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幼儿能量来源及游戏行为分析:蛋白质、脂肪、糖类的作用与游戏类型的关系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079
发表于 2024-11-14 13: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多项选择题

1. 提供给幼儿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最大比例来自()。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无机盐

1.【答案】C.分析:本题考察幼儿的能量来源。能量来源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糖)。其中蛋白质可以供给热能,人体所需总热量的10%~15%左右来自蛋白质。脂肪是产生最多热能的物质。人体所需总热能中约25%~30%来自脂肪。碳水化合物是最经济、最主要的热能来源,所占比例最大约为55%~60%。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2、自由活动期间,明明和亮亮一起玩耍、聊天、互相借玩具,但并没有围绕同一目标组织游戏。他们的游戏行为属于( )。

A. 平行游戏 B. 联合游戏 C. 合作游戏 D. 个人游戏

2.【答案】B.分析:本题考察巴顿对游戏的分类。巴顿根据儿童社会行为发展将游戏分为六类:附带行为、旁观者游戏、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单独玩耍是指孩子们没有对话,玩具也不同;平行游戏是指孩子们没有对话且玩具相似;共同游戏是指孩子们有交流行为但没有共同目标;合作游戏是指孩子们为了明确的目标而分工合作。提问中,孩子们在说话,但没有共同的目标,所以是一个联合游戏。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3、在装饰幼儿园的墙壁时,老师要开动脑筋,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制作,最终把墙壁装饰得漂亮。这符合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A. 动态原则 B. 适宜性原则 C. 开放性原则 D. 参与性原则

3.【答案】D.分析:本题考察幼儿园环境营造的原则。幼儿园环境营造的原则包括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原则、适宜性原则、幼儿参与原则、开放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等。选项A的动态原则强调环境创造不能是静态的,必须随着时间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B选项强调适合性的两个方面,即年龄适合性和个人适合性;选项C强调大小环境的有机结合以及环境创造和利用资源的综合利用;选项D强调环境创设不仅是教师的任务,还需要孩子的参与。布置题目中的墙时,老师和孩子共同布置,体现了孩子参与的原则。因此,本题选择答案D。

4.丽丽进入小学后,当老师问起她的作业时,丽丽轻松地说:“我不喜欢做。” “昨天,爸爸带我去奶奶家,所以我就没有这么做。”这种现象要求幼儿升小学工作需要( )。

A. 帮助孩子在入学前做好学习准备。 B、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C.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D.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4.【答案】B.分析:本题考察幼儿园到小学过渡内容中对幼儿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的培养。问题中,丽丽进入小学后没有做作业。这说明丽丽缺乏一定的规则感和任务感。因此,培养莉莉的规则感和任务感,意味着莉莉会逐渐明白各种活动都是有规则的,莉莉能够知道自己不遵守规则会产生什么后果,并有意识地培养莉莉的自控能力。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5、幼儿园张老师多次发现晶晶身上有多处瘀伤。经询问,发现伤势是晶晶母亲造成的。张老师应采取的措施是()。

A.及时联系家长 B.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C. 向公安机关报案 D. 联系孩子居住的社区

5.【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当孩子遭受家庭暴力时,教师的正确处理方式。 《幼儿园工作条例》第十五条指出,幼儿园应当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展反家庭暴力教育。发现儿童遭受或者涉嫌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依法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材料显示,晶晶遭到母亲的殴打和责骂。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她有权向公安机关报案,保护孩子的安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6、陈鹤琴五指活动课程内容参考( )。

A.准备环境、教师、教具、游戏和自由

B、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文化教育

C. 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言活动

D.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设计

6.【答案】C.分析:本题考察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包括: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选项A和B都是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选项D是课程内容。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7. 关于儿童言语的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A. 语言理解先发生和发展,语言表达随后发生和发展。

B.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同时产生

C、语言表达先发生和发展,语言理解后发生和发展。

D.语言理解是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7.【答案】A.分析:本题考察学龄前儿童言语的发展趋势。学龄前儿童言语发展的趋势是:先发展言语感知,后发展正确发音;先发展语言理解,后发展语言表达。题干中只有选项A符合学龄前儿童言语发展趋势的表达。因此,本题选A。

