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王义虎(1973-),男,山东滕州人,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I. 引言
近 200 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能源消耗急剧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气候变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而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一个, 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虽然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之前没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但可以预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的二氧化碳减排义务将非常艰巨。山东省作为中国人口和经济第一大省份,一直是中国碳排放高发区,《中国能源报告》(2008 年)的数据显示,2005 年,山东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山东省的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位居全国第一。因此,如何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都有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学者。York 使用一个模型来研究 CO2 排放与人口之间的关系 [1];Cole 发现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符合 曲线 [2],而 Du 使用奥地利和中国的数据找到了“N”曲线关系 [3,4]。徐国权等人使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5]。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张磊发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导致能源需求减少,进而减少了碳排放 [6]。这些研究侧重于碳排放与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整个国家的碳排放情况。也有一些研究从区域角度讨论碳排放,如邹秀平、王伟林和李国志,他们研究了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江苏省碳排放量和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 [7-9]。本文基于1995—2009年山东省工业发展和碳排放数据,分析了山东省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碳减排措施。
2. 模型构建
(1) 数据来源和处理
这
经济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所有经济数据均已转换为 1995 年的可比价格,以排除经济发展中的价格变化。根据《山东统计年鉴》的GDP划分原则,经济体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含国内能源排放量)分解为: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由于国内消费能源没有对应的 GDP 值,为了更好地说明 GDP 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本文的研究不涉及国内消费能源,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包括国内消费能源排放量,而仅指生产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能源数据以 1995-2009 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基础,在计算碳排放量时,只计算能源的最终消耗量,不计算加工转化、运输、分配和储存过程中的损失。
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是用各种能源的消耗量乘以各自的碳排放系数来计算的
Cit=∑(Eijt×ηj)(1)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王义虎:山东省碳排放要素分解的实证分析,其中,CIT为行业第一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EIJT 是工业 i、t 和 j 年的能源消耗;ηj 是第 j 个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由于原始统计中各种能源的消耗量是物理统计,因此在计算时必须转换为标准统计,具体转换方法根据《2009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各种能源换算成标准煤的参考系数计算得出(表1)。能源碳排放系数以 2006 年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默认值为基础,能源单位由 J 换算成标准煤,具体转换系数为 1×104t 标准煤等于 2.93×105GJ。每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如表 2 所示。
(2) 型号选择
分解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段时间内不同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常用的方法包括指数分解法、分解法和 Sun 完全结构分解法,这些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同时分解多个因子,或者分解后的残差比较大。由于 对数指数分解法 (LMDI) 不仅可以分解所有因素而不产生残差,而且可以应用于一些不完整数据集的分解,因此世界上许多学者广泛使用 对数指数分解法 (LMDI) 来分解能源环境。本文还采用 对数指数分解 (LMDI) 方法研究了山东省六大分类部门对 CO2 总排放量的生产、结构和规模效应,从而掌握各部门对 CO2 排放的贡献强度。
根据 LMDI,从 0 年到 t 年的 CO2 总排放量的差异称为总效应 ΔEtot。ΔEtot 由三部分组成:生产规模扩大或减少引起的生产效应 (ΔEpdn)、经济结构调整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引起的结构效应 (ΔEstr)、 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ΔEint) 变化引起的强度效应。因此:
ΔEtot=Et-E0=ΔEpdn+ΔEstr+ΔEint(2)
根据 Ang 的 LMDI 分解方法 [10],方程(2)右侧的每一项都可以表示为:
ΔEqdn=∑iEi,t-Ei,0ln(Ei,tEi,0)ln(-YtY0)(3)
ΔEstr=∑i=Ei,t-Ei,0ln(Ei,tEi,0)ln(Si,tSi,0)(4)
ΔEint=∑iEi,t-Ei,0ln(Ei,tEi,0)ln(Ii,tIi,0)(5)
其中 Y 代表年度 GDP 值;Ei,t 是工业 i 在 t 年的总 CO2 排放量;Si,t 是第 t 年工业 i 的 GDP 占 GDP 总量的比重 (Yi,t/Yt);Ii,t 是该行业在 t 年的 CO2 排放强度 (Ei,t/Yi,t)。
一个行业的三种影响的计算是通过以下三个公式进行的:
ΔEi,pdn=Ei,t-Ei,0ln(Ei,tEi,0)ln(YtY0)(6)
ΔEi,str=Ei,t-Ei,0ln(Ei,tEi,0)ln(Si,tSi,0)(7)
ΔEi,int=Ei,t-Ei,0ln(Ei,tEi,0)ln(Ii,tIi,0)(8)
3. 研究结果分析
采用LMDI对1995—2009年山东省六类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和GDP数据进行分解,得到如下结果:
(1) 总效应
1995 年至 2009 年,山东省经济快速增长,按同等价格计算,年均 GDP 增长率为 12.37%。强劲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的快速增加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快速增加,15 年间增加了 3.57 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 8425.75 万吨。
图 1 显示了山东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分解效应。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规模的扩大,2008-2009年为119,604,500吨,是1995-1996年的30.43倍。因此,从整体上看,山东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并没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由于工业规模的快速扩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最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效应呈负值,对山东省二氧化碳减排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且这种节约效应不断增强,2008-2009年的强度效应为-3534.71万吨,是1995-1996年的6倍多。
