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蒙古族:永恒之火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550
发表于 2024-11-6 15: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主要的游牧民族之一,起源于额尔贡河流域,历史上被称为“蒙武穆尔韦”、“蒙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和河北等省市和地区。“蒙古”这个名字早就记载在《古唐书》和《契丹志》中,意思是“永恒的火”或“永不熄灭的火”。

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蒙古族人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鲜明的文化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大量重要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无论是在记忆中,还是传承和发展,都是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组《草原、记忆、传承》由李玉山于2019年6月至11月在内蒙古通辽市乃曼旗拍摄,从构思到筹备历时近一年时间,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蒙古和蒙古文化,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和深厚, 更好地热爱、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乐乐车,又称“哈尔琴车”、“轮车”、“罗罗车”、“牛车”等,是蒙古族人使用的古老交通工具,体型小,两个轮子高大,直径一般在一米五六左右,由桦木、榆木等制成,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维修, 现在它已被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图中的牧民名叫陈国庆,属于上一代用过乐乐车的人。

蒙古人主要生活在高山地区,因此他们特别崇拜火,火被视为生命和繁荣的象征。以前吃饭前,首先要做的是用奶酒祭火,现在一些蒙古人仍然保留着农历月二十三日祭火的习俗。火盆曾经是蒙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主要用于取暖、烧烤、烹饪食物等,但现在它基本上已经消失了,只有少数老年人还在使用它。图中的两位老人是夫妻,男的叫杨宏伟,女的叫包黛子,他们用火盆很久了。

从事游牧生活的蒙古人“吃动物肉,喝奶酪,喝衣服和皮革,穿毛毡”,他们的饮食以肉和奶为主。所以,蒙古的厨具也很简单,除了铁锅外,大部分都是木制的,现在基本上都被现代厨具所取代了。图中的老人名叫陈莫德格,他几乎一辈子都在与旧厨房用具打交道。

蒙古族人的酒文化闻名遐迩,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是在驯化经营五畜和利用五畜发展饮食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奶酒。最具代表性的马奶酒被称为“元玉浆”,与醍醐、椿、野骆驼蹄、鹿唇、驼鹿、天鹅烤、紫玉糖浆并称为“蒙古八宝”。马奶酒的民间酿造方法很简单,只需制作铁壶、木桶和收酒器即可制作,几乎每家每户都能制作。目前,马奶酒仍然很受欢迎,生产工艺和规模都进入了现代化。左边的人物叫岳五里嘎,右边的叫宝良美,两人都是蒙古酒文化的爱好者。

蒙古人的饮食分为红食和白食,红指数是指牛肉、羊肉等肉类,白指数是指乳制品。烤全羊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肉类,肉质外黄酥,内软嫩,味道香喷喷,相当可口。据史料记载,12 世纪蒙古人“挖地烧肉”,而 13 世纪,烤整羊技术变得更加精细和精致。清朝,几乎所有的蒙古族皇宫和大户人家都以烤整只羊招待贵宾。今天,蒙古人仍然把烤整只羊视为最美的美味佳肴,以庄重的仪式招待最尊贵的客人。图中人物是年轻一代的烤全羊大厨 Dabu,今年已经 27 岁了。

手煮肉是众所周知的蒙古传统美食,据史料记载:“它的肉半熟,半熟者忍饥养人。“原来的做法是将带骨羊肉切成若干块,放入加水的锅中熬,不加任何调味品,水沸腾后,放在桌子上,一边用刀撕开或切块,一边蘸盐等,肉质鲜嫩, 原汁原味。目前,这种做法仍在使用;还有一种类似于炖排骨的方法,将带骨羊肉切成小块,方便食用,一次性加入盐、胡椒粉等各种调味料炖煮;还有羊骨切成小块用盐等调味料炖煮,然后取出汤汁,再用植物油炒炖等,方法不同,味道不同,都很好吃。图中人物是年轻一代的蒙古厨师,男叫布赫,女叫萨琳娜。

乳制品作为一种蒙古族白色食品,在蒙古语中被称为“”,意为纯洁高贵的乳制品,分为食品和饮料两大类。食品主要包括奶皮、奶酪、奶油、奶豆腐、奶糕等,主要饮品有奶茶、酸奶等,全部采用牛、羊、马、骆驼的天然纯牛奶制成,品种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蒙古食品的上等品级,被称为“百食之长”。如今,乳制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它们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健康美食。图中的人是蒙古菜传承人、民族企业家白秀芝和她的助手小红。

