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深入解析考古学:地层学、类型学等理论的内涵与应用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702
发表于 2024-11-7 16: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术语表]考古地层学(北京大学2018年考古方向\湖南大学2018年)

【术语解释】苏丙奇(中国人民大学2018)

【解说】考古类型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2018)

[讨论]考古测年的两大方法举例(复旦大学2018)

[讨论]浅谈植物区系类型理论和双花理论(厦门大学2018)

【简答】简述考古文化的内涵和意义(2018年山东大学考古方向)

【讨论】浅谈中国考古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大学2018)

【讨论】考古类型学的作用与局限性(郑州大学2018)

【解说】动物区系类型学(中山大学2018年考古方向)

【讨论】考古学两大理论支柱地层学和类型学的认识(广州美术学院2018)

您熟悉以上主题吗?如果出现在今年的考试题中,你知道该怎么做吗?

上期我们宣布分专题回顾一下张红岩先生的《考古十八讲》。本期我们开始讨论【考古学的理论方法】这本书的第二章。看完之后,也许你就能回答上面的问题了。

1.考古研究方法

上一节我们说了,考古研究的对象包括文物;文物、遗址、考古文化等。因此,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基于文物的微考古研究方法。即运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确定考古遗址出土文物、遗物的相对年代,对文物、遗物进行科学整理、分类、分析、比较,探索不同时期文物、遗物的组合特征。站点中的时间段。由于所有考古遗迹在确定其时空位置后都必须具有科学意义,因此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研究也是其他层次考古研究的基础。

二是以聚落(遗址)为基础的中级考古研究方法。即利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考古遗址的遗存、遗迹进行微观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聚落考古学进一步确定聚落遗址的布局,分析遗址的时空关系及其社会功能,探索聚落居民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演变,以及聚落与所在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以获得对古代文化、社会和环境的更全面的认识。定居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因素分析,对多个聚落遗址之间乃至聚落遗址群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明确各种文化因素的来源,了解聚落遗址之间的时空关系,进而澄清定居点之间的异同。考古文化分布的时空范围特征。

三是基于考古文化的宏观考古研究方法。即在聚落考古和文化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在更大的时空中对各种考古文化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几种考古文化的早晚期关系、文化之间的传承或共存,进而确定他们属于同一文化体系还是不同文化体系。各个考古文化体系建立之后,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确定各个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最终可以建立一个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考古文化时空框架。

2.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是在野外考古发掘过程中,借用地质地层学的研究原理,科学地获取研究数据的方法。这也是考古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与地质学中的地层学不同,考古地层学的目的是了解地壳形成的历史;考古学中的地层学研究主要由人类活动形成的各种文化积累(文化层)。目的是探讨人类文化积淀的原因和过程。

什么是文化层?事实上,它是人类生存活动所产生的文化积累,其中包含着人类活动留下的各种文物和遗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文化层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体现在土质、土色和包裹体的差异上。考古地层学的主要任务是区分各时期文化堆积层,确定古文化遗址各时期堆积层顺序,进而确定各层次遗存、遗物的地层关系。

各个文化层如何划分?在考古学上,主要根据土质、土色、内含物来区分。

土壤质量:指堆积物的岩性,如颗粒成分(粘土、粉土、沙等)、结构(疏松、致密等)、质地(软、硬等)。是划分地层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些层的土壤颜色虽然相似,但其结构或颗粒组成不同,因此可分为不同的层。

大地色:指堆积的颜色。由于不同时期堆积物中的包裹体或其形成、气候等原因,土壤颜色往往有所不同。常见土色有灰色(浅灰色、深灰色)、黑色(浅黑色、深黑色等)、棕色(黄棕色、红棕色、灰棕色等)、红色(浅红色、深红色) )、黄色(浅黄色、棕黄色等)等

