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0

2024 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发布:大食物观引领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5980
发表于 2024-11-10 00: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3日下午,《2024年中国与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正式发布。主题为“大粮食理念引领多元化供给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粮食体系变革”。该报告由中国农业大学全球粮食经济与政策研究所(AGFEP)、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中国营养与健康研究所(NINH)联合主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CDC)、农业农村部粮食与营养发展研究所(IFND)、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粮食与土地利用联盟( FOLU)与环境保护局北京代表处(EDF)等单位联合发布。

单击此处查看完整报告

几十年来,中国在消除饥饿、消除贫困、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新时代我国多元化发展目标相适应,当前粮食供给体系面临供给方式相对粗放、营养导向不足、供给效率低下、供需匹配结构不合理等挑战。迫切需要推动我国农业和粮食体系转型,系统性重构和改革粮食供给体系。多元化粮食供应体系的提出,立足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符合当前国际发展新形势。有利于推动实现粮食安全、营养健康、绿色低碳、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发展目标。

2024年报告在前三年的基础上,以供给体系为研究对象,突出“营养导向”和“系统思维”,从以下角度深入分析如何构建中国多元化食品供给体系:资源、效率、结构、贸易等方面,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更营养、更健康的食品消费需求,推动可持续农业和粮食系统转型。报告阐述了多元化粮食供应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构建多元化粮食供应体系的政策路径;衡量森林、草原、河流湖泊、设施农业、未来粮食等多元化粮食供应渠道的生产潜力;并模拟优化食品生产来源的综合影响,评估植物基蛋白、细胞培养肉、昆虫蛋白等替代蛋白对食品安全、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报告探讨了食品产业链中游环节在保障粮食供应、提高营养水平、提高资源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分析我国粮食进口特点和粮食供应风险的基础上,从提高粮食进口韧性的角度探讨多元化进口的稳定性和合作潜力。

主要发现

首先,中国迫切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粮食供应体系。随着我国人口稳定、可支配收入持续上升,居民对食品和粮食消费的需求减少,对多样化、营养健康、环保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现行粮食供应体系存在过度依赖耕地资源、生产方式粗放、部分品类进口比例过高等结构性问题。



二是综合开发利用多种生产资源。到2022年,我国耕地生产的粮食将占粮食能源总量的83.5%,而农区的森林粮食、草原粮食、水产品和畜产品养殖仅占4.8%、0.4%、1.5%和分别占食物总能量的9.8%。 %。充分挖掘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资源以及设施农业和未来食品的潜力和优势,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多样化、健康的饮食需求,还可以节约土地650万公顷。耕地面积,减少碳排放。 1.8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三是发展植物肉、细胞肉等替代蛋白产业。如果植物肉替代10%的猪肉和牛肉产量,细胞肉替代1%的猪肉和牛肉产量,植物奶替代15%的牛奶产量,昆虫饲料蛋白替代10%的豆粕产量,到2035年可减少8.2%的畜禽肉和16.6%的奶生产压力,分别减少谷物和豆粕饲料需求1590万吨和923万吨。万吨,将有助于减轻畜牧业供给压力,节约水和土地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高农业和粮食系统的抵御能力。

四是通过营养强化、全粮供应、减少粮食损失,优化中游粮食供应渠道。我国粮食在产后处理、储存、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损失总量超过1.7亿吨,造成土地足迹超过1000万公顷,蛋白质损失超过400吨,脂肪损失超过1.7亿吨。 420吨。发展食品强化和生物强化食品可以有效改善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微量营养素缺乏;增加全谷物的供应有助于降低相关疾病的医疗费用、提高食物资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 。

五是我国粮食进口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我国食品贸易呈现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贸易逆差逐年扩大的格局。进口结构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粮食、油籽、肉类等重要农产品,占进口总量的60%以上。尽管进口集中趋势没有改变,但进口来源国发生了调整:对美国的依赖度在下降,而对巴西、俄罗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依赖度在增加。

对策与建议

一是通过技术、政策、商业和国际合作推动整个农业和粮食供应链变革,推动多元化粮食供应体系建设。大粮食理念下的多元化粮食供应体系,为推动全球农业和粮食体系变革、更好保障粮食和营养安全提供了中国思路。同时,改造农业粮食体系是建立多元化粮食供应体系的重要途径。构建多元化粮食供应体系,需要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实现全链条协调优化。同时,支撑多元化粮食供给体系建设,需要科技、政策、商业、国际合作等领域不断改革和优化。



二是制定构建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的多元化粮食生产体系的战略目标,深入研究和优化粮食来源的具体方案和路径。促进多种粮食资源适度合理开发,实现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并重。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和科学家深度参与各类粮食资源开发,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森林、草原、水资源、设施农业和未来粮食的投入,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潜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并降低生产成本,让人们买得起更健康、生态可持续的食物。

第三,供给、需求、政策共同促进替代蛋白产业发展。生产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鼓励企业和资本投入产业,积极推动相关学科融合。在消费者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接受替代蛋白,针对不同群体制定营销策略。政策方面,要加快完善相关标准和监管体系,协调不同替代蛋白品类的发展,保障行业安全可持续发展,并加强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协调。

四是规范行业标准,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激励,利用技术进步促进中游环节食品营养的有效利用。政府部门、加工企业和科研机构要进一步协调配合,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监管、建立粮食损失浪费评估和监管等多重措施,优化和完善全谷物和营养强化食品供应链。系统。加大农业科技、食品加工技术和营养科学的研发投入,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资源利用率。

五是通过产业合作、平台共建,深度参与粮食供应体系全球治理。在保持我国粮食贸易政策稳定的同时,降低食品领域贸易壁垒,确保现有粮食贸易供应来源稳定,增强我国粮食供给多元化。改善食品行业营商环境,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全球食品产业链合作,提升食品行业全球竞争力。同时,我们将不断提高世界贸易组织和南南农业合作水平,积极参与粮食供应体系全球治理,促进全球粮食和粮食安全。

2024年中国与全球粮食政策报告.pd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5 18:53 , Processed in 0.1614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