来有更多既懂竹子又懂智能装备制造的人才加入他们的行列,让研发不再只是一场“父子”之战。

从“茶盘”到“空间”的演变

竹子锯断后,进入工业生产阶段,“转化”成各种产品。其中,在竹茶具细分市场,闽北的一个小镇就占据了全国60%的产能。

政和县漫山遍野,翠竹茂盛。这里是华南重点林区,竹林面积46万亩;是“中国白茶之乡”和世界白茶核心产区。

茶与竹的不解之缘,造就了行业的佼佼者。

走进福建祥福工艺有限公司竹茶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记者近距离体验了一块普通的竹盘变成精美茶盘的全过程。高频组装机、雕刻加工中心、砂光机、开榫机等新设备的投产,让这里呈现出自动化、标准化、高效的现代化工业面貌。

该公司早在2013年就参与了国家《竹茶盘行业标准》的起草,目前竹茶盘产能占政和县近一半。

“这条生产示范线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专业化’和‘精准化’的问题。”福建祥福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忠表示,这是专门针对竹茶盘标准化生产而改造的生产线。人均年产值由35万元增加到60万元。 “随着能源效率的提高,我们的市场地位变得更加牢固。”

尽管竹茶盘供不应求,杨忠还是不能满足! “企业要想升级,还是需要摆脱路径依赖。”杨忠说道。

几年前,祥符就瞄准了竹家具进行转型。 “加工越精细,附加值就越高。即使是一套小家具,附加值也相当于10个茶盘。”对于杨忠来说,这笔账并不难算。

短短几年时间,祥符从竹家具发展成为“竹空间”。

在祥符竹工艺博物馆,精致的竹茶盘、温馨简约的竹茶几、典雅的竹椅、古朴典雅的竹茶亭、环保耐用的竹床……琳琅满目。更重要的是,它们不是随意或按类别放置的,而是通过空间布局设计,搭配成茶室、洽谈室、多功能会议室、室外休息区等“竹空间”。

“很多消费者或者客户买来的竹家具不知道如何搭配,我们有专业的设计师,可以进行整体设计,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祥福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梁东说。

当地政府也在帮忙推广“竹空间”!

当你入住正和的酒店房间时,透过门就能看到家具、茶几、软装摆设都是竹子做的。清爽淡雅的“竹空间”令人心旷神怡。

“地方政府和各大酒店优先使用我们的‘竹空间’产品,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消费者的观念。”梁东说道。

据介绍,目前该公司“竹空间”订单不断,已在民用家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从“茶具”进化到“空间”,并不是简单的扩大产品线。

“制作家具的竹子必须是高山竹,冬季砍伐,三年生。这样的竹子含糖量最低,角质度最高,硬度最高,还要经过一系列科学、复杂的加工工艺。”盐水煮、干燥、碳化等工艺流程。”梁栋说,从一块毛竹到一套家具,需要经过56道工序,才能保证成品不开裂、不变形、不发霉、不虫蛀。

相府的“进化”,除了其在竹茶盘领域的长期努力外,也与当地完善的竹产业链密不可分。 “从竹条、竹板到原材料深加工,一旦缺少一个环节,就意味着成本增加。”

与此同时,企业也在不断向“年轻化”进化。

“我们在厦门设立研发中心,就是为了解决闽北山区招收高端设计人才的瓶颈。”梁栋说,20多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设计师已成为骨干力量。 “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深厚的审美功底。最重要的是,他们很年轻,了解 Z 世代的品味。”

抖音直播给“竹空间”火上浇油。梁东透露,从去年3月开始,相府已经组建了30多人的专业团队,并投入20万多元购买相关设备,开始探索直播电商领域。短短一年多时间,抖音电商销售额已达到总销售额的1/3。

相府“5G全链路柔性数字工厂”建设已接近尾声。这条生产线是为了满足“短、平、快”的网上订单需求而建造的。生产流程已由分散式布局改为线性布局。

祥符的“进化”还在继续。

在“剩者”中赢得“宝藏”

如果高端竹制品对竹龄和品质要求很高,那么被淘汰的原材料又如何能用于其他用途呢?加工竹制品会产生大量的边角料。它们可以回收利用吗?

