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四川农业大学学院定位、办学思路及主要办学特色介绍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075
发表于 2024-11-4 18: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学院定位与办学理念

(一)学院定位:

是一所以作物学科优势、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与管理为特色,农学与理学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二)办学思路: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着力内涵式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加强分类培养,培养服务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学术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

二、办学主要特色

作物学是四川农业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其最大特点是以应用研究为基础,支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种应用研究的优势和特点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在本科教育工作中,学院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使“加强本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亮点以及学院的工作特色。

(一)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强化对本科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缺乏紧密结合等问题,在分析学院本科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育人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教学育人的工作思路。 “实践教学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成长”的提出,强化了实践教学对新时代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室内课堂实验教学与实地教学并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互动,学生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并行,实践教学与前沿科学技术、现代农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建立了以“室内与田间融合、科研转化与教学、一二课堂协作”为重点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路径、创新创业教育”。

(二)搭建“三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利用优势学科资源培养本科人才

以学术团队和实验室建设为重点,狠抓一流作物学科建设。 “农作物遗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于2016年获批立项,成为农作物一流学科建设的新标志。以作物科学为带动,形成作物科学、植物保护等协调发展的格局。利用学科资源,加强管理,组建了国家级(2010年)“作物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和“国家作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完成学科与系(室)一体化管理、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一体化管理、研究生导师与本科生导师一体化管理并建立学科群、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中心“三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图1),将学科的科研、实验室、师资等资源转化为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图1 “三融合”实践教学平台

(三)梳理教学项目,构建“三大模块”实践教学内容

对各类教学资源和项目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室内课程实验教学、野外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三大模块”教学内容。

模块一:室内课程实验教学将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中需要在室内完成的实验教学项目分开,注重实验基本原理、创新创业意识、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加强内涵建设,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数量,增加综合性、科研参与、设计创新和创业技能实验项目。

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实验技术,如小穗分化、病原菌鉴定等更加抽象的实验。将立体镜与摄像系统的实际操作和投影显示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多项实验技术得到改进,如小麦原位杂交实验,采用自主研发的寡核苷酸探针技术,不仅省去了准备探针序列、标记探针、高温变性等繁琐步骤,还大幅降低了成本。让先进的FISH技术走进本科实验教学课堂。

模块二:野外现场教学将教学课堂从室内延伸到野外,将需要在野外完成的实验教学项目和实践课放在单独的实验课和需要在野外完成的理论课中。围绕植物生产产业链全流程或关键环节,建有2个校内农场、5个校级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在温江、崇州建设28个学院级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开设农作物生产实习、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栽培等。实践教学项目涵盖综合性、科研参与性、设计性和创业实践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施中,一是探索形成基于典型场景的案例式教学方法,分析科研人员、工业部门和学生产生的典型场景,分析问题和原因,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我们采用基于问题的互动教学方法。 、研讨会方式,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现场实践流程,加强沟通与互动,使教学更加自主、有趣。

模块三:创新创业教学 该模块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训练条件和机会。其核心方法是项目式教学,通过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学院不仅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还不断创新项目的内容和内涵,既调动了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学生真正学到东西。例如,先后举办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技能大赛、卷烟制作技能大赛、种子质量检测技能大赛、标本制作大赛、中药鉴定与制备技能大赛、杂交水稻种植及全肥力管理与保护技能大赛、植保技能竞赛等,实现高校技能竞赛项目专业全覆盖、常态化。例如,“植保技能大赛”与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以害虫防治、标本制作、昆虫艺术品等植保技能为主题,凝聚植物专业优势保护,突出专业技能特色,形成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将观赏昆虫与艺术创作、创新创业和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创作了《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等一批精美的艺术作品。 《青羽春光》等作品,并开展了作品现场拍卖,拍卖所得款项设立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万官乡中心小学助学基金。又如,2015级农业专业学生王继峰,连续三年三次参加“杂交水稻种植及全生育期管理维护技能大赛”。他在最后的总结中写道:“三年的学习,三场比赛,我在自我成长。同时,也见证了我们职业技能大赛的完善和发展,从最初的单一赛制、单一赛事选拔到目前新的竞赛流程、新的育苗方式、新的种植要求,甚至多媒体成果汇报的最终改进,这些内容的增加更加符合当前农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同时,加强过程教学和管理。每个项目限制参与学生人数,配备导师,在项目立项和结束时全体成员进行辩护,实施过程中定期讨论,并检查工作日记,确保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培训。培训期间,学员们取得了麦麸中抗氧化剂的提取方法、工厂化育苗系统及方法、紫杉醇类化合物及其制备与在抗癌药物中的应用等诸多创新成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毕业后将为他们提供创新成果。为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形成“三协同”教学运行机制