8、杜甫的诗“花花感时泪溅,鸟受恨惊”描述了诗人当时的悲伤( )。

A. 激情 B. 心情 C. 压力 D. 眼泪

8.【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情绪的分类。根据情绪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程度,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压力。选项A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炸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选项B心态是指一个人相对平静、持久的情绪状态。精神状态是分散的。它不是对某件事物的具体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去体验和对待所有事物。选项C压力是指人们对一些意想不到的环境刺激的适应性反应。题干中有“花感时落泪,鸟恨相见惊”。这就是说,花鸟本来是娱乐之物,但因感时而恨别,诗人见了便流泪。其中,花鸟用来代表人。花落泪,鸟受惊。这是悲伤心情的写照。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9、语言活动中,魏老师讲述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后,孩子们在脑海中塑造了相应的视觉形象。幼儿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 适应 B. 对比 C. 联觉 D. 补偿

9.【答案】C.分析:本题考察感受的规律。感觉的规律内容包括:敏感性和感觉阈值、适应现象、对比现象、感觉的联觉和代偿作用。选项A的适应现象是指感觉因分析器工作而产生的敏感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减少或增加; B选项的对比现象是指同一分析者的各种感受相互影响。为了改变敏感性,感觉对比一般分为同时对比和后续对比;选项C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选项D 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某种感觉的丧失而导致其他感觉得到补偿的现象。问题中,孩子听故事的时候,用到了听觉。同时,故事内容形成的视觉形象就是视觉。是听觉引起视觉,所以是联觉。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10、欢欢学算的时候,先数手指,然后在心里数手指。但最终欢欢可以直接算出“3+4=7”。此时欢欢的想法属于()。

A. 直觉行动思维 B. 直觉行动思维 C. 具体形象思维 D. 抽象逻辑思维

10.【答案】D.分析:本题考察学龄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趋势。从思维方式来看,幼儿期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中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选项A、B:直觉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依赖于对事物和人的行为的感知的思维;选项C:具体形象思维,又称表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先进的思维;选项D: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利用概念基于事物的逻辑关系进行的思维。在题干中,欢欢可以直接根据逻辑关系进行计算。此时欢欢的思维就是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本题选择答案D。

2.简答题

11.简述良好执着的培养

11.【答案要点】

(一)注:“母亲敏感期”的母子接触

(二)尽量避免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



(3) 保持父母与孩子之间经常的身体接触

(4)家长应及时回应孩子发出的信号

12、简述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衔接的现状。

12.【答案要点】

(一)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①社会要求的提高

②生命系统的变化

③师生关系的差异

④居住环境彻底改变

⑤教育内容深化,视觉手段减少

(二)学龄前儿童无法适应小学

①物理方面

②心理方面

③社会方面

3.论述题

13、讨论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并举例。

13.【参考答案】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发展。其中,孩子的自我评价在3岁至4岁之间发展最快,发展趋势如下:

从合规评估向独立评估发展。例如:很明显,从妈妈说我是个好孩子开始,我现在独立评价自己是一个好孩子。

从单方面评价转向多方面评价。例如:亮亮因为今天帮妈妈拖地而评价自己是个好孩子;亮亮评价自己是一个好孩子,因为他今天帮妈妈拖地,穿得好衣服保持整洁,在幼儿园里积极发言。 。

从外在行为评价转向内在品质评价。例如:丽丽因为在公交车上给一位老太太让座而评价自己是个好孩子;莉莉评价自己是个好孩子,因为她愿意帮助别人。

从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评估发展到基于简单行为规则的智力评估。例如:张老师在绘画活动中让晶晶选出最美的一幅画。当晶晶立即选择自己的画时,晶晶真的会仔细观察所有孩子们的画,然后选择她客观认为的那一幅。一幅最美的画。

综上所述,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在各项活动中引导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

4.材料分析题

14、三班李老师组织孩子们玩“娃娃屋”游戏。记录如下: 娃娃屋来了两位小客人,分别是帅气的阳阳和美丽的欣欣。他们手里拿着一堆“娃娃”。 “水果,”他们说,“你好,我给你带来了水果。”然后娃娃家的小主人凡凡和妮妮就说道:“进来吧,欢迎来到我家。” “我给你做饭。”开始与水果一起愉快地烹饪。这时,李老师出现了,说道:“做饭怎么能用水果做食材呢?一定要用蔬菜、鱼、瘦肉等。”随后李老师开始指导小主人为小客人们做饭。不过,这几个孩子玩得并不像我刚才说的那么热情。根据以上材料,您如何评价李老师的做法?