(2) 生产效果
图 2 说明了按行业划分的 CO2 排放对生产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部门对二氧化碳的生产影响最大,从1995-1996年的326.65万吨增加到2008-2009年的9796.51万吨,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在山东省国民经济中所占比最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重化工业在工业部门中占很大比重,近年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山东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加。
在其他行业中,二氧化碳排放的产生效应在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中更大。2008-2009 年,其生产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值为 9,504,900 吨。据统计,在许多国家,运输能源消耗约占所有最终能源消耗的 1/4 至 1/3,约占所有石油产品消费的 90% [11]。因此,交通部门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部门,需要减少排放。例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第一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生产影响相对较小。
图 1 1996 年至 2009 年二氧化碳排放总影响 图 2 1996 年至 2009 年按行业划分的二氧化碳排放生产影响 图 3 1996 年至 2009 年按部门划分的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性影响 图 4 1996 年至 2009 年按部门划分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效应 注:图 2-4 显示了 A-初级产业, B 类行业、C 类建筑业、D 类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电子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F 类其他第三产业。
(3) 结构效应
图 3 说明了按行业划分的 CO2 排放的结构性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1995—2009年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并未对工业节能减排起到积极作用,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效应持续加大,仍推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在其他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的结构效应也在加大,表明其结构调整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结构性效应也呈现持续小幅上升,但并不明显。第一产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效应呈显著下降趋势,表明近年来由于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最为显著,其次是其他第三产业和建筑业。
(iv) 强度效应
图 4 说明了按行业划分的 CO2 排放强度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效应下降最为明显,其次是其他第三产业,其他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效应变化不大,有的偶尔重复,只有交通运输的强度效应, 2005 年后,仓储和邮政行业显示出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可以推断,强度效应主要是由于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引起的,而工业部门的强度效应制约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和总增长。具体而言,1995—2009 年,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1998 年、2003 年和 2005 年仅出现小幅回升。到 2009 年,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效应达到 -34,194,300 吨,是 1996 年 -3,976,800 吨的 8.6 倍。也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板块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IV. 结论和建议
(1) 总结
通过上述对山东省工业碳排放总量指数分解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山东省碳排放总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碳排放总量的增加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由于山东省碳排放强度降低,碳排放强度效应大大降低,有效抑制了能源消费总量的上升。
(3)从生产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分析,工业是碳排放的主体,无论是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还是结构的改变,都大大导致了碳排放量的增加,虽然工业碳排放强度的持续降低对碳排放也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但仍然不如通过生产效应和结构效应促进碳排放。
(2) 建议
实证分析表明,经济产出的持续增长是山东省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但是,经济产出的增长是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的必要条件,因此目前制定节能减排政策,不能寄托在控制经济产出规模上,而应着眼于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具体建议如下:
(一)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变对现阶段山东省的碳排放产生了积极影响,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的初衷相去甚远。其原因与山东省一度强调重化工业的发展战略不无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山东省大力发展石油化工、钢铁、纺织等高耗能行业,这些行业消耗了大量能源,严重减缓了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对第二产业(产业)的过度依赖。一方面,着力整合重化领域资源,加快产品升级步伐,适当发展低能耗产业,逐步降低高能耗产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完成山东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内涵的转变。
(2) 提高能源效率。虽然山东省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企业生产应加大对先进节能技术的倾斜投资,促进能源利用创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淘汰高耗能设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同时,要推动各行业尽快制定《节能法》实施细则,加强《节能法》的实施,从法律层面确保能效的持续改进。
(3)改善能源结构。考虑到山东煤炭能源资源禀赋的制约因素,主要出路应为维持和增强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主要出路应为发展非化石能源。对核电、风电、水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项目给予有计划的支持,努力保持非化石能源比重的持续增长态势。在化石燃料中,相对低碳的天然气长期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较低,应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来促进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四)推动碳减排政策创新。以碳排放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绩效的考核指标,提出单位GDP碳减排比例,持续推动政府开展碳减排政策创新,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实施碳减排补贴政策等,持续推动碳减排。
引用:
[1]YORK R, ROSA E A, DIETA T, .IPAT 和 : 工具[J]., 2003(3): 351-365.
