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8 年跟踪调研百余起建筑农民工案子,李大君:为像父亲一样的人做点事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3290
发表于 2024-11-14 02: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年来,李大军跟踪调查了百余起建筑农民工的工资诉求、工伤索赔案件。我呆过工地,露宿过街头,走访过工伤农民工的家乡,通宵达旦地见过他们的老板;我有过被相关职能部门踢脚的经历,也遇到过参与建筑工地的人。雇佣匪徒进行报复。但更多时候,他说自己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和陪伴者。

“我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但我想为像我父亲这样的人做点什么,”他说。

李大军和老何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鸡圈改建的棚子里。

当时,他刚到北京,正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做项目。他经常参观北五环外的一些建筑工地。一天晚上,李大军赶着赶末班车,路过一个工棚。工棚的门板有一个很大的缝隙。他不经意地看了一眼,看到里面坐着两个人,是两个他从未见过的工人。李大军推开门,见到了老何兄弟。

在那段时间里,李大军认识了很多像老何一样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工。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经历让他震惊,也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2009年,李大军与合伙人注册成立了北京行走世界文化发展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是本市农民工中“劳动权益最难保障、生活条件最困难、文化生活最缺乏的建筑农民工”。

后来,他干脆把家搬到了北五环外的一个农民工聚集区。与他人共用一个小庭院,包括厕所在内,共有5间平房。李大军住的房子只有10平方米,只能容纳一张床。没有阳光。冬天,他烧煤球取暖。每月租金200元。

连同事都对他说:你和这些服务对象一起吃住,太痛苦了。

“不。”李大军笑着说道。 “吃完饭,我们互相拜访、聊天,我觉得挺好的!”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他觉得与老何等人的交往让他更加脚踏实地,对社会更加敏感。



李大军是80后,1981年出生,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毕业后,他在彝族贫困村待了三年,又在昆明一建筑工地干了三个月。但我来北京工作后,去了建筑工地,见了工人,一开始却找不到任何感觉。 “虽然我从不懒惰,但我也没有热情。”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某种东西刺痛了他,他的肖像似乎被激活了。

那是在一个高档房地产建筑工地。 57岁的农民工老潘在连续35天每天工作不少于11个小时后,在工地地下室宿舍内猝死。

一起干活的工友告诉李大军等人,老潘是当杂工的。给他一块大石头,用四把拳头大小的锤子一点一点地砸碎。粉碎工作必须在一天内完成,否则当天的工资就没有了。 “下午,他说心脏很痛,但他还是坚持下来,直到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回来后,他感觉很不舒服,没有吃饭,就直接上床睡觉了。因为他没钱看病,他想也许睡一会儿会更好。”

深入走访后,李大军看到了工人们的生活状况:土豆没有剥皮,午餐是水煮的,连基本的热水都没有。宿舍环境恶劣,只有36伏低压电,无法烧水。在这个由暖转冷的春天,工人们吃饭、喝水、洗漱、漱口都得用冷水。

“工人们干了活,却没有拿到工资。老板用自制的饭票代替工资发给工人。工人们拿着老板开的饭票,去老板娘开的食堂。”去老板娘开的食堂买食物、香烟、买酒,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往往是市场价格的两倍。”

“病危的老潘能用饭票去工地外的医院看病吗?下班后,他从家里带了200元钱,花了100多元买了火车票死的时候只剩下一元五毛了。”

“我只想到我的爸爸和1994年我们家过的悲惨的春节。”

李大军在河北农村长大。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在北京的建筑工地上工作。那年腊月,一起进京打工的村里人见工资难拿,开始陆续返乡。当时拖欠工资的情况已经出现了,但不知道该联系哪个部门索要工资。 “老板愣住了,说自己没钱,拿不到工资的工人最后离开工地时也带走了一切,以补偿和化解内心的怨恨。”

但他的父亲再也没有回来。

“听回来的人说,我爸爸工作的工地几乎人都走了,只剩下我爸爸了。工棚没有暖气,食堂也关门了,老板连零用钱都不给我,他们说就算我爸爸冻死了,你不死也会饿死的。”

