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阿尔都塞、齐泽克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继承与背离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620
发表于 2024-11-9 13: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尔都塞和齐泽克分别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从不同方面吸收了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并结合各自的社会时代背景提出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但总体而言,齐泽克与阿尔都塞一样,仍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幽灵”隐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基础上,认为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在于实践,具体包括四个层次,即虚假意识、统治阶级意识、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从而揭示了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以其虚假倒置的意识形态来维持自身统治的秘密,进一步认识到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

基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内涵和思想张力,阿尔都塞以结构主义方法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马克思的思想,主要从四个维度阐释了意识形态的内涵。首先,阿尔都塞从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出发,将其概括为“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图像、神话、思想或概念)系统”。其次,意识形态表现为人类与人类世界之间的一种经验关系。意识形态并不直接反映人类及其生存条件的关系,而是人类体验这种关系的方式。第三,意识形态是物质的,生产条件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意识形态产生的基本方式。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就是这种物质性的体现,发挥着维持资本主义剥削生产关系的作用。最后,意识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变性使得意识形态以与无意识相同的形式贯穿历史,从而使意识形态成为一种非历史的、超历史的存在。

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念不同,齐泽克更喜欢将意识形态比作“鬼魂”。因为在他看来,意识形态就像幽灵一样,几乎包罗万象。齐泽克和阿尔都塞一样,也承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关系对社会现实的曲解,但他强调意识形态就其所展现的内容而言并不一定是错误的,甚至完全可以是正确的并实现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再现。社会现实。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某种意识形态的内容是否正确,而在于揭示意识形态与社会控制是如何关联的。齐泽克也遵循黑格尔的辩证法,将意识形态分为三个层次:自在、自在、自在、自为。自由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教条、思想、信仰和概念的复合体,为特殊权力利益服务。意识形态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本身的外化,以物质实践、仪式、制度等形式呈现。这就是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自在阶段,意识形态不再局限于概念信条和物质制度,而是呈现出弥漫性、隐性性和自发性的特征,成为超意识形态或非意识形态的控制。在这个意识形态层面,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齐泽克将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拓展为概念信条、物质生产、国家机器等维度。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理解虽然吸收了马克思的一些思想,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批判意识形态的初衷。马克思直接将意识形态描述为社会现实的虚假和倒置的反映。他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它比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具有更强的负面意义。关键性。此外,阿尔都塞虽然也强调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但他将意识形态视为一种无意识的、永恒的社会结构,否定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只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其维持阶级统治的作用将会消失的观点。随着阶级社会的灭亡。与此同时,齐泽克也抛弃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的基本立场,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相对中立的社会结构,从而失去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意识形态与主体的关系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现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在处理意识形态与主体的关系时,虽然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思想向虚假社会意识的转化,但这个过程本身是历史性的,产生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因此,主体对意识形态的反抗和超越必须依靠政治经济学批判,进而在现实生活的物质实践中得以实现。同时,这里的学科也必须是一门活跃的、实践性的学科。相反,阿尔都塞分析了意识形态通过对个体的召唤和质疑来促进主体身份实现的内在机制。齐泽克指出,阿尔都塞的论证主要是通过两个命题展开的:“命题一:意识​​形态代表了个体与其真实存在条件之间的想象关系。命题二:意识形态具有物质存在性。”在这两个命题中,阿尔都塞在这个命题中使用了“幻觉/影射”的公式和拉康的镜像理论来说明意识形态通过呼唤和质疑个体而将个体提升为主体。

阿尔都塞思想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它只能创造顺从的主体,而无法解释叛逆主体的出现。这一缺陷的根源在于,阿尔都塞只把意识形态的功能和机制视为召唤主体,却放弃了马克思揭露和批判意识形态在物质实践中的虚假性的主张,从而使主体只能陷入盲从。到意识形态。



齐泽克认识到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这一缺陷,但他并没有回到马克思的正确解决路线。相反,他认为解决这一缺陷的关键是发现国家机器外部机器的内化并不是完全内化,正是这种无法内化的创伤为主体服从意识形态提供了前提。齐泽克看到了欲望的现实与幻象构建的现实之间的社会对抗,认识到意识形态的作用是通过缝合、移情等机制来控制欲望的现实,抹平幻象与现实的现实。之间的对抗。虽然齐泽克也使用了意识形态“幻觉”的概念,但在齐泽克看来,幻觉并不是对现实的掩盖或扭曲的反映,而是构建现实、支撑现实的幻觉。它不再是社会意识,而是现实的反映。它是成为一种社会存在,从而解构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二元对立。虽然齐泽克的主体是可以抵抗的主体,但齐泽克所使用的精神分析方法过于强调愉悦、欲望等心理因素,并没有继承马克思批判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因此,齐泽克思想理论中的主体不可能成为马克思思想理论中能动的、实践性的主体,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阿尔都塞思想理论的缺陷。

阿尔都塞运用拉康“三域论”早期的想象域和象征域理论,开辟了用精神分析从个体层面研究意识形态的研究路径,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齐泽克也从拉康晚期的现实理论出发,抚平了幻象与现实的界限,使他的思想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当今媒介文化盛行、符号消费猖獗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背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使意识形态成为永恒的社会结构,失去了马克思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社会意识的批判维度。在阿尔都塞和齐泽克看来,意识形态既是描述性的,又是不可逾越的,这使得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正确的意识形态理论渐行渐远。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传播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6 04:26 , Processed in 0.1114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