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0

江西 34 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这些非遗项目你了解多少?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2176
发表于 2024-11-13 21: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通知》,确认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082 人)。其中,江西省共有34人入选。

江西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这些传承人的非遗项目你了解多少?

武宁鼓歌(武宁县)

武宁鼓歌是武宁县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极为罕见的汉族传统艺术瑰宝,在当地流传了两百多年。

九江民歌(九江县,今柴桑区)

九江民歌是流传于九江马惠岭、黄老门、十字、城子镇等周边地区的汉族民歌。它题材广泛,主要内容是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生活情感、男女爱情。它的演唱形式极其简单,歌词内容却十分丰富。

西河戏(星子县,今庐山市)

西河戏是流行于庐山市、德安区、柴桑区的汉剧。其主要唱腔为皮黄,又称“弹腔戏”,俗称“星子戏”。因西河流经星子,1982年定名为“西河戏”。

永修丫丫戏(永修县)

永修丫丫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戏曲。起源于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婺城镇,脱胎于明末赣北的板凳戏。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因为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由少男少女扮演,头上还戴着两个丫丫发夹,所以渐渐就自发了。他们自成一派,称为永修“丫丫戏”。

瑞昌竹编(瑞昌市)

瑞昌竹编是九江瑞昌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以竹子为原料,手工制作而成。过去,瑞昌山民常常用小山竹编织成竹篾出售。传统的竹制品有簸箕、米筛、篮子等。

全峰灯(修水县)

泉峰灯是秀水泉峰镇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它是一种介于花灯、戏剧、舞蹈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花灯队的表演,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春节期间,乡村各处灯笼齐聚。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人们通宵达旦地唱歌。

花钹、锣鼓(丰城市)

凤城市花钹锣鼓,又称花柴锣鼓、花草锣鼓,由109个曲调组成。因锣鼓的演奏方式多样,即产生各种“花草”,又因节奏点有“钗”、“钹”,故而得名。凤城花钹、锣鼓萌芽于唐代,形成于清代。

凤城岳家狮(凤城市)

凤城岳家狮是江西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由宜春市著名爱国将领邓子龙创作,源自中国汉族的南狮和北狮。它以其独特的雄伟外观在民间广泛流传,俗称“打狮子”。

高安采茶戏(高安市)

高安采茶戏是流行于宜春地区的汉剧艺术。它起源于高安民间的灯笼。后来受到赣南、浙江小调、高安锣鼓戏、京剧的影响,于1917年左右形成。

樟树中药炮制技术(樟树市)

中药炮制技术是以中药理论、辨证论治和药材本身特性为基础的制药技术。樟树中药材加工十分精湛、独特,成为南北药材集散和加工中心。樟树药材的制备过程可细分为药材的鉴别、选择、切割、炒制、炮制、贮藏等。

龙虎山正天师道教音乐(鹰潭市)



龙虎山被誉为道教最早的发源地。它是道教正宗的祖宫,在道教宫观中享有非凡的地位。正田石岛音乐除江西民歌、小调、曲艺、赣剧音乐外,还广泛吸收昆曲、江南丝竹、苏南打击乐等民间音乐的精华,形成“上清韵”、“ 《弋阳韵》和《牌子曲》等龙虎山道教音乐独具特色。

利川白狮(利川县)

利川有逢年过节放鞭炮、舞白狮的习俗。白狮舞从有趣的狮子戏开始,需要公、母白狮各一只,还有龙珠、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和鼓。音乐独特,有吸引观众的“过场段落”。有舒缓的“流水”,也有刺激的“头脑发热”。

宜黄戏(宜黄县)

宜黄戏,赣剧之一,起源于宜黄县,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宜黄戏班在明代就非常有名。中国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原由宜黄剧团演出,故有“夷陵”、“宜黄孩子”之称。

鲤鱼灯(吉安县)

汉族传统民间灯舞,因舞时手持鲤鱼形灯而得名。流传于吉安县古江镇鹏亚村的“鲤鱼灯”是最优秀、最原始的民间灯笼之一。

永新小鼓(永新县)

永新小鼓是吉安市汉剧剧种之一,起源于道教。相传于清道光年间形成于永新。早期,盲人艺术家在收容孤儿、寡妇和残疾人的济贫院里靠唱鱼鼓谋生。后来,永新盲人艺术家改用小鼓伴奏,改变了语言语气和表演风格。他们演唱一些根据歌剧、小说改编的短曲,逐渐发展为编唱长篇歌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类型。

井冈山狮子灯(井冈山市)

流行于井冈山东上乡虎爪坪村的传统武术比赛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全殿狮子灯以少林洪家拳为蓝本。狮龙表演中穿插武术,展现以盾、剑、枪、棒为主的硬功夫。这是当时强身健体、抵御猛兽、观看表演的传统技艺。

东固传统造像(清远区)

“东固传统造像”是集安木雕工艺与民间宗教造像、民间信仰仪式相结合的综合技艺。从事这门手艺的“丹青先生”必须掌握熟练的木雕技艺,能够绘制、雕刻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的各种神像。

吉州窑陶瓷烧成技术(吉安市)

吉州窑是中华民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瑰宝,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吉州窑产品种类繁多,特色精美,款式多样。已发现器物120余种,其中以黑釉瓷、彩绘瓷最为著名。

益阳调(益阳县)

弋阳腔是汉剧曲调之一。简称“易调”,是中国古代戏曲曲牌。它起源于南戏,产生于忻州益阳,形成于元末明初。它是由宋元南戏与当地赣语、汉族民间音乐相结合,传入忻州益阳后吸收北戏演变而来。因此,弋阳口音又被称为赣语高口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奇迹,对中国戏曲特别是中国地方戏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婺源三鹰(婺源县)