14.【参考答案】

李老师在这份材料中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李先生介入的时机不合理。成人干预游戏时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孩子的客观需要;二是孩子的客观需要。第二,成年人的主观心态和情况。教材上孩子们的玩耍是没有问题的,而游戏最本质的属性就是自主性,所以这个时候李老师不需要干预游戏。

(2)李老师的干预方式不合理。干预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外部干预:是指成人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扮演外部角色,引导、解释、建议、鼓励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另一种是内部言语:是指成人作为游戏中的角色参与儿童游戏,以游戏情节所需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儿童的游戏行为。材料中,李老师没有采取任何方法,而是以老师的身份直接用命令的语气对孩子们说话,导致孩子们失去了继续游戏的兴趣,缺乏对孩子们的启发和引导。

(3)李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合理。教师要慎重扮演“现实代言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当孩子的游戏与现实不符时,成年人往往会介入并提出一些现实问题,或者尝试添加教育因素。成人的这种面向现实的评价和质疑有时并不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玩耍,但有时却严重破坏了假装玩耍的“框架”,导致孩子不再玩耍。材料中,李老师直接提出现实问题,导致孩子们玩的热情被打消。

(4)李老师对游戏的理解不合理。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自主性是游戏的本质属性。材料中,李老师直接要求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玩玩具屋游戏,侵犯了孩子们玩的自主权。

综上所述,李老师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游戏,尽量满足幼儿对游戏的各种需求,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持幼儿的游戏,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游戏认识迈进。

15、童童刚进幼儿园时,一进教室就哭了:“我想妈妈了。”妈妈一走,她就会去找刘老师,抱住她的大腿往上爬,不断地说:“抱抱,抱抱。”刘老师还有事情要做,不能一直抱着她。童童见不能抱,还是跟在刘老师的身后,握住了刘老师的手。她喜欢一个人跟着老师或者阿姨。如果刘老师抱住她,她就会不哭或者轻声地哭;如果刘老师拥抱其他孩子,她又会哭得很厉害。无论是食物还是玩具,她都会拒绝,并把它们打倒在地。当孩子们经过她身边或者想帮她挑选玩具时,她会主动用手或物体击打孩子们。到最后,几个孩子都远离了她。她的书包就像她的宝贝一样。她整天背着它也不会厌倦。当她想把书包拿走时,她哭了。但下午妈妈来接她的时候,她就会高高兴兴地和大家告别,心情也会好起来。

结合以上材料,尝试分析童童的情绪表达以及教师引导幼儿情绪表达的策略。

15.【参考答案】

童童在幼儿园的情绪表达是幼儿的重要心理特征,情绪也是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童的表现表明他具备了学龄前儿童的基本情感。儿童的基本情绪主要包括快乐、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快乐是个体追求并实现期望目标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幸福是一种积极情绪,是人们享受的重要来源,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材料中,当她幼儿园放学后,妈妈来接她时,她会很高兴再次见到大家,心情也会好转;疼痛是由持续的、超水平的不良刺激引起的,疼痛是最常见的负面情绪。疼痛的第一个表现是哭泣。悲伤可以看作是痛苦的发展和延伸。剧烈的疼痛难以忍受,会导致哭泣,从而得到部分释放或转化为悲伤。童童与妈妈分离,看到老师和其他孩子走得很近,她哭着表达痛苦。当她被安抚时能够停止哭泣或轻声哭泣,表明她有悲伤、痛苦等基本情绪;持续的痛苦还可能转化为愤怒,根据材料,童童会拒绝所有孩子的好意,甚至将他们打倒在地。

童童的表演有一种复杂的情感——爱。当孩子焦虑、恐惧、失去安全感时,特别容易兴奋地寻求对母亲的依恋,表现为寻求热烈的爱。材料中,童童会找老师拥抱她,或者向老师寻求拥抱,寻求依恋。