形成了教学科研协作、一二级课堂协作、本科生与研究生协作的“三协同”教学运行机制,保证了“三个模块”相互融合、有效衔接、系统实施。 ”内容,并高效实现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协同1:教研协同1建立科研参与式教学。内容以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实验的主要环节,包括项目方案制定、现场实施、指标测量、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并结合科研内容完成教学环节,变“实践教学”为“实践科学研究”。二是利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资源培养学生。将仁寿基地、大邑基地等科研和社会服务基地打造成教学基地,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课堂。同时,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邀请企事业单位、内外科研团队共同研讨,确保培养的人才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

协作2:一号教室和二号教室之间的协作。第一课堂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传授知识。第二课堂在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学术、科技、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针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节的问题,在学院本科人才教学体系设计中,提倡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并重、协调进程的主要教育渠道。管理,实现第一、第二课堂协同,利用第二课堂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创新创业教学模块的任务。

协同三:依托“三融合”教学平台,本科生与研究生合作,在实地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模块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助教作用。同时,本科生协助研究生完成工作量大的植物生产研究课题,实现了第二个目标。那些人的合作。采用项目式教学,研究生带领本科生共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实现本科生预期的具体培养目标。例如,马铃薯科研团队2011级硕士生彭杰、刘以胜,于2012年5月创立马铃薯传奇创业团队,2012年至2018年带领20余名本科生实施创业项目,并先后注册“成都干盛”汇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三个企业不仅荣获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赛区金奖、全国专项创业大赛优秀奖等奖项,更促进了本科生的成长。

(五)培养的“四干”特色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通过这些作品,“川农大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在实践中得到弘扬,外化为“关心农业、农村、农民,求真务实,自强不息,永不止步”的学风。厌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2013年至2018年,学生发表论文106篇,其中SCI收录42篇;获得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47项。创新创业作品在近六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创青春”创业大赛中获国际奖1项;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25项。与2011年之前相比,获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好评,一次性签约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熟悉生产实践,动手能力强,有追求“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信念和“愿、能、勤”的“四干”特征。工作,努力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国有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创业模式也不断涌现。刘以胜、彭杰、刘克成、詹晓旭、彭茂林、潘玉杰等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创新创业奖项。 2016年,刘宜生被评为全国百位创业英雄、四川省首批创业标兵。事迹被人民日报重点报道,2015年彭杰入选“成都市人才计划”,并获得100万元长期项目支持。刘克成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参加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峰会。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农业技术专家袁隆平陪同下考察国家南方宣传科研育种基地,并与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0级毕业生游昭亲切交谈。

毕业生报考、考研时受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青睐。其中多人被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等国际大学录取。考入知名​​大学,学院考研录取率由2016年之前的40%提升至2022年的58.80%,小班最高录取率达到84.62%。扎实的科研训练为研究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2013届毕业生傅敬业本科毕业后考入我院研究生院。继续开展本科课题科学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校发表。发表于该领域顶级期刊《Plant》(2016);农科专业2015届毕业生王小康从本科起点保送至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一年多来,在《PLoS》和《》发表论文2篇;农学专业2016级毕业生马良成为学校首届“特殊荣誉奖学金”获得者,并被北大-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录取为直接博士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2 11:55 , Processed in 0.0604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