炒饭是蒙古国的传统美食,是用小米种子经熬、炸、磨等工序制成的,在蒙古语中被称为“”。据史料记载,炒饭早在汉代就已出现,蒙古人在宋末元初开始广泛食用炒饭。历史上,炒饭为蒙古人的迁徙、狩猎、征服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至今仍是蒙古人非常喜爱的美味佳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炒饭的生产工艺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有些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工艺生产。图中的人物叫 Bao ,炒饭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加工的。

蒙古人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辽时期,当时宋朝经常用茶叶换取北方游牧民族的牲畜和畜产品。蒙古人对茶情有独钟,尤其是奶茶,经常一天喝三次,有些家庭还保留着喝早茶的习惯。如今,蒙古茶道已成为蒙古人民招待客人的仪式。茶几上不仅有奶茶,还有炒饭、水果、太妃糖、黄油、乌里莫、牛肉干、切奶酪、奶豆腐等。左边的两个人物叫版画家王铁柱,右边的叫巴特,乌兰牧马演员,两人都爱喝奶茶。

根据考古证据,蒙古人的服饰与古代北方其他游牧民族的服饰一脉相承,但草原的特征更加鲜明。男女老少以长袍为主,又称蒙古袍,肥大耐磨,骑马时能支撑膝盖,睡觉时可作被子使用,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头饰和帽子。蒙古族服饰色彩缤纷,每个时期的面料都不同,不同部落、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不同年龄的服饰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今天,进入新时代,蒙古服饰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图中的青年叫鲍彩茵娜,青年叫阿如娜,两人都是乌兰牧民演员,身穿现代蒙古节日服装,右侧挂着原汁原味的野蛮服装。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居住的传统房屋,一般白色,宽敞舒适,易于建造和拆卸移动,适合畜牧生产和游牧生活,因为外层用毛毡包裹,故也被称为“毛毡袋”和“毛毡屋”。随着社会的发展,材料和颜色也发生了变化。今天,牧民仍然使用蒙古包放牧,但它们正在被房车所取代。图片左侧是苏禄元宝,也译为 Surud,在蒙古语中意为“长矛”。相传,成吉思汗就是手里拿着这东西出生的,意思是上帝派来拯救蒙古民族的英雄们,后来成为蒙古的象征和战神的象征。长矛下的流苏一般为黑白相间,黑色象征战争与力量,白色象征和平与权威。现在,苏禄锭主要是蒙古族群的象征。图中的人是蒙古歌手科尔钦夫的家人。



蒙古医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人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长期积累的。蒙古人是最早发明保健方法的人,但遗憾的是,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很少。元朝时期,由于全国各地之间以及国内外之间的频繁沟通和交流,蒙古医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清代蒙古医学家詹布拉多尔吉所著的《蒙医大典》被誉为蒙古人的《本草纲》。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蒙古医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医药发展迅速,为少数民族地区和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图中的蒙古老医是蒙古医世三代传人鲍扎·穆萨,今年已经79岁了,行医一生,也培养过很多学员。

根据史料分析,蒙古文字可以追溯到 1000 多年前。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他下令投降原来的拿巴里安孙汗的朝臣塔塔汤加,以统一蒙古文字。在前纳巴里亚部落使用的维吾尔蒙古文字的基础上,塔塔汤加系统地组织、创造和推广了蒙古文字。这种维吾尔蒙古文字已经发展起来,至今仍在使用。与此同时,蒙古书法诞生,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现在蒙古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图中的身影是一位蒙古族女教师、书法家赛银华和她的弟子们。

那达慕是蒙古语,意为“娱乐”和“游戏”,是自古以来蒙古族流行的传统竞技活动,以赛马、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蓝打等为主要内容,场面宏大,气氛温馨,民族特色突出,一般在6月至8月举行, 现在已经发展成四季可办,内容也朝着文化、体育、商贸等综合方向发展。画面中间的男是包福山,一位中学教师、蒙古拳击手,喜欢参加各种级别的那达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女是热衷于蒙古传统文化的草原乡村酒店总经理吴永梅, 不仅积极参与那达慕,还经常赞助和组织那达慕传统蒙古文化活动等民间活动,两边都是喜欢蒙古文体活动的孩子。

马是最早被驯化的家畜之一,也是在促进人类文化方面发挥最大作用的动物。对于世世代代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的蒙古人来说,放牧狩猎、交通、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生活风俗都与马有关,而马的禀赋也赋予了蒙古人民勇往直前、驰骋的精神,因此蒙古人民也被称为“马背上的人”。蒙古人非常珍爱马匹,他们也珍爱马鞍等马具,逐渐形成了独特而迷人的马文化。图中的牧民叫金宝,特别喜欢养马、驯马、骑马,参加各种赛马。

