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1995-2004 年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对产出增长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619
发表于 2024-11-5 01: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银行存款利率。 [摘要] 基于关系矩阵、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研究了1995—2004年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六项关键指标对产出增长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投资增加1%,总产出将增加0.995%。新产品研发投入每增加1%,可带动新产品产量0.550%。新产品研发投入仅需一年即可产生收益,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则至少需要3年才能产生收益。技术创新对信息技术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子为97.60%,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研发强度和效率较低是产业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改善创新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创新效率,是实现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从“世界IT加工厂”向“世界IT创新领跑者”转变、推进升级战略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 [关键词] 信息技术产业 研发生产力 竞争力 1 引言 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对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国家之间的竞争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根据各国测算,20世纪初期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占5%左右,到20世纪20年代、1930年代上升到15%左右,20世纪40年代、50年代达到40%,20世纪60年代达到60%。 20世纪70年代和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的60%。已达到70%以上。

美国从1929年到1978年的50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对资源配置的贡献率为20%,对人均资本的贡献率为15%,对规模经济的贡献率为15%。 13%,对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12%。 1950-1962年,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英国为63.9%,德国为81.9%,日本1952-1968年为65%,韩国1955-1970年为56.4%,香港为46.5% 1955年至1970年,中国从1952年至1982年为19%,1979年至1990年上升到30.3%,1991年至1995年达到40%。这表明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0年来,信息技术制造业作为关联性和带动性较强的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信息技术产业已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现代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0%。近10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年均增长32%,远高于其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更重要的是,发展信息技术制造业有利于传统产业装备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变革,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

总体来看,我国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进程已经度过了早期的制造代工阶段,进入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驱动的产业升级新阶段。在创新理论中,技术创新主要是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的目的是提高生产率并减少单位产出的投入。相比之下,产品创新更为重要。在工业层面,研发大部分用于新的、更高质量、更好性能的产品创新,而不是工艺创新。例如,瑞典工业研发总额的75%-90%用于产品创新,而美国为68%,日本为36%。无论是哪一种创新,其最终影响都必须体现在产品或服务中,才能真实、准确地评价创新。在本文的研究中,技术创新的内容遵循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思想。技术创新表现为企业或行业有效结合现有技术,创造和吸收各种新技术知识,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产品或服务流程。本文重点研究技术创新对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的贡献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第二部分界定了技术创新指标并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增长的实证框架。第三部分阐释近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增速。第四部分考察银行存款利率。考察各类技术创新活动与信息技术制造业产出绩效的相关性,重点分析研发投入对产品和产出增长的影响。

第五部分分析技术创新对信息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R&D投入强度(以R&D投入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是影响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第六部分对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行国际比较。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2 指标体系及分析框架 我国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定义参照OECD产业分类标准,确定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制造业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用品制造业定义为信息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使用两类指标进行量化:投入和产出。投资指标包括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经费投入分为研发总量投入、内部研发投入、新产品研发投入、技术改造投入和技术引进投入五个指标。技术创新产出指标还采用了五个指标。一是以新产品产值作为技术创新的实际产出。在我国统计制度中,新产品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新产品所实现的收入,代表全部技术创新投入要素或相关要素的最终产出。其次,将出口交货值作为技术创新的相对产出指标。它是衡量行业发展水平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三是将专利作为技术创新潜在产出指标。



专利是创新的成果,代表了发明和创造商业化的潜在机会。第四是行业总产值,衡量行业的生产能力。五是产品销售利润,表明行业收入的大小。分析中使用的指标及其含义如下表1所示。实证分析运用关系矩阵检验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因果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来识别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建立技术创新与产业增长和竞争力之间的回归方程。 ,确定技术创新对新产品产值、行业产值增长和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3 技术创新投入及增长绩效 3.1 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1995年信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总额为30.2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8.9%,企业投入占80%。 2004年,总投资增加到428.47亿元,政府投资比重下降到2%,企业投资比重提高到87%。研发投入总额10年增长14.1倍,增速远高于其他行业。其中,政府用于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经费1995年为2.78亿元,2004年增加到8.37亿元,增长3.1倍。企业投资从24.85亿元增加到317.17亿元,增长12.76倍。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行业的研发投入一直以企业为主导,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销售收入的投入。数据来源: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

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在产业技术创新构成中(见表3),从事创新活动的机构数量从1995年的964个下降到2003年的537个。 2004年恢复到847,处于不稳定变化状态。但参与技术创新的总人数不断增加,年均增加8000多人。从事技术创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增加了5万多人。各类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比例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1995年至1997年技术改造经费占比最大,到2004年占比最小,而新产品研发经费和内部经费则从1995年至2004年由占比最小发展为占比最大。 2004年。2004年,这两项投资约占全部资金的85%。技术创新投入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以技术改造和引进为主,但2000年以后明显转向研发和新产品开发。体现了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正在经历从技术引进转化到自主创新的转变。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 3.2 产出增长信息技术制造业经济运行情况 1999年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总产值2536亿元,工业增加值636亿元,实现利税186亿元。

到2004年,总产值达到22.699亿元,工业增加值4592亿元,实现利税1031亿元。十年来,总产值增长8.9倍,年均增长2000亿元;增加值增长7.2倍,年均增长395.6亿元。利税增长5.5倍,年均增加84.5亿元(见表4)。信息技术产业增速十分明显。约占中国经济总量的10%,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产业。 1999年体现技术创新成果的新产品产值537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20%。到2004年,其占全行业产值的比重仅增加了5%。但销售收入从387亿元增加到5368亿元,增长13.8倍,年均增加498.1亿元。实现利润从44亿元增加到382亿元,增长8.7倍。由此比较来看,新产品的经济效益明显好于整个行业。中国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出口份额也在逐步增加。 1995年,信息技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931亿元,2004年增长到14106亿元,10年间增长15倍。出口份额也从1995年的38.2%上升到2004年的69.4%。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一直存在进出口逆差,但2004年开始发生变化,出口首次超过进口,反映出我国信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加强科研投入、技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结果。劳动生产率按工业增加值/工业就业人数计算。 1995年以来,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始终保持较高增长趋势,年均增速高于制造业1.7个百分点,达到20.5%。 1995年以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2.5倍,电子计算机及办公用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8倍。 2004年,两个行业的生产率分别达到11.1万元/人、14.8万元/人,远远高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高于其他三个高新技术产业(见表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8 23:53 , Processed in 0.0604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