“奶奶和妈妈每天都很着急。”由于他们没有电话,甚至没有邮寄地址,他们只能担心。 “从那时起,我开始非常想念我的父亲,或者说,我第一次开始想念他。”

一直被村民认为傻傻、踏实、沉默寡言的父亲,在13岁的李大军眼中,却是一个严厉的人。 “他的眼睛很吓人,而且还喜欢喝酒,酒后脾气就不好,所以我一直和他很疏远。”

“但这一次,我非常非常想念他。”

期末考试马上就要来临了。每天放学回家,吃过晚饭后,朋友们就开始拿着蜡烛、手电筒或灯笼去村小学写作业。 “我总是心神不定,很容易走神。我开始想,他是怎么熬过北京寒冷的冬天的……”

终于,在腊月二十八的晚上,父亲寒冷地回到了家。

除了一件闪亮的黑色棉大衣和一身闪亮的黑色被子之外,父亲还给他带来了一件新的过年衣服——一件小如裤袜的浅绿色人造皮夹克。离开家已经一年了,他并不知道儿子已经长大了很多。否则,他就身无分文了。

“后来听奶奶说,最后老板只给了我爸爸一点过年钱,他买了回家的票,只剩下50多元了,上车前,他用了钱是我买这件衣服的钱。”



很多年过去了,李大军说很遗憾自己从来没有和父亲好好聊过,问他在北京工作时吃住怎么样,老板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工作累了。你怎么了? “我只知道他是个瓦工,工作很重,所以得了腰椎病,严重的时候起不来,做了大手术,现在基本不能干活了。” ”。

“干活拿工资是理所当然的!但作为一个最底层的建筑民工,他连起码的尊严都没有。”李大军的声音变得急迫起来。

很快,他的语气就软了下来,微笑着说道:“我们不是愤青,我们不会发现社会问题就骂妈妈。我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我批评它是为了改进它,尽我所能。” ”。 ,可以做的事情。”

八年来,李大军跟踪调查了百余起建筑农民工的工资诉求、工伤索赔案件。我住过工地,露宿过街头,走访过工伤农民工的家乡,通宵达旦地去见他们的老板。我有过被相关职能部门踢脚的经历,也遇到过参与建筑工地的人。雇佣匪徒进行报复。但更多时候,他说自己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和陪伴者。

“我不知道这需要多少时间,但我想为像我父亲这样的人做点什么,”他说。

八年来,李大军跟踪调查了百余起建筑农民工的工资诉求、工伤索赔案件。我呆过工地,露宿过街头,走访过工伤农民工的家乡,通宵达旦地见过他们的老板;我有过被相关职能部门踢脚的经历,也遇到过参与建筑工地的人。雇佣匪徒进行报复。但更多时候,他说自己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和陪伴者。

“我不知道这需要多少时间,但我想为像我父亲这样的人做点什么,”他说。

李大军和老何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鸡圈改建的棚子里。

当时,他刚到北京,正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做项目。他经常参观北五环外的一些建筑工地。一天晚上,李大军赶着赶末班车,路过一个工棚。工棚的门板有一个很大的缝隙。他不经意地看了一眼,看到里面坐着两个人,是两个他从未见过的工人。李大军推开门,见到了老何兄弟。

在那段时间里,李大军认识了很多像老何一样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工。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经历让他震惊,也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2009年,李大军与合伙人注册成立了北京行走世界文化发展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是本市农民工中“劳动权益最难保障、生活条件最困难、文化生活最缺乏的建筑农民工”。

后来,他干脆把家搬到了北五环外的一个农民工聚集区。与他人共用一个小庭院,包括厕所在内,共有5间平房。李大军住的房子只有10平方米,只能容纳一张床。没有阳光。冬天,他烧煤球取暖。每月租金200元。

连同事都对他说:你和这些服务对象一起吃住,太痛苦了。

“不。”李大军笑着说道。 “吃完饭,我们互相拜访、聊天,我觉得挺好的!”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他觉得与老何等人的交往让他更加脚踏实地,对社会更加敏感。



李大军是80后,1981年出生,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毕业后,他在彝族贫困村待了三年,又在昆明一建筑工地干了三个月。但我来北京工作后,去了建筑工地,见了工人,一开始却找不到任何感觉。 “虽然我从不懒惰,但我也没有热情。”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某种东西刺痛了他,他的肖像似乎被激活了。

