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家庭健身需求不会消失,线下健身房强势回归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8802
发表于 2024-10-23 18: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字数:2980字

建议阅读时间:9分钟

近年来,人们比以前更加重视家庭运动健身。随着疫情的退去,健身市场也迎来了“重启”的契机。不少健身爱好者回归线下健身场所,家庭健身似乎放缓了脚步。

据《2022年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统计,2023年一季度线下健身场所数量大幅增长,付费健身会员数、人均消费支出、活动量、训练频次等数据与2019年同期接近。

“健身需要专业的指导和自己不断的摸索,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动作都不一样,只有通过线下专业教练的指导,你才能知道如何练习。”一位资深健身爱好者说道。

尽管线下健身房强势回归,但家庭健身的需求不太可能消失。头报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家庭健身市场规模达281.5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35.5%。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我国家庭健身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8亿元。

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和品牌也开始进军家庭健身市场。除了加大与线上渠道的合作外,他们还推出了自己的家庭健身产品线。

瞄准客厅“自律”事业

瑞典家居品牌宜家继2021年与阿迪达斯联合推出首个室内运动产品系列后,近日又推出了首个家居运动系列。

据悉,这款全新家居运动系列产品集成了多种训练器材、储物凳等家居运动配件,主推产品多达19款。从运动垫、踏步板到哑铃,还包括空气净化器、瑜伽带、护膝、按摩球和便携式扬声器等恢复和减压产品。同时,该系列还提供多款可穿着的单品,例如拖鞋和斗篷,供锻炼后放松身心。据悉,宜家将于2024年1月推出,供货期为六个月或送完即止,价格从4美元到135美元不等。

在官网上,宜家将其定位为“数量有限的智能多功能健身器材”。用户可以很容易地将任何物品识别为普通的家居产品——与传统的哑铃形状不同,设计师使用了甜甜圈形状和特殊的薄荷绿颜色,看起来并不“硬核”;健身凳主要材料为轻质竹木和丙烯酸漆,可兼作茶几或茶几。换句话说,家里的任何地方、任何琐事都可以成为锻炼的一部分。

这个“想象”听起来很诱人。不仅可以避免健身房关闭、节省办卡费用,还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实现家庭健身目标。家庭健身场景似乎更容易将减肥、健身、运动计划实施到底。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很多人买了“健身器材”后,很快就失去了健身的热情,把它们当作装饰品或者倒卖。闲鱼上,有大量几乎全新的智能动感单车、家用椭圆机、跑步机,低价出售。

不过,从销量来看,家用健身器材仍然呈现上升趋势。京东发布的《室内健身消费报告》显示,2023年1月至4月,家庭健身产品交易额在所有运动产品消费中排名第二,人均消费排名第四,仅次于滑雪、冰上。关于运动和自行车。



从消费趋势来看,轻量化、便携是家用健身器材发展的显着特征。通过数字化赋能的功能灵活切换以及有限空间内的多种锻炼方式和收纳方式更受欢迎。 。

2019年至2023年,京东体育小型健身器材销量增幅领先大型器材50%。增长最高的前10个品类中,小型器械占据八席,大型健身器械也有轻量化、折叠化趋势。 2023年,以可折叠、Mini为关键词的蹦床、踏步机、动感单车销量较2022年分别同比增长40%以上。

家庭健身市场的“玫瑰与荆棘”

在家庭健康场景中,家庭在线健身是这几年讲得最多的故事。 2022年,刘耕宏的健身直播间一夜爆红,网络平台上诞生了一批天生“瘦”的刘耕宏女孩。此后,以家庭场景为核心的体育运动迎来了全面爆发,也催生了巨大的市场。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家庭健身相关企业已超过5900家。从成立时间来看,近五分之一是近三年内成立的。但从2023年国内体育圈的投融资情况来看,家庭健身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全年涉及家庭健身的投融资事件仅有4起,占事件总数的12.90%,涉及金额1.15亿元,仅占总数的4.89%。这反映出健身市场面临线上线下的双重挑战。

