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6|回复: 0

子夜:茅盾创作成熟之作,展现 1930 年中国社会面貌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8497
发表于 2024-9-17 05: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夜》标志着茅盾创作进入新的成熟阶段,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到1932年12月完成,在写作之前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准备和构思过程。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福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涛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是贯穿《子夜》一书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1930年前后革命深入发展、野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面貌。1930年5月的一个夜晚,上海实业大亨吴荪福与二女儿福芳、舅父的金融大亨杜竹斋,正在迎接从家乡双桥镇来躲避戴盛昌船政局之乱的吴老爷子。靠《台商感应篇》为精神支柱、25年未曾走出书房的吴老爷子,其实是个古僵尸。一到上海,资本主义城市的氛围立刻让他堕落起来。吴老爷子因过度刺激而脑溢血,当晚便去世了。第二天,吴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各路人马聚集在吴家。主人公吴荪福因为家乡双桥镇农民造反,城中裕华丝绸厂工人罢工,心里十分着急。但当他听到杜竹斋说起金融买办赵伯涛、尚忠礼想让他们组织秘密的“多头”公司炒卖国债时,他眼中闪过兴奋之色。他离开葬礼,立即去找赵伯涛谈判。他心里有一个大计划:吞并一切中小工业家,成为实业霸主。他和太平洋公司总经理孙继仁、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富几经策划,终于成功组建了实业财团“益中信托投资公司”。吴荪福炒卖国债成功了。 “一众”仅用五六万就吞并了8家估价30万的工厂,吴用全部资产投资国债,先做“空头”,后做“多头”。

赵伯涛是上海国债市场的魔鬼,他有美国人的支持,又与军政界有关系,势力很大,他要成立金融托拉斯控制实业资本,扬言要“逼迫吴老三倒闭,逼迫一中公司倒闭!”吴荪甫要扩建工厂,搞实业,还要炒卖国债,资金短缺。杜竹斋在关键时刻退出一中,有储户要求提前提款。吴为了与赵伯涛决一死战,收买赵伯涛的爱人刘玉英和经纪人韩梦香,让他做他的内应。然而,颜氏大军突然全线出击,四天之内就要打到济南,国债一落千丈,“牛市”面临惨败的威胁。吴荪甫为了转移危机,下令扣发工人八成工资,并对闹事者进行武力镇压!劳工叛徒涂维岳拼尽全力,却毫无用处。工潮掀起,吴荪福被困在工厂里,他犹如受惊的小鸟,慌乱中从后门逃窜。为了摆脱烦恼、寻求刺激,吴荪福一伙带着名媛许曼丽到河边寻欢作乐。由于他们全速奔跑,结果弄翻了一艘舢板。赵伯涛找上门来,扬言要实行全面经济封锁。一中最终败给了西边的“洋公司”和东边的“公司”。吴荪福觉得自己要身无分文了。但他还是孤注一掷,要和赵伯涛来一场最后的较量,甚至抵押了吴家的土地。“牛”与“熊”决战的时刻到了,赵伯涛已经掌握了吴荪福一伙的底细。吴荪福最后抛出了150万的“裁军”保证金。此时,如果杜竹斋能和吴荪福联手,吴荪福就赢了,但杜竹斋却利用他们讨价还价的机会,站到了赵伯涛一边,拿走了一大笔钱。吴荪福彻底被打败了,准备举枪自杀,但并没有开枪。最后,吴荪福和妻子在午夜钟声响起时离开码头去避暑。

《子夜》通过以上描写,揭示了吴荪甫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两面性:他与帝国主义及其保护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有矛盾,他与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有矛盾。在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永远得不到发展,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永远不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动摇不了。在当时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中,托洛茨基主义者极力散布帝国主义的入侵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导、中国社会性质已是资本主义等反动论调。他们抹杀中外资本的差别,掩盖帝国主义扼杀中国民族工业的铁的事实,企图用“左”的言论来反对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对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刻画,有力地回答了托派的这种谬论。