那是在一个高档房地产建筑工地。 57岁的农民工老潘在连续35天每天工作不少于11个小时后,在工地地下室宿舍内猝死。

一起干活的工友告诉李大军等人,老潘是当杂工的。给他一块大石头,用四把拳头大小的锤子一点一点地砸碎。必须在一天内砸掉,否则当天的工资就没有了。 “下午,他说心脏很痛,但他还是坚持下来,直到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回来后,他感觉很不舒服,没有吃饭,就直接上床睡觉了。因为他没有钱看病,他想也许睡一会儿会更好。”

深入走访后,李大军看到了工人们的生活状况:土豆没有剥皮,午餐是水煮的,连基本的热水都没有。宿舍环境恶劣,只有36伏低压电,无法烧水。在这个由暖转冷的春天,工人们吃饭、喝水、洗漱、漱口都得用冷水。

“工人们干了活,却没有拿到工资。老板用自制的饭票代替工资发给工人。工人们拿着老板开的饭票,去老板娘开的食堂。”去老板娘开的食堂买食物、香烟、买酒,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往往是市场价格的两倍。”

“病危的老潘能用饭票去工地外的医院看病吗?下班后,他从家里带了200元钱,花了100多元买了火车票死的时候只剩下一元五毛了。”

“我想起了我的爸爸,想起了1994年我们家过的悲惨的春节。”

李大军在河北农村长大。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在北京的建筑工地上工作。那年腊月,一起进京打工的村里人见工资难拿,开始陆续返乡。当时拖欠工资的情况已经出现了,但不知道该联系哪个部门索要工资。 “老板愣住了,说自己没钱,拿不到工资的工人最后离开工地时也带走了一切,以补偿和化解内心的怨恨。”

但他的父亲再也没有回来。

“听回来的人说,我爸爸工作的工地几乎人都走了,只剩下我爸爸了。工棚没有暖气,食堂也关门了,老板连零用钱都不给我,他们说就算我爸爸冻死了,你不死也会饿死的。”

“奶奶和妈妈每天都很着急。”由于他们没有电话,甚至没有邮寄地址,他们只能担心。 “从那时起,我开始非常想念我的父亲,或者说,我第一次开始想念他。”



一直被村民认为傻傻、踏实、沉默寡言的父亲,在13岁的李大军眼中,却是一个严厉的人。 “他的眼睛很吓人,而且还喜欢喝酒,酒后脾气就不好,所以我一直和他很疏远。”

“但这一次,我非常非常想念他。”

期末考试马上就要来临了。每天放学回家,吃过晚饭后,朋友们就开始拿着蜡烛、手电筒或灯笼去村小学写作业。 “我总是心神不定,很容易走神。我开始想,他是怎么熬过北京寒冷的冬天的……”

终于,在腊月二十八的晚上,父亲寒冷地回到了家。

除了一件闪亮的黑色棉大衣和一身闪亮的黑色被子之外,父亲还给他带来了一件新的过年衣服——一件小如裤袜的浅绿色人造皮夹克。离开家已经一年了,他并不知道儿子已经长大了很多。否则,他就身无分文了。

“后来听奶奶说,最后老板只给了我爸爸一点过年钱,他买了回家的票,只剩下50多元了,上车前,他用了钱是我买这件衣服的钱。”

很多年过去了,李大军说很遗憾自己从来没有和父亲好好聊过,问他在北京工作时吃住怎么样,老板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工作累了。你怎么了? “我只知道他是个瓦工,工作很重,所以得了腰椎病,严重的时候起不来,做了大手术,现在基本不能干活了。” ”。

“干活拿工资是理所当然的!但作为一个最底层的建筑民工,他连起码的尊严都没有。”李大军的声音变得急迫起来。

很快,他的语气就软了下来,微笑着说道:“我们不是愤青,我们不会发现社会问题就骂妈妈。我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我批评它是为了改进它,尽我所能。” ”。 ,可以做的事情。”

