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3|回复: 0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作品:从社会变革到文化自信的历程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0606
发表于 2024-9-16 06: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读新中国成立以来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欣赏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新兴艺术家的创作,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文化自信,感到自豪。

- 题词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艺术如何适应社会进步,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是在大众的基础上改良的,在改良的指导下普及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论,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制定了“两个为”方针和“双百”方针,这是推动美术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20世纪50年代,为了使包括亿万文盲、半文盲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欣赏到美术,党中央颁布了“两个为”方针和“双百”方针,这是推动美术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美术界和出版部门按照中央的指示,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大力发展便于在群众中传播的连环画、年画和宣传画。这些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既能传播文化知识,又能普及审美教育,其中连环画尤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20世纪50年代中期,李可染、傅抱石、石鲁、赵望云、关山月等著名画家外出写生,在全国画坛掀起了写生热潮,他们创作了许多反映祖国山山水水的新作品,推动了中国画的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冲击,艺术界关于中国美术如何走向现代的学术大讨论,使大家意识到西方美术的现代创新道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的一些观念、手法可以适当借鉴,但它激进的反传统思想和一些违背艺术规律的做法,不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样板。中国现代艺术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从现实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出发,参考国际视野,探索创新。中国艺术家以平和、沉着的态度对待它,关注和吸收它的一些利用新的信息媒介丰富艺术创作手段的新成果,为己所用。坚信理性与情感并重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创作属于视觉艺术,依靠形式来承载思想感情,刺激人们的视觉,触动人们的心灵,只有创作者用心、用眼、用手去创作,作品才会有感人的艺术感染力。

新中国美术之所以在世界美术界独树一帜,在于艺术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基础上,对美术发展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对自己民族文化有着自信。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美术有着肥沃的土壤。只要我们扎根民族传统,直面风起云涌的生活现实,坚持“两个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新时代美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今天我们来分享当代著名的中国山水画创新大师徐龙森的画作。

徐龙森195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76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现居中国北京(2011年9月)。他是中国山水画界的传奇人物,作品以气势磅礴、笔法细腻著称。在以开放的大众视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徐龙森的巨幅山水画不仅复兴了山水画的重要特质——雄浑、奔放、开阔、旷达,更以“崇尚真理、开拓创新”的理念开创了新时代的文明。

1984年以石雕《远方》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2002年11月参加首届《高山流水》展,2004年6月参加第二届《高山流水》展。:徐龙森山水画展在比利时隆重举办,10幅巨幅山水画悬挂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司法宫大厅。 2010年 《胭脂》徐龙森山水画展,毕加索工作室,法国巴黎。 2011年 《山河》徐龙森山水画展,罗马古文明博物馆,意大利罗马。 2011年 徐龙森山水画展,新加坡艺术舞台,别处空间,新加坡。

徐龙森的山水朴实、本真,从不以笔墨的花招来吸引眼球,这也是他动辄十余米高的山水画却一点也不浮夸、不浮夸的原因。徐龙森的山水画虽然呈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气势,但他的山水画并不一定是那些立体的自然物象本身,但他的本质却很少关心那些立体的自然物象本身,他的山水画已经从写实、具象的层面走向了纯粹、纯粹的精神表达,他的山水画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升到精神的当下的实质”。

他的画绝不是传统山水画的简单映射,画中的形象似乎与过去的文人山水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笔法到用墨到展示方式的多样形式,不断挑战着固有的视觉观念。这种感受从早期作品到近期作品愈发清晰,越是近期作品,越是唤起人们对过去经典的回忆,在超越了熟悉的语言之后,观者的审美潜能依然被感受到。对过去的剖析,是他超越过去、立足当下的基石,其绘画艺术的当代性核心恰恰源于他对历史的理解,也就是所谓的“通古今之变,成我见而已。”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主要画作有:《山中夜雨图》、《古意山水》、《天池胜景》、《高山可仰望1号》、《自然山水系列之25》、《山水图腾》、《高山不厌高1号》、《墨晕》、《西岳山1》、《愈清愈浓》、《昆仑玉1》、《春从天起》、《水墨山水1》、《水墨山水2》、《水墨山水3》、《高山不厌高2》、《天之滨》、《寂静之灵十一》、《古意十六》、《琼花》、《山水图腾》、《大罐花1》、《红岸花》、《野趣1》、《花系列之一之三》、《花系列之五》、《春系列之二》、《 《果实六》、《花盆五》、《花镜十三》、《柏树》、《梧桐》、《文心雕龙Ⅰ》、《光璧一号》、《万谷如摧》、《江歌图》、《中国画玉泉山》等。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山中雨夜》赏析