除了吴荪甫,茅盾在《子夜》中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各自的思想和精神状态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涂维岳是吴荪甫的得力走狗,作者在刻意夸大吴荪甫的才华和胆识的同时,也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夸大涂维岳的“机敏、冷静、勇敢”。吴荪甫无法改变自己失败的命运,涂维岳的阴谋诡计也无法摧毁势不可挡的工人运动。陶维岳是美国帝国主义培养起来的买办金融资本家,是半殖民地国家的特有产物。他依仗蒋介石法西斯政权的力量,在政治、经济上比吴荪甫占有优势,不仅操纵上海的公债投机市场,还扼住民族工业的咽喉,狡猾阴险,恶毒凶狠,玩弄女人,无耻淫荡。作品虽然没有完全揭示这个人物的政治和社会关系,但从不长的描写中已把他的性格刻画得活灵活现。情节暴露了他的流氓本性。冯云庆是土地革命风暴下逃亡上海的“吃地蜘蛛”,用农民的血汗换取“住在大都市”的生活,同时又在债券市场搞投机。通过他利用女儿做“美人计”的闹剧,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走上毁灭之路的无耻精神,另一方面也突出地刻画了赵伯涛的卑鄙形象。冯云庆的活动虽然占篇幅不大,却是全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对李玉亭、范博文等卖身于权贵、靠资本家钱袋生活的所谓“教授”、“诗人”的描写也各具特色。作者曾说有意“把193位《新学人》串到本书的整体结构中去”,虽然这一计划没有完全实现,但李玉廷、范博文等人物形象也表现出当时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颓废空虚精神。

茅盾特别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他并不对人物作静态的、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刻画。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时刻处于胜利与失败的起伏之中,时而兴奋,时而忧心忡忡,时而指挥若定,时而焦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充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杜竹斋的逐利性格在官债大决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李玉廷的两面讨好的富贵客心在吴、赵两家争斗最激烈时尤为显露。茅盾还多处运用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他从来不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写人。有时他因情而选景,有时又借景抒情,情与景融为一体,文字中没有一丝空洞的书写。

《子夜》语言简洁细腻,生动形象,没有使用过于欧化语言,偶尔用上古成语,恰到好处,妙趣横生。人物和叙述者的语言,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变化,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让读者仿佛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面孔,仿佛身临其境。

《子夜》的艺术结构宏大而严谨,全书共十九章,第一、二章介绍人物,揭示线索。后面的十七章环环相扣,线索繁多却又井然有序,各有侧重点,无不服从全书的中心思想。第四章描写了双桥镇农民起义。这条线索虽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展开,让人感觉整本书有些游离,但却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的面貌,展现了吴荪甫与农村封建经济的密切关系和对农民起义不可调和的态度,这至今仍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全书的主线是吴荪甫与赵伯涛之间的矛盾斗争,但同时,它又或写在现实中,或写在虚构中,处处展现着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结尾处从侧面展现了工农红军日益壮大的力量,以此来对比吴荪甫失败的命运,指明中国真正的出路。

《子夜》的成功绝非偶然。茅盾和文学史上所有成功的作家一样,特别注重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各种现象,揭示其重大意义,形成作品的主题思想。《子夜》就是这样构思和产生的。茅盾对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儒林外史》尤为喜爱,对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也读得颇多。他善于咀嚼、消化、吸收中外优秀文学遗产,取其精华,广为运用,“取旧艺之精华,创新技法”。这也是《子夜》成功的原因之一。

《子夜》对工农群众运动的描写,不能算成功;特别是对工人罢工斗争的描写,不足之处更是明显。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这场斗争,一方面想表现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想通过这种描写,批判当时“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但由于正面形象过于单薄、无力,不能表现出革命者英勇斗争的精神,作者的创作意图未能完全实现。作者后来指出了这一缺憾的原因:“这部小说写的是三个方面:买办金融资本家、反动工业资本家、革命积极分子和工人。三者之中,前两者是直接观察他们的人和他们所做的事情,而后者则只是根据‘二手’材料,即当事人甚至第三者的口述。这样的题材来源,使这部小说描写买办金融资本家和反动工业资本家的部分更加生动真实,而描写革命积极分子和工人的部分就差很多了。”

《子夜》的创作,正值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反革命文化“围剿”中高歌猛进之时,展现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业绩,从创作上证明了无产阶级文学是一支不可战胜的、最有前途的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4 15:16 , Processed in 0.1497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