在将乐县,一家专业化、创新型企业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在三明源福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每根原竹被切成3至5厘米的片。破碎的竹片通过传送带送出,经过提取、浓缩、改性、干燥等工序,最终变成一袋袋木质素基分散剂等产品。

这是远福公司利用原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的研发成果转化的技术。去年11月,该项目荣获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

什么是木质素?在公司“小课堂”,副总经理刘家荣给记者科普介绍。原来,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多糖)是竹子中所含的三大“宝”资源。 “它们可以从任何品质的竹子中提取,甚至可以从竹制品公司的边角料和生产废液中提取。”

提取木质素并不困难,但改变木质素的性质并实现高值利用一直是难题。

刘明华教授团队从制浆造纸废水中提纯木质素的技术引起了企业的关注。双方一拍即合,成立了“福州大学-元浮生物质资源技术研究中心”、“福州大学-元浮木质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平台。

“科学研究在学校,中试孵化在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在企业”。刘家荣表示,在外部力量的帮助下,企业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周期。 “所谓改性,就是通过化学改性来提高自己产品的适应性,保证每批产品的稳定性。”刘明华教授表示,通过改性,提取出来的木质素可以制备成高性能木质素产品,如陶瓷添加剂、印染分散剂、水煤浆添加剂等,这些都是有机添加剂,环保安全,易于生化处理和排放标准。

元福公司在国内首创的一款陶瓷添加剂,如今已成为“爆款”。

“在陶瓷中添加这种添加剂,可以提高陶瓷浆料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缩短研磨时间,增强坯体强度,降低破损率。”在刘明华看来,这对于长度超过1.2米的大瓷砖尤为重要。其意义重大。 “随着生坯强度的增加,它可以变薄,陶瓷厚度可以减少到最小3毫米。”

由此带来的好处不难计算:更薄的陶瓷可以在烧制过程中节省能源、减少消耗;粘土是不可再生资源,减少用量可提高效益。该陶瓷添加剂自推出以来,深受陶瓷加工企业青睐,始终处于零库存状态。

但这只是利用了竹子这一“宝物”之一!

“每生产一吨改性木质素产品,就会产生约3吨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提取残渣,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影响木质素生产。”

如何利用好这些“宝藏”?

原来,元福公司将提取残渣转售给周边制浆造纸企业,但这些企业生产规模有限,生产经营不稳定。

为了更深入地挖掘纤维素的价值,该公司再次与刘明华教授接洽。一次活着,两次熟悉!新的产学研项目即将“上线”。该项目综合利用竹子生物质中提取的木质素残渣纤维素,通过制浆、成型、干燥、定型四道工序生产高附加值的纸浆模塑产品,即一次性可降解餐粉。盒子、餐碗等,实现“以竹代塑”。

“传统塑料需要100多年才能降解,竹制餐具只需60天,还可以作为土壤的有机堆肥;比塑料更耐高温,不产生有毒物质,使用时也不会变形。倒入100℃的沸水。”刘家荣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竹餐具的优点。

但它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价格。成本比塑料高出三分之一,目前制约了该产品的市场发展。 “环保是大趋势,我们现在正在带头布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刘家荣信心十足。

目前,半纤维素—低聚木糖生产线高值化利用项目也在规划之中。一旦这块“拼图”完成,远福公司将打通“竹三要素”高效分离、高值化利用的全产业链,真正做到“把竹子里的叶子都榨出来”。

突破瓶颈,弥补短板

去年11月,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上共同发起“竹换塑”倡议。如今“以竹代塑”已成为国家行动,竹产业无疑将迎来新的机遇。

福建是全国竹子重点产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竹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竹产业逐步从竹拉丝、竹条、竹胶合板等传统产品生产转向竹板、竹炭、竹家具、竹工艺(日用品)制品、竹纤维等重组产品。发展纸浆、造纸、竹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由此,福建竹产业也诞生了一系列“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例如,南平华宇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竹地板供应商,源力股份是全球最大的活性炭生产商,富仁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竹密度板生产商,庄河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竹地板生产商。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户外重型板制造商。竹地板供应商三明帝视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近90%...

此外,南平是我国最大的竹炭制造基地,邵武是全国最大的竹餐具生产基地,建瓯是全国最大的冬春笋交易市场,永安是全国最大的竹胶板生产基地。

我省竹产业是专业性很强的新型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具有优势。它们规模不大,但发展潜力巨大,代表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但我省竹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

尚瑞机械的研发依靠“父子团队”,体现了专业竹业研发人才的“短板”;祥福公司和远福公司都存在创新产品没有成本优势、营销困难的“困境”。此外,我省竹产业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还存在数字化能力不足、标准制定滞后、设计能力缺乏、技术改造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差等各种问题。

目前,我省竹产业总体处于转型升级、向上发展阶段。据悉,我省近期将出台省级专项政策促进竹产业发展。其中,加大市场推广、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将是重中之重,这无疑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助推”。

我省各地也在努力探索解决发展瓶颈。例如,永安建立“竹大师”共享用工平台,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提升竹山作业效率;南平引进国内领先的工业设计机构深圳浪健集团,加快建设省级竹木工业工业设计研究院。

凝聚全省力量优化特色产业,积蓄强劲动能。福建竹产业发展迅速,顺势而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8 02:51 , Processed in 0.0700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