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3|回复: 0

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创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新格局?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027
发表于 2024-11-4 1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思想集锦】

作者:王晓燕(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者注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正在中小学大力推进劳动教育。但如何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呢?如何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劳动教育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理论思考不够深入,思想认识不尽相同,实施路径不明确。笔者认为,“十四五”时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亟待打造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新格局,具有启示意义。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墩头镇小学教育集团墩头校区开展“寻找您身边的劳动模范”活动。敦背村老劳模庞全向现场的学生们讲述了他50多年来追随的杆子故事。周强/光明影业 摄

筑牢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理论灵魂”

理论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思想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必须有一时的理论思维和思想引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大中小学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的制度”。必须将其理论内涵、体制机制、“中国特色”制度特点进行清晰的研究和阐释,打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灵魂”。

从当前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来看,一些地区和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把握不清,对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价值和实践逻辑认识不清。有问题。将“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仅理解为“体力劳动”,存在着表面化、碎片化的认识误区和操作误区。比如,很多学校直接派学生到田间地头和各种劳动教育基地去做体力劳动。存在小学生“种庄稼”、中学生“种庄稼”、大学生“种庄稼”的现象。他们只关注学生的产出。汗,不注重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整体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和内涵建设,缺乏劳动教育的理论建设和方法指导。新时代劳动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育人铸魂的作用,能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否形成独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关键是科学的理论指导。

这一理论指导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内涵、制度机制和实践路径,深刻理清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重构,准确解读劳动教育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教育属性等,科学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建立和形成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体系。

筑牢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文化灵魂”

文化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植根于农业文明。勤劳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最鲜明、最伟大的品质。从中国特色农耕节气到自然生态伦理、天人合一;从独特的房屋和村庄到巧妙的农业景观;从当地节日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种田、读传记的祖训、父恩子孝,到邻里守望、诚实礼貌的乡风,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展现了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精神追求。民族、劳动教育就是要弘扬我国种田、读书、种田的传统。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起点。

从目前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来看,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劳动而没有教育的现象;劳动而无精神;劳动却没有发展;有劳动但没有文化。例如,从整体上看,虽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大力开展,活动​​方式和内容逐渐丰富,但学校、家庭、社会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仍各行其是。理念和评价机制不完善。 ,各唱各的,理念和目标不一致,教育合力没有完全形成。与“德、智、体美”四项教育相比,劳动教育仍处于弱化状态,仍然是教育中最短的环节。这主要体现在劳动与教育相对分离、劳动与精神相对分离、劳动与学生发展研究相对薄弱等方面。导致我们当前的劳动教育还缺乏鲜明的中华精神特色、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时代的表达。

如何在学生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如何让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成为推动学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把艰苦奋斗、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内化于内心,外化于行动,固化于控制。生命力的源泉在于文化的精神引领。

这种精神引领,就是让学生在劳动中亲身感知、寻找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感受劳动文化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刻、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这种劳动精神,延续了五千多年。正是因为对劳动的敬佩和尊重,我们才有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才有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赋予劳动教育“文化灵魂”,既是对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诠释,也是彰显中国特色劳动精神、探索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

重庆沙坪坝区滨江小学的烹饪课程以“六年学会十二道菜”为目标。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回锅肉、水煮肉片、宫保鸡丁、西红柿炒鸡蛋等十二道菜。的生产。通过特色烹饪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精神、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习惯。孙开芳 摄/光明影业

筑牢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价值灵魂”

准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逻辑前提。强调劳动价值和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一再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列宁还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无法想象的:既没有教学和教育脱离生产劳动,也没有生产劳动同时没有教学和教育。达到当前现代技术和科学知识水平所要求的高度。 2021年,我国修改《教育法》,正式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写入教育法,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定位。

从当前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来看,不少地方仍在沿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解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盲目推进劳动教育,没有明确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和功能,凸显劳动教育的思想性。而社会性的缺失也凸显了价值理性和教育功能的弱化。例如,目前一些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比较随意。教学目标大多集中于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劳动价值观培育相关的设计和培训方法较少。教学环节的设计多侧重于学生劳动的体验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较少融入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指导和评价;在劳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的掌握。表现出缺乏对劳动素养的评价,缺乏对劳动价值的总结、凝结和升华,缺乏对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有效引导。

如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引导新时代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进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必须回答的重要时代命题。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南(试行)》的通知强调,劳动教育具有思想性鲜明、社会性突出、实践性显着三个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劳动教育建设的基础。核心是“价值灵魂”。

构建劳动教育“价值灵魂”,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始终,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充分发挥劳动联系个人与社会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劳动力的独特作用。教育的价值让学生走出“书本”,走下“黑板”,走出课堂,走进山水田野,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认识社会,通过劳动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劳动提升人民生活价值,让劳动教育承载中国梦,让中华民族勤劳、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中弘扬。学生只有在积极的、创造性的、崇高的价值取向中,才能感知劳动的伟大意义,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获得对劳动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我、报效国家、贡献社会。

筑牢中国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之魂”

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据。课程的质量直接决定劳动教育的质量。构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体系,需要筑牢“课程之魂”。

当前的劳动课程更加形式化、空壳化、知识化。存在口头“喊劳动”、课堂“讲劳动”、黑板上“画劳动”、评价时“背劳动”等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劳动实践课程缺乏空间、设施、教材、师资普遍,课程实施缺乏充足的资源支撑;劳动课程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与开发;与传统学科评价相比,劳动课程既没有评价指标,也没有操作规范,无法形成对教师和学生课程实施的有效评价。这使得劳动课程成为一艘“找不到坐标的船”。 。

打造劳动教育“课程之魂”,必须确立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业地位。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必修课,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专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目前,全国师范院校尚未针对从事劳动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开设劳动教育专业课程的院校也很少。为此,必须从劳动教育学科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与完善入手,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哲学、劳动文化、劳动经济学、劳动管理、劳动管理等一系列劳动与劳动教育相关学科的建设。关系和劳动法。学科建设,加强劳动教育专业师资培养,配备相应的劳动教育专职教师,扎实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打造劳动教育“课程之魂”,必须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一方面,要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劳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整体课程,系统衔接课程内容,形成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开放性的体系。并有针对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横向整合。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均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例如,中小学的道德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科目,要重点融入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等马克思主义劳动理念。世界,劳动不分贵贱。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劳动中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普通高校要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主要结合服务学习、实习实训、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方式开展各种劳动教育实践,重点分析相关劳动形态发展趋势、加强劳动素质培养等。在课程建设上,实现德、智、体、艺、劳“五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一体化、协调实施。

夯实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理论灵魂、文化灵魂、价值灵魂、课程灵魂,是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体战略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要求。这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步。核心要素也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

《光明日报》(2022年2月8日第15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2 09:51 , Processed in 0.0608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