八年来,李大军跟踪调查了百余起建筑农民工的工资诉求、工伤索赔案件。我住过工地,露宿过街头,走访过工伤农民工的家乡,通宵达旦地去见他们的老板。我有过被相关职能部门踢脚的经历,也遇到过参与建筑工地的人。雇佣匪徒进行报复。但更多时候,他说自己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和陪伴者。

“我不知道这需要多少时间,但我想为像我父亲这样的人做点什么,”他说。



第一次见到老何,李大军只和他聊了几句,“呃……,我感觉他和其他工人不一样,工地总承包、分包等劳动关系都是这样。”别人一头雾水,但“他们都很清楚。”因为赶末班车,那天我们只聊了十分钟左右,又联系了两次,李大军决定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专访老何。

采访连续三个晚上在路灯下进行。老何晚上八点下班,中午十二点说要回去,凌晨五六点就回去上班了。当时他46岁,正值壮年。老何上过高中,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他从头到尾讲述了他的一半人生。老何不到20岁就开始外出打工,哪里有工作就到哪里。

有一年,他在广东惠阳的一个建筑工地找到了一份风钻的工作。 “工资真高,是我在长春做建筑工时的四倍。”钻机启动后,周围布满灰尘,看不清周围人的脸。 “一天结束时,我的鼻子、嘴巴和耳朵里都是灰尘。”第一天上班后,老何给自己买了口罩戴上,但一起干活的风钻工却没有一个戴上。

“他们还嘲笑我戴着口罩,一个乡下人进城装文明。但我总觉得戴着口罩更安心。”谁也没想到,十几年后,老何身边这些身体强壮、身体健康的工人中,不少人患上了一种死亡率极高的职业病——尘肺病。

在建筑工地工作,生活艰苦,常年风吹日晒,让人看起来粗犷、脸皮厚。但一旦他们深入交流,李大军就觉得他们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粗暴粗暴,他们也有非常微妙的情感。 “在他们粗犷的外表下,有一颗柔软的心。”阔别多年的老何,说起亲人,整个人都变了。他轻声细语地讲述着他和儿子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让李大军差点落泪。

老何的家在四川阆中大山深处一个叫何家湾的小山村里。当儿子一岁多时,夫妻俩决定给他断奶,出去打工。

当我再次回到家乡时,已经是两年后的事了。

“我怕穷,所以连续两年在外面打工,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才回来。”老何说。那年腊月初,夫妻俩从北京出发。 “临走前,孩子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到雅荷儿关(下车地点的名字),以便他们来接我们。从北京回老家,我们要转车一路上走了三四趟,到了雅合尔关口,还要走一段很长的山路,所以我没有告诉他具体时间,只是说我会打电话。当我们到达那里时他。”

下车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走了一段路,差不多翻过了一座山脊,老何给家里打电话了。 “当我们爬上山脊时,看到一个孩子背着背包向我们跑来,父亲远远地跟着他,对孩子喊道:慢点跑,别摔倒。”

老何的妻子见状,扔掉行李,跑向孩子。当老何拿起行李时,她已经抱住了背着背包的孩子。 “父亲看到他们挤在一起,也停了下来。那一刻,周围仿佛都凝固了。”

看着眼前的老父亲和年幼的儿子,老何鼻子一酸,喉咙似乎被堵住了。过了一会儿,他挪到了他们面前,对那不知所措、想要挣脱的小男孩问道:“你就是何小龙?”

孩子仔细地看了他们一遍又一遍,才肯定地点了点头。然后,他指着老何的父亲说:“那是我的祖父,我的婆婆正在家里给我的父亲和母亲做饭呢!”当孩子喊出“我爸”、“我妈”的时候,老何的儿媳妇已经泪流满面,孩子已经不认识自己的父母了。

老何夫妇一人一旁,牵着孩子的手往家走。孩子很不情愿,也很疑惑,不时扭头看向跟在他身后的爷爷。老何这才发现父亲苍老了很多,苍老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父亲抽泣着,只说了一句“这几天很难赶上公交车”,就开始帮他们搬行李。

后来,李大军逐渐编撰了老何的《工作史》,长达近七万字。 “他很有代表性,大多数建筑民工都是像老何一样一路走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1 07:37 , Processed in 0.0602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