蒙古摔跤在 13 世纪就有记载,不仅是那达慕和敖宝祭祀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牧民用来享受它。摔跤手人数不限,少则2人到4人,多至1000人,胜负采用单败淘汰的方式,拥有13项基本功,100多个动作。摔跤服饰很有民族特色,主要有肩部、裤子、裤子、彩色丝带。摔跤手达到一定等级后,还会在脖子上戴上系有红、黄、蓝、绿、粉色色条的“江嘎”,象征英雄,代表等级和荣誉,等级越高,彩条越多。目前,蒙古摔跤作为一项传统的民族运动,深受蒙古人民的喜爱。图中的摔跤手名叫 ,他曾多次获得冠军,现在是蒙古摔跤协会的主席,周围环绕着他的学生。

恶劣的草原生活环境决定了蒙古人主要有两种经济生活方式:游牧和狩猎,这也铸就了蒙古人强壮的体魄和武术传统。弓箭是狩猎的主要武器之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蒙古人逐渐转向游牧经济,但仍有一些人以狩猎为生,告别狩猎的蒙古人也会保留射箭的能力。时至今日,射箭仍是蒙古人非常喜爱的传统运动,与赛马、摔跤并称为蒙古的“男子三艺”。图中的蒙古青年名叫谢青松,是射箭爱好者。

关于蒙古象棋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它来自波斯象棋。蒙古象棋的每一枚棋子都雕琢成逼真、栩栩如生、细腻优美的棋子,上面有人物、家畜、野兽和战车等,其中王子的造型和骆驼、猎犬等动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草原特色。蒙古象棋以前用的是单色棋盘,后来改成了像棋盘一样的方形双色棋盘,共有八行八列,共有64个小方格,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图左边的人物叫海龙,是一位蒙古象棋爱好者,右边的人物叫施权,是蒙古象棋的传承者。

蒙古文学历史悠久,包括神话传说、萨满祭祀、圣歌、祈福、民歌、英雄史诗、叙事诗、民间故事等体裁,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和《蒙古起源》被誉为蒙古人民的三大历史名著。其中,十三世纪中叶的《蒙古秘史》不仅是蒙古族在中国书写的最早的蒙古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蒙古文学作品,也被译为《元朝秘史》和《元代秘史》。目前,蒙古文学较为繁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左侧是著名的蒙古作家杭土德。武顺宝杜嘎(杭福珠),右边是蒙古牧民诗人叶安(宝玉敏),人称“牧羊诗人”。

蒙古族人能歌能舞,流传下来的民歌数量众多,主要分为礼歌和田园歌两大类,以其宏大雄伟的音色和高亢悠扬的曲调而闻名。内容也很丰富,不仅描写爱情嫁亲,还赞美马匹、草原、山川,以及赞美草原英雄,具有鲜明的蒙古特色。其中,蒙古族宗长调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在蒙古语中叫“乌兹图道”,意思是长歌。长调短而长,高亢悠长,舒缓自如,适合叙事,长而适合抒情,很受欢迎。右边的人物叫双龙,是一位蒙古音乐老师,另外两位是他的学生。

蒙古乐器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马头琴、四胡、火布司、 等 10 多种。其中,马头琴悠扬而圆滑,回荡漉漪,最受青睐,是蒙古传统音乐文化的象征和象征。如今,草原上有数不胜数的马头小提琴乐队和马头小提琴演奏家。图中的人物是马头琴表演艺术家马福庄和他的学生。

蒙古说唱艺术由来已久,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时期,人们在传递信息或使节来访时会编造成吟诵韵歌唱,以增强记忆力,这就是蒙古说唱艺术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它被称为“文字”。今天,蒙古说唱艺术主要是指郝来宝和乌利格尔,两者都由四胡伴奏,歌手边弹边唱,形式独特,深受蒙古人欢迎。图中的人物是蒙古说唱民间表演艺术家、好来报的传承人孟根仓。

蒙古舞从元代继承下来的大多数,几乎全部产生于民间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其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形式新颖、风格独特、内容丰富,主要有碗舞、筷子舞、安黛舞、军刀舞、驯马舞、 挤奶舞、福舞鹰舞、勉励舞等,生命气息浓郁,民族特色突出,威风凛凛,群众喜见。图中的人物是蒙古舞蹈家七木阁和她的学生。



蒙古人非常热爱艺术,历史也非常悠久,蒙古民间图案古朴庄重,色彩鲜艳,深深植根于生活,一路发展,民族和地域特色十分突出,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建筑、装饰及各类艺术创作等领域,至今仍很受欢迎。图中的人物是蒙古民间模式的传承者乌兰巴拉和他的学生。

