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大学选专业,为何文科生懊悔不已?人文学科的意义何在?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2161
发表于 2024-11-12 04: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即使毕业多年,小北身边不少文科生仍时常后悔“大学选专业”,称花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学习人文学科“脑子进了很多水”。

哪怕当年我有理想,哪怕我是一个浪漫文艺的青年,在亲朋好友和热心网友的善意“安慰”下,我也总免不了有猝不及防的时刻:

“学完哲学以后能做什么?”

“学了历史,中小学老师都很好。”

“你毕业后打算考公务员吗?”

“文科毕业很难找工作,你继续考研,读两年,然后考公务员怎么样?”

▲“人文学科的意义是什么?”一直是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相信很多文史哲专业的学生对这些探究并不陌生。

尤其是现在,个人及其背后的整个家庭对于选择职业就像选择配偶一样谨慎。毕竟,世俗意义上的好专业不仅意味着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代表着一张通往美好生活的门票,甚至是一个阶级晋升的阶梯。韩闯努力学习了很多年,大家都希望高考之后能够有突飞猛进的转变,而不是人生的逐渐走下坡路。

▲电影《青春派对》截图

其实,对文科专业的“厌恶”从高中就开始了。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学习科学,那就去学习文学吧。”这就无形中造就了一种“学理科的学生比学文学的学生更聪明、更有逻辑、有更好的未来”。一个有更多选择的舆论环境。

进入大学后,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不断提高学历。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最好出国镀金——实用性不够,学历足以弥补它。

学历被视为寻找人文学科工作的垫脚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学术不再只是纯粹的研究,而是成为了盖有印章的证书。

与求学时多年的板凳辛苦相比,求职时的经历或许更加残酷。许多人文学科的硕士、博士生苦读多年。有的被认为只能做基础、轻松的工作,有的则选择了与大学专业完全不同的职业道路……人们情不自禁地拥有十几年的经验。韩闯努力学习,花时间,“毕竟我错付了。”

各种尖锐的质疑目光让我们一度怀疑自己基于兴趣和激情的选择:我真的应该选择这个专业吗?这个专业真的没有好工作吗?据别人说,由于专业的限制,我以后似乎只能局限于铁饭碗工作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毫无疑问,现代物质生活离不开科学和工程科学家的贡献。但人文学科真的对社会没有贡献吗,会被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抛弃吗?

我们不妨看看蔡元培先生对此的看法。

01

引领社会思潮前进



中国第一批现代大学刚刚建立时,人文学科是大学的重要支柱。以北京大学为例。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作为北大“永远的校长”,蔡元培值得人们铭记,因为他一举奠定了这所大学的基本品格。他的大学理念至今仍受到许多年轻一代的推崇。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蔡元培到任北大后,把文科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对此,历史学家普遍解释为“文科教师中,有不少是顽固保守的,这是北大进步的障碍”。

事实上,蔡元培校长领导下的北大文科已有不少主张改革的老师,他们绝不只是“进步的障碍”。

同时,改造文科也属于校长个人兴趣和能力范围之内。蔡老师大致涉足了文科的各个科系,对于如何改革,他基本上心里有数。

蔡校长对文科改革的高瞻远瞩,可分为三点。首先,以文理科的打压为中心。理科才刚刚起步,文科却很强大。其次,注重理科建设,所需资金远多于文科改革,超出了当时学校的财力。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最后,就对时代思潮和社会潮流的影响而言,文科无疑更直接、更有效——如果蔡校长先主理理科,北大就不可能两三年内彻底转型,引领时代潮流。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更需要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中国社会未来进步的灯塔,引领社会思想的方向。

蔡元培校长时期,北京大学不仅改革文科,还设立了研究所。 “该学院模仿了德国和美国大学的方法,是专门研究一种专门知识的地方。”强调“大学是纯粹研究知识的机构”。 “学者应该有研究知识的兴趣,尤其应该培养学者的人格。”