砖雕、木雕、石雕并称为婺源三雕。是婺源县传统的汉族雕塑艺术。当你走进婺源县的一栋古宅,常常会被映入眼帘的精美雕刻所震撼:每一处都充满了精湛的雕刻,典雅无比,底蕴深厚。

潜山四纸生产技艺(潜山县)

莲丝纸是优质文化纸。纸质洁白有光泽,细腻致密,光滑柔韧,隐隐有帘纹。它防虫、耐热且永不变色。被誉为“千年长寿纸”,旧时用于珍贵书籍和碑刻。广泛用于书写、事迹、字画、扇面等。书法家、画家、收藏家欣赏其独特的品质和魅力,许多书画、印章、拓片依靠它代代相传。它。其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有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堪称精湛。

婺源社砚制作技艺(婺源县)

砚台制作工艺以雕刻为核心,由选石、构思、造型、图案设计、雕刻、抛光、砚盒制备等多道工序组成。按石纹可分为丝纹、眉纹、金星、金晕等。鱼子酱有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砚台质地细腻,既坚硬又湿润。具有涩而不留笔、滑而不排斥墨的特点。被誉为“石山之冠”、“砚国名珠”。



鄱阳脱胎漆器绘画技法(鄱阳县)

鄱阳脱胎漆器的工艺非常精致。成品光泽圆润,造型如骨,雕工精细,手法自然,工艺巧妙。 1915年,鄱阳六代漆画大师张熙珍精心制作了一对漆器帽筒,作为“大中华”工艺品在世界工商业博览会上展出,并荣获巴拿马四等奖。漆器驰名中外。

婺源绿茶生产技术(婺源县)

婺源山势巍峨,山溪潺潺,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寒冷明显,土壤肥沃,特别适宜茶树生长。婺源绿茶的制作一般要经过鲜叶摊铺、杀青、摊铺、揉捻、整理、干燥、二次切片或精揉、干燥八道工序。所生产的绿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具有“叶绿、汤清、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的优点。

东河戏(赣县,今赣县区)

东河戏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弋阳腔无伴奏清唱《紫塘板》。此后,先后吸收了昆剧、宜黄腔、桂剧西皮戏、宜阳腔、兴国南北词等的精华,发展成为高、昆、滩三大腔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地方戏曲。 ——东河戏,成为影响赣州东河地区的“陇南第一戏”。

赣南客家围屋建筑技艺(陇南县)

甘肃南部的围屋是中国民间民居的一大特色。主要分布在赣南陇南、全南、定南、信丰、安源、寻乌等县。现存建筑500多间,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尤其是陇南客家围屋,造型丰富多样,在防御功能、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造工艺等方面独具特色。它们的建筑工艺非凡,文化内涵博采众长。 2012年11月,赣南客家围屋被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初步名录。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全南县)

甘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流传于赣南全南、甘县、兴国、于都等县。全南县的客家擂茶最具代表性。制作擂茶的主要器具:一是内壁有粗槽的陶碗;二是内壁有粗槽的陶碗;另一种是用优质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制成的杵。基本原料为茶叶、糯米、芝麻、大豆、花生、食盐、山茶油及各种绿色药材。

萍乡春宫(萍乡市)

凭祥春锣是由报春演变而来的流传于凭祥地区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凭祥传统春锣由一人演奏。演唱者头戴黄缎或布袋,左腹系小鼓,鼓旁悬挂同样大小的小锣。他左手拿着鼓槌,右手拿着锣槌。删除歌曲开头的填充音乐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插曲。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

萍乡湘东诺面膜(湘东区)

傩是中国古代一种利用精神能量驱鬼、祈福、避灾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表演,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和民俗意义。萍乡原本有4000多个傩口罩,现在有700多个。其制作年代为元末、明清至民国时期。

莲花制罐(莲花县)

莲花街锡制品与千家万户的家庭生活紧密相连。餐桌上的酒壶茶壶,厨房里的水盆、火锅等,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街头锡制品的特点是品种多样、图案精美、造型新颖、工艺精湛。

草布绣(新余市)

麻绣是由传统民间麻绣发展而来,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呷哺刺绣是扎根于新余市的地方传统艺术。是材料艺术与刺绣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在展示传统文化创造力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

江西目连戏(江西艺术学院)

目连戏在南方各省的传播与弋阳腔的传播是同时进行的。江西目连戏遍布全省,与佛教、道教音乐都有关系。以益阳目连为主体的江西目连戏是全国高品质目连戏的源头。江西目连戏一般在盂兰盆节演出。明代表演学者王阳明看到弋阳戏目连戏后说:“诗美不如西厢,孝义不如西厢。”目连戏被各界学者和百姓视为戏曲文化的经典。

赣剧(江西赣剧院)

赣剧是江西省赣语汉剧之一。它起源于明代弋阳腔。它是古代四大名曲之一,起源于江西东北地区。赣剧是一种多声部的汉剧类型,唱高腔、乱弹、昆腔等曲调。赣剧的主要曲牌有二黄、西皮,其他曲牌有琴腔、高钵子、浙江调、浦江调、文南词调等。其中,优美、悠扬的文南词曲调尤其受到群众的喜爱。代表优秀传统剧目有《梁祝》、《魂归来》、《窦娥冤》等。

你家乡有多少人上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9 18:33 , Processed in 0.0579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