蒙古手工艺品历史悠久,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手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种类越来越多,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主要有木材、粘土、骨头、皮肤、绒毛、铜、铁、金、银和珠宝石等,不仅用于装饰日用品的生产, 也广泛用于家居装饰、旅游等。今天,一些蒙古手工艺品已经现代化,而另一些手工艺品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艺品生产。图中的人物名叫吴朝鲁门,是蒙古传统手工艺品如金属、宝石的传承者。

蒙古刺绣是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手工艺品,广泛用于帽子、袖口、项圈、衣襟、靴子、蒙古长袍饰边、钱包、飘带、摔跤服等。蒙古妇女,无论贫富,自古以来就学会了刺绣,不仅在柔软的织物上,而且在羊毛毡和带有骆驼毛线和牛筋的皮靴等硬质织物上。其特点是“画面必须有意,意必吉”,内容贴近生活,布局灵活多样,针粗适中,色彩对比鲜明,整体端庄朴实,饱满饱满。图中的人物是蒙古刺绣的传承人梁银晓和她的儿媳春英。

皮革制品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步,起初人类用毛皮来保护身体,后来人们在实践中学会了鞣制皮革,制作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活用品。生活在北方寒带的蒙古人与皮肤有着不解之缘,穿着皮夹克、踢皮靴、在皮肤上记画等等,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皮革雕刻传统手艺,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而且特征越来越鲜明。如今,皮革雕刻工艺品已成为流行的蒙古传统工艺品。图中的人物是桂林,一位年轻的蒙古传统皮革雕刻艺术和工匠。

蒙古刀、火镰和烟袋是随着蒙古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被称为蒙古男人的“三个不可分割的身体”。现在的火镰和烟袋已经基本消失了,而蒙古刀仍然被保存和发展,不仅满足了杀羊吃肉等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手工艺品,装饰着美好的生活。蒙古刀相当精致,大致分为“勇敢、智慧、礼貌、亲、忠、姻缘”六个系列,每个系列都有不同的含义,刀上不同的图案也有不同的含义。图中的青年叫胡不琴,是一位文艺工作者,热爱蒙古刀。

历史上,蒙古人有两种婚姻制度:抢劫和新娘结婚。抢劫婚姻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主要是在公元 13 世纪之前;订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主要是在公元 13 世纪之后。解放后,男女平等,可以自由地恋爱,也可以自由地结婚。蒙古人非常重视婚礼仪式,虽然地区不同,形式也不同,但蒙古婚礼的共同特点是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场面隆重、气氛热烈,突出了蒙古人的粗犷与凶猛、豪爽热情、注重文化、注重礼仪等民族特色。图中的男方叫包玉刚,女方叫阿梅,两人都是文化教育家。

萨满教是古代蒙古人的原始宗教,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具有明显的宗族和部落宗教特征,基于万物有灵、魂不朽的信仰,既有天、地、水、火等的自然崇拜,也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还有独特的祭祀仪式。元朝以后,大多数蒙古人相继皈依藏传佛教,但仍有一些人信奉萨满教。在萨满教仪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一种舞蹈,萨满教,流传至今,至今仍然很流行。图中左边的人物叫王秀英,是一位民间萨满舞爱好者,右边的叫周子豪,乌兰牧马的舞者。

Ao Bao 是蒙古语,意思是堆或凸起。它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路标和界碑,另一种是埋葬地,逐渐演变成蒙古人祭祀和祈祷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敖包的装饰越来越丰富。目前,蒙古族仍保留着祭祀敖宝的习俗,不分男女老幼,地位高低,皆自愿参加,仪式更加隆重,有崇尚自然的意义。照片中的敖包是草原上牧民使用的原汁原味的敖包,敖包的主要物品展示如下。这两位名叫 Libu 和 Bayar 的老人,还有 Tana,都是退休工人。

据说哈达起源于古代中原珍贵的礼物“玉丝”,于元朝从西藏传入草原。供奉 Hada 已成为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欢迎客人的重要礼仪。Hada 有白、蓝、绿、红、黄五种颜色,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今,蒙古的哈塔大部分以蓝色为主,因为蒙古人崇拜蓝天。蓝色哈达不仅象征着苍穹的纯洁、神圣、清新和永恒的本质和力量,还蕴含着朴实、善良、美丽、吉祥等丰富的情感。图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乌兰牧马演员李元阔和经常参加供奉哈达仪式的中学音乐老师韩塔娜。

关于作者

李玉山,男,蒙古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理事,通辽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会长,通辽艺术摄影家协会顾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8 21:10 , Processed in 0.0740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