内含物:每个文化层都包含不同数量的人类遗迹(破碎的或相对完整的)。随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文物的形态、制作方法、质地等也会发生变化。在发掘过程中,如果堆积物的内容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注意该层最新的文物),则表明堆积物的年代可能发生了变化。这时要特别注意文化层次的区分。每个遗迹(如地窖、地穴式房屋、水井、坟墓等)当时地面上都应该有一个开口。就算当时的地面在后期被破坏了,现在发现的遗迹开口也应该和被破坏时是同一平面。其上叠加的地层不应属于同一层。因此,每当遗址开始出现时,应特别注意土质、土色等的变化,以确定遗址的开口层数。

堆积层的顺序用考古学中地层关系的概念来表示。所谓地层关系,是指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地层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地层关系包括重叠关系和断裂关系。考古发掘中的一切遗骸、遗物,必须根据其地层关系来确定其相对年代。所谓重叠关系,是指两层或多层文化积累自上而下依次重叠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种地层关系中,重叠层及其包裹体的出现晚于重叠层。破碎关系是指晚期人类活动遗迹冲破早期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层关系。意味着破碎者的年代要晚于被破碎者的年代,而破碎者所藏的遗物一般也应该晚于被破碎者的。

考古类型学

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称“类型学”或“物体形态学”。考古类型学的目的是通过了解文物、遗物的形态演化规律和谱系,推断相关遗存、遗物的相对年代,进而探讨不同考古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顺序。考古类型学最早创建于欧洲。 1903年,瑞典学者蒙特利乌斯()出版了《东欧古代文明时期》一书,在第一章“方法论”中具体总结了考古类型学的原理和方法。这种方法于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 1930年,梁思勇先生在山西西印村遗址研究仰韶时期遗存时,对出土的陶片进行了分类; 1948年,苏秉奇先生在研究宝鸡太沟东墓地出土文物时,应用类型学方法,对出土陶皋进行了认真的分类和整理,进一步完善了考古类型学,为中国考古类型学奠定了基础。

考古研究中要准确运用类型学方法,应注意三个层面。

首先,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所有文物都是从具有一定地层关系的地层或文物中出土的。因此,考古类型学研究必须以考古地层学研究为基础,对遗址内各类文物和遗物的相对年代进行研究。根据地层关系,同一地层单元(同一文化层、同一灰坑或同一墓葬等)出土的文物,形成共存关系,其年代应视为同一时期;地层单元出土的文物存在重叠或断裂的关系。文物被遗弃或掩埋的时间早晚不同,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顺序应该是有先后顺序的。

通过地层研究确定文物的相对年代关系后,可以对文物的形状、质地、纹饰、制作方法、用途等进行综合考察,并对类型、类型、风格进行分类。典型文物的演化可以进行序列研究。

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主要根据文物的材质和用途来划分。例如,按器物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青铜器等几大类。每一大类文物又根据其主要用途又细分为若干小类,如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皿、装饰品、艺术品等。

类型是类别下的子分类单位。它是对某种器物形态的共同特征的总结,主要根据器物的形态来划分。例如,烹饪用的陶器有鼎、鼎等;水用具包括瓶、盆、坛、罐等;食品器具包括盘、碗、碗、盆等。有些类别可能包括两种或多种形式。例如,三脚架包括盆形鼎、壶形鼎等;瓶有尖底瓶、平底瓶等,这些不同形式的器物可能各有其起源和形态演化过程。因此,器型是一类器物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具有演化的顺序。例如,凡是小口尖底的瓶类器物,都可以归为一类。型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型三脚架、B型三脚架等。有时,为了充分表达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类型又可分为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a型三脚架、Ab型三脚架等。

公式是类型下的子类别单元。每种器物都是根据其形态演化过程的阶段性变化来选择的。选取早期到晚期各阶段的标准器形,分为若干类型,代表了该类器物的各个方面。进化阶段的特征。例如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早期为杯形口,中期为重唇口,后期为喇叭口。它们分别代表了小口尖底瓶从早期到晚期的三个演变阶段。型号通常用罗马数字 I、II 和 III 表示。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类型的工件存在的时间很短,有些工件存在的时间很长;有些工件变化很快,有些工件变化很慢;例如,某个类别中的文物类型有很多,而某个类别中的文物类型种类却不是那么丰富。为了能够看到文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化特征,在分类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文物进行分类和比较。一般采用典型器物的典型分析。