1921年11月,蔡元培向北京大学教务会提出《关于北京大学研究院组织纲要的建议》,获得批准。次年1月,研究院中国学部正式成立。 1923年,研究生教育走上正轨,强调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而且是师生共同研究的机构。时不时地需要新的发现。在蔡先生眼中,这是中国大学教育成熟的标志。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02

被遗忘的“研究院国学部”

蔡先生认为,大学教育的成败与科研机构的存在密切相关。原因是: 1、如果一所大学有5个研究所,教师很容易陷入抄袭讲义、不求进步的坏习惯; 2.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另外,没有继续深造的机会; 3.未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没有免费研究的机会。

如果我们参照蔡老师提出的研究生教育要求,考察目前各大学研究生的教育情况,以及逐年增加的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我们或许可以将当前的研究生教育问题联系起来。情况:

考研真的是因为热爱学术吗?还是为了迎合社会的学术要求?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大学如何培养合格的研究生?研究生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恐怕还需要深入思考和时间检验。

关于中国研究所的设立,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点。即1922年北京大学建院时,原计划设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外国文学四个系。但事实上,只有国学系名副其实。

三年后,清华大学成立了研究院,并“首次开设了国学课程”。为什么两所学校都只专注于中文研究?



原因在于国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前景广阔。还有一个很实际的点:建立自然科学研究所所需资金巨大,当时的北大、清华大学根本无力承担。

今天与过去不同。现代中国社会正在快速发展。各大学都投入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科学研究的发展。令人惊奇的是,一百年来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1932年,北京大学国学系更名为文史系,1934年演变为文学院。抗战时期南下北返后,仍是北大最雄厚的学术实力。时至今日,北大人文系依然名列前茅,思想自由,学术专业。同时不断探索“联合研究”,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拓展学术视野。

经过半个世纪的改写历史,“国学研究院”的名字对于今天的北大来说已经不再“熟悉”。蔡元培等人启迪、网罗了许多当年的一流学者,他们的“讲道、授业、解谜”,以及他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日益被世人遗忘。同时,也与科学与工程的兴起密切相关。

尽管科学和工程为当今物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低估人文学科是错误的。

▲脱口秀节目《十三次邀请》及许倬云先生演讲截图

03

齐白石画的虾有什么用?

鲁迅曾说过:“如果全世界都只崇拜科学,生命必然以沉默告终”。

人文学科是人类精神的宝库。每当人类因战争、洪水、流行病等一系列无法​​控制的事件而遭受巨大创伤时,就会不自觉地向人文寻求帮助,希望得到答案,找到安息之所。那时,人文学科成为人类的精神支柱。

人文学科并没有被社会抛弃,仍然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近年来国风的兴起,反映出人们对传统人文的重新重视。与此同时,各高校人文专业的报考人数逐渐增多,这也证明人文学科有复兴之势。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连接着古代与现代的文明,金色面具后的凝视传承着文化血脉,《千里江山》中的山有放眼世界的胸怀。但如果没有人文,它们就只是受损、破旧的古物。

▲影视剧《十三张邀请函》截图

中山大学教授陈春生曾说过:

关于人文的“用处”,我想打个比方——家里最有用的地方就是厕所,其次是厨房。家里最没用的东西可以说是墙上挂的齐白石画的虾了。但当有客人来你家时,你会带他参观厨房和卫生间吗?我想大家坐在客厅里评论讨论得最热烈的虾,大概就是齐白石画的虾了。这就是人文学科。

只要人类文明延续,思维延续,人文学术的价值就依然会如蜡烛般闪耀。与其为自己感到难过,为自己后悔,不如去探索这个职业,看看这些知识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能给别人和社会带来什么。

因此,下次家庭聚会时,如果有人问你“你这个专业能做什么?”你可以回答他:“这个专业有无限的可能性,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9 18:16 , Processed in 0.0632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