一方面,Keep、咕咚运动、薄荷健康等在线软件品牌通过提供丰富的健身内容、社区互动、数据分析等功能吸引了大量用户,形成了明显的头部效应。驰视数据显示,2021年月均活跃用户数和月均订阅会员数均稳居中国在线健身平台第一,月均活跃用户数和平均订阅会员数是竞争对手的两倍以上。

2019年至2021年9月,包括智能健身器材、健身器材、服装和食品在内的自有品牌产品一直是Keep最大的收入来源。但到目前为止,Keep还在思考如何赚钱。截至北京时间2024年1月3日,Keep股价已从发行价28.92港元/股跌至13.66港元/股,跌幅超过40%。其市值较上市时蒸发约70亿港元,缩水超过三分之一。 。

作为国内运动健身行业首家上市公司,Keep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线运动健身市场流量红利的流失。据此前媒体报道,魔镜在去年3月份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官方还宣布将在去年底停止销售健身镜硬件产品。

另一方面,线下硬件品牌,如舒华、金史密斯等,通过提供多种家用健身器材,满足用户在家进行专业锻炼的需求。据青通资本研究,家用健身硬件的毛利率一般可以达到30%-50%,盈利潜力较高。但这些品牌在市场上的领导力并不明显,用户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价格、轻量化、便携性等因素。

传统健身器材厂商正在积极寻求转型。去年,舒华首款AI智能跑步机亮相体博会,展示家庭健身。然而,传统企业扭亏为盈的速度却很慢。相比智能健身赛道更多品牌,新的线上玩法更难玩。初创公司不断涌入,各个细分品类都有逃离的机会。

在健身需求多样化、变化的前提下,家庭健身的核心竞争力仍需回归内容。智能硬件产品卖的不是大屏,也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其中包含的内容,以及数据恢复、分析、呈现等一整套后续综合服务能力。

风吹过之后还剩下什么?

诚然,家庭健身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但它并不是一个会消失的趋势。家庭健身热潮后留下的健身人口红利和核心健身群体的需求,仍然为家庭健身市场留下了很大的增长空间。

《2022年中国全民健身发展白皮书》指出,疫情以来家庭健身模式的发展,刺激用户对室内运动相关健身产品产生更多需求,对装备的专业性、实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用户健身消费需求正向更加精细化、纵深方向发展。



在此背景下,家用健身器材的“创新”成为行业的关键词。尤其是在物理设备仍占据主流的情况下,如何推出功能更全面、体积更小、噪音更低的设备成为用户和厂商共同面临的挑战。

卷起的健身公司不再将自己视为硬件产品公司或单独的APP,而是将自己视为集软件、内容、社区等多元化服务于一体的平台。例如,Keep不仅是一个提供健身内容的APP,还涉及健身器材、健身食品、健身社区等领域,打造了一个全面的健身生态系统。此外,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已经在智能健身领域布局了技术专利和相关资源。

未来,品牌还需要依靠优质的健身内容和不断发展的软硬件能力,提供有别于户外、健身房服务的差异化综合服务,让消费者的健身器材不沾灰尘。此外,如何为用户提供专业指导、激发用户健身动机也是品牌持续探索的方向。

超级猩猩创始人跳跳曾表示,家庭健身和线下健身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国,线下健身仍然是主流需求,因为它可以提供独特的氛围感和陪伴感,这需要教练和线下健身。在此基础上,“家庭健身是健身用户数量和质量提升带来的额外增量需求”。

或许,只有绝大多数用户愿意锻炼,主动每天在家锻炼十分钟到半小时,家庭健身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增长。这还需要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和各大运动健身品牌的努力,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突发新闻,寻求报道

请添加微信或致电:

办一场顶级IP赛事有多难?就像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博|足球观察

高端户外牌桌,运动品牌欲致胜|行业观察

关于体育经济观察

体育经济观察是体育传媒集团打造的体育商业全媒体平台。提供真实、易懂、硬核、有趣的体育商业报道、分析和评论,从不同维度呈现体育、商业、科技、社会、文化。 、时尚和营销协会。在这里,你将与各个体育细分领域越来越近,并发生商业碰撞。

体育传媒集团微信公众号矩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5 01:18 , Processed in 0.0731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