当研究人员建立了几个文物的形态演化序列时,可以看出每个序列中文物的演化速度是不同的。例如,在大致相同的时间范围内,某种类型的器物可以分为4种,而另一种类型的器物可以分为2种;有的器物出现较早,有的产生较晚;一些器皿的演变与该类型有关。文化是永恒的,但有些文物只存在于早期或晚期。如果以每一种序列作为分期的标准,可能会产生几种截然不同的分期方案,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将它们排列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某些类型的器物往往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共存,形成相对稳定的器物类型组合。然而,在后来的阶段,某些类型的文物可能已经消失。 ,或在原有的器皿组合中加入新种类的器皿。这种器物类型的组合一般变化缓慢,应该是时代特征的集中总结;组合类型之间的差异应该体现在更大的文化时期甚至文化之间的差异上。例如,仰韶文化墓葬中常见瓶、盆、碗、罐的组合。鼎、豆、罐的组合在西周墓葬中较为常见。鼎、豆、壶的组合在东周墓葬中较为常见。鼎、盒、罐的组合在汉代墓葬中较为常见。特定风格器物组合的变化应反映较小文化时期或较小文化发展阶段的差异。某种考古文化的所谓分期就是基于这些风格的变化。

三、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与文化地域研究



文化因素分析

没有任何考古文化是孤立存在的。它表现在文化之间、文化因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所谓文化因素分析,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通过类型比较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统计,确定考古文化中各种因素所占的比例,了解各个文化因素的起源,确定考古文化中各个文化因素的来源。文化的属性,并探索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

文化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是基于对多个遗址的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文化遗存和一些典型遗址的分期研究,可以为比较研究提供依据。一旦考古学家为每种文化的文物类型建立了分期和年代尺度,就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对不同文化的文物进行比较研究,明确各种考古文化的时空分布范围,探索各种文化因素的来源,并探讨不同文化各自的特征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进行考古研究时,需要准确识别传统因素和新因素。传统因素是探索文化起源的主要线索,新因素是分析文化发展阶段和文化间相互关系的关键。对于考古文化来说,虽然由于文化的逐步进步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的因素,但如果其自身的传统因素始终占主导地位,那么文化的属性就不会改变。如果遗址内一定层次的遗存中新的因素占据了文化主体,则意味着其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说文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或者说主要因素应归结为其他文化。系统。

文化植物区系研究

考古文化植物区系研究是以聚落考古和文化因素为中级分析和研究为基础的,是进行文化和文化系统宏观层面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建立古代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考古植物区系类型学中有三个基本概念,即文化区(区)、文化系统(部门)和文化类型(类型)。这三个概念既不同又密切相关。

在一个考古文化分布区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附近其他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点的文物在主要因素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地域差异一般表现为文化类型。考古文化可能由多种文化类型组成,因此文化类型可以理解为考古文化的分支或亚文化。

考古文化区是指考古文化分布的地理空间范围。考古学家通过地层学和类型学研究,在更大范围内对不同遗址进行比较,以确定同一考古文物分布的空间范围。考古文化分布的空间范围是考古文化区。在每个“边缘地区”或“边陲地区”,典型文化因素从中心到边缘依次递减。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区的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文化区的文化特征、文化中心和边界一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固定的,但会随着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而不断变化。改变。

所谓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是指考古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具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文化组成。考古文化不仅具有分布空间的统一性,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有些文化元素甚至可以成为代代相传的连续体,同样的生活方式可以长期延续,从而形成文化传统。 。那些具有连续关系的考古文化构成了一个文化发展体系。

微博二维码

购买文博考古资料小程序二维码

闲鱼购买文考古资料二维码

购买文博考古资料微店二维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9 02:29 , Processed in 0.1349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