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引导孩子的情绪表达,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的情绪。比如,面对孩子哭闹闹腾,“别哭”就不是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问他:“如果你哭一会儿,当不再那么难过的时候,我们就停下来,好吗?”这样,孩子就可以在紧张的氛围中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控制负面情绪的出现,减少人际冲突的发生。要提高孩子的情绪理解能力,成人应该帮助孩子学会命名和认识自己的情绪,使他们能够识别自己在某一时刻所经历的情绪感受,并将其理解为可以观察和识别的对象,随着表达情绪的能力不断增长,孩子可以正确地与自己的情绪相处。例如,你可以告诉年幼的孩子,有很多好的事情表达愤怒的方法,可以大声说“我生气”、“我很难过”,当幼儿无法控制自己强烈情绪的表达时,大人可以让他大声喊叫,直到孩子感觉不那么生气了;当孩子即将用暴力的方式发泄情绪时,大人应该及时提醒,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大人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个想要的建议,让孩子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以便他能在以后的同一个场合或者人际交往中自发地运用这种情感体验。例如,他们在社交互动中应该表现得礼貌、冷静。此外,游戏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毅力和延迟满足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5.活动设计题

16. 新学期开始了。孙老师组织本班的孩子从二班转到二班。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班上有的孩子很高兴,有的孩子则很沮丧。针对这一现象,孙老师询问了不开心的孩子轩轩。轩轩说:“我不想长大,不想当哥哥姐姐,不如当弟弟妹妹,这样有人照顾我。”

请设计一次以“成长”为主题的教学活动。

要求:写出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流程。



16.【参考答案】

大班社会领域自学活动“成长真好”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体验成长的喜悦和喜悦,体会成长给自己带来的自豪。

2.技能目标:能够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能够与同伴合作测量身高并进行交流。

3、认知目标:知道自己成长的变化,明白成长意味着什么。

2、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意识到成长带来的变化,并能够谈论成长带来的变化。

2、活动难度:用自己的方法和同龄人一起测量彼此的身高,体验成长的自豪感。

3、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孩子们带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测量工具(纸、笔、一米卷尺);以及音乐《成长》。

2、体验准备:孩子已经有了测量和歌唱节奏的经验。

4、活动流程

(1)引言部分——对话介绍

老师让孩子们互相看小时候和现在的照片,谈论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老师:“小时候的你和现在的你有什么区别?”

(2)扩展部分

1、教师引导孩子发现并讨论过去与​​现在的差异,引导孩子从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成长中的变化。

(1)老师让孩子们比较小时候和现在的衣服、鞋、袜有什么不同,孩子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2)教师展示幼儿童年及现在生活的照片和游戏,引导幼儿交流讨论。

(3)师生共同总结童年到现在的变化。

老师总结:小时候穿的衣服、袜子都太小,长大后就穿不进去了。小时候,我们吃饭穿衣都需要老师帮忙。等我们长大了,就可以独立做事了。这些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

2、老师引导孩子们配合测量自己的身高,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和分享。

(1)教师将幼儿分组,互相测量,并引导幼儿以正确的方式测量。

老师:“孩子们都会不断成长,我们来记录一下他们现在的身高,比较一下,看看谁长得快一些?”

教师引导孩子分享、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老师:“小朋友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我们的身高呢?谁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的吗?”

3、老师带领孩子观察测量结果,引导孩子讨论如何越长越高。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长高的方法,幼儿思考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老师:“怎样才能长高呢?”

(3) 结尾部分——音乐节奏

老师带领孩子们唱跳《长大》,活动在愉快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长大”

小时候,我总是问妈妈,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妈妈说我是一朵美丽的花,但它才刚刚发芽。

我一直看着天空,想着如何成长。

长大后我会变成什么,会经历多少风雨?

我真的很想快点长大。我学会了如何为父亲泡茶。

微笑面对一路上的风雨,总有一天会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5、活动延伸——艺术领域延伸

老师引导孩子们到艺术区进行艺术创作,画出自己长大后的样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8 04:53 , Processed in 0.0603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