[2]COLE M A. , 贸易与贸易:库弗尔怎么样[J]. 和,2003(8):557-580。
[3] B,M. A 小空地 CO2 含量 [J]. , 2003(1):133-148.
[4] 杜婷婷, 毛峰, 罗锐.中国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演变分析[J].中国人口与资源与环境,2007,17(2):94-99。
[5] 徐国权, 刘泽远, 江兆华.1995-2004年中国碳排放的因子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
[6] 张磊. 地理研究,2006,25(1):1-7
[7] 邹秀平, 陈绍峰, 宁淼, 刘洋.中国省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09(3):34-37
[8] 王伟林, 黄显金.区域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子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8(12):32-35
[9] 李国志, 李宗志.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2010,20(5):22-27
[10]ANG B W. 对于 :这是 [J]。 , 2004, 32 (9):1131-1139.
[11] 齐玉春, 董云社.中国能源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地理科学,2004(5):528-534
的
在
王义虎
( of , of and , 济南 , 中国)
二氧化碳排放趋势模型 5
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个点达到峰值,并呈下降趋势。
碳中和:通过节能减排、产业监管、植树造林、优化资源配置等二氧化碳控制手段,减少甚至回收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标。
在环境日益恶劣的时代,全球温室效应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在感觉环境逐渐恶化的同时,也继续努力管理环境,毕竟这与人类共同的大家庭有关,因此环境治理成为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环境治理的热点,其中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两个经常听到的词,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们的含义。
无论是碳达峰还是碳中和,都是二氧化碳治理项目中的一个概念,而在这项工作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概念,那就是碳去除。碳调查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企业作为一个单位,对社会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统计,这项调查工作,在整个二氧化碳治理体系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统计二氧化碳排放量,才能应对有针对性的处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环境治理已成为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任务,只有治理环境、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此外,从大局来看,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对全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
碳中和与碳达峰的意义和意义
碳达峰是指中国承诺到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增加,达到峰值后将逐步减少。碳中和是指计算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碳达峰和碳达峰的意义: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整体性的工作,涵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领域,涉及生产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等多个领域。
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制定科学行动方案,有助于加速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方法
我们
不能只依靠节能增效带来的能源需求减少,也不能只依靠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的能源和电力部门的脱碳,而必须依靠所有经济部门和能源部门的综合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需要快速的技术突破和有效的市场激励,这需要突破性的技术支持。
二氧化碳排放趋势模型 6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冲击
中图分类号:F2 文件标识号:A条 文号:16723198(2012)160022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全球变暖已被证实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之一”。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和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在经济尚不发达的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和发展低碳经济会降低中国的 GDP 吗?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已经进行,人口多,经济技术水平低,工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集中度不高;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过剩,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将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的GDP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但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看到长远的利益。GDP 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但它并不是衡量它的唯一方法。我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形势下,我们不应该太过关注临时的GDP数字,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中,GDP会下降,但从长远来看,它将对中国家具行业有很大的好处,吹响了低碳经济的号角。低碳家具的内涵无非是自身的碳汇能力、整个生产过程的低能耗、低碳排放、良好的产品质量、处置后易于回收。在所有材料中,木材仍然是首选的环保材料。为了防止木材枯竭,中国政府已从简单的伐木禁令转变为有计划地种植经济林和使用伐木。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将其他天然材料用于多种用途,如竹、腾、麻、水草、玉米壳、稻草等。家具新材料、低碳空调等产品的开发和推出,促进了中国家居行业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中国GDP的增长。
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的废气,这些车辆是二氧化碳的另一个主要杀手。工程塑料在汽车行业的应用除了寻求新能源,也是时代的潮流和人们的愿望。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召开,中国政府对碳减排的承诺将推动中国“低碳”汽车的加速发展。与之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无疑已成为行业竞争的制高点。值得注意的是,近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策不断,也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 GDP 的增长。
低碳环保的产品将成为办公设备的新趋势。在低碳办公逐渐成为趋势的今天,许多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寻求兼具成本效益和环保特性的彩色办公设备。2010 年 3 月 23 日,日本知名企业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在上海推出 5 色数码打印机及一体机产品,直接面对这个市场。
虽然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和燃料价格波动对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有直接影响,但农业用地释放了全球感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30% 以上,相当于 150 亿吨二氧化碳。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例如,在西部农村地区,大量推广了太阳能炉灶,政府大力支持太阳能炉灶制造商并给予税收优惠。同时,沼气技术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应用。
在二氧化碳治理过程中,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制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积极推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鼓励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政策措施。 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以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碳汇,使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合理、科学的道路,使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看到长期发展,而不是一个临时的 GDP 数字。在国际上,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是对人类发展高度负责的国家。中国政府应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本着对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不辜负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任务基础上,设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