徐龙森的《山中雨夜》是2005年创作的一幅立轴画。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古山水》赏析

徐龙森《摹古山水》立轴画,创作于2005年。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天池风景》赏析

徐龙森《天池风景》立轴,创作于2004年。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仰望群山》赏析

徐龙森《仰望的山No.1》,1030×848cm,纸上水墨,创作于2008-2009年。徐龙森的山水画通过作品的体量,彰显“山大于人”的立场,他通过传承传统的笔墨技法,传承山水画的历史,将隐藏在民间记忆中的山水格局还原到当下的感觉。徐龙森的意图是回归五代北宋的精神来为山水画树立典范,因为那是山水画成型的时代,技法初成熟的时代,是体验与表达的结合,最和谐的时代是世界向画家展现山水画的时代。徐龙森在这里试图重新进入山水的精神境界,无论世界展现的是崇高,是浩瀚,是野性,还是形成之初的混沌。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自然山水系列25号》赏析

徐龙森《自然山水系列之25》徐龙森的这批小画让我看到今天还有人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如果说他的大画是“经营”,那么他的小画就是一种“演绎”。这山水里蕴含着天地“生生不息”之道,蕴含着造化的朴素与雄浑。这些山水画有五代、北宋山水画的触动。作者把山水引入山水的岁月,前者是天地的原始世界,没有历史,超越历史,而山水、时间是在历史中。当我们把人类的历史引入山水,那么山水就成了山水。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山水图腾》赏析

徐龙森《山水图腾》徐先生在大学接受美术教育,接受过素描训练,桌上的山水画总是在一米之内,无法看到整体,非常局限。当我们今天遇到公共空间的时候,视觉与艺术的关系根本不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概念。当90年代初开始在墙上做山水画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山不厌高》赏析

徐龙森,《山不厌高》(一号),纸上水墨,2008-2009年。徐龙森的巨幅山水画,重新唤起了中国画的重要特质——雄浑奔放、豁达大度;在他的工作室里,水墨散发出一种与自然抗争的意志和力量。看到这幅画,让人惊讶的是,徐龙森的作品展现出了一种真正的当代精神,以及令人敬佩的“中国风范”。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墨晕》赏析

徐龙森的金纸山水画《墨晕》。金纸山水画以气势磅礴、笔法细腻著称,让人眼前一亮。徐龙森的“横空出世”无疑是山水画界的一次突破。这或许是偶然,但对于他来说,这是艺术修养的结果,是艺术追求的逻辑发展。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西峰一峰》赏析

徐龙森《西峰之一》徐龙森展示了他的十八般武艺:技法、笔法、技巧等,徐龙森创作的巨幅山水画向世人证明了山水画在当代的成功转型,其实也在向自己证明:一切世俗观点都是进步路上的障碍。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愈清愈浓》赏析



徐龙森《更清更厚》徐龙森大尺幅风景画的创新,是精神的全面表达,这是一个画家观念的开放性,观念不开放,就没有发挥,山水画有一套程序,所以很容易受制约,所以要靠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的表达方法和方式。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昆仑玉1》赏析

徐龙森《昆仑玉一号》他是中国山水画坛的传奇人物,其作品以气势磅礴、笔法细腻著称,在以开放大众视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徐龙森的巨幅山水画不仅复兴了山水画磅礴、奔放、豁达大方的重要品质,更以“守真创新”的理念开创了新时代的文明。”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起春》赏析

徐龙森的《起春》是徐龙森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一次新的展示,证明了山水画是一种世界文化。山水画给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图像和视野,而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因为山水画不仅仅是绘画的问题,更是美学的问题,更是哲学​​、世界观、历史观的问题。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水墨山水一号》赏析

徐龙森的《水墨山水一号》山水文化对于徐先生来说,更偏向于逆社会潮流而动的个人内省实践,社会实用功能越小,越没用,却长成参天大树。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水墨山水之二》赏析

徐龙森的《水墨山水画二号》与徐龙森其他山水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抒情,不叙事,甚至不煽情,体现的是“空无一物”的极其崇高的精神价值。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水墨山水之三》赏析

徐龙森《水墨山水之三》徐先生的山水展现出一种新的意境,传统的山水画表现方式从根本上变得肤浅,山水画从呈现于私人殿堂变为公共空间的大型社会共享艺术,从文艺雅事变为当代开放艺术,历史的集体经典再现似乎已不可能,只有了解自己大文明的整个语境体系,能够以开放的姿态去观察大文化的方向,拥有不局限于东西方纠葛的视野与气度,才能达到开放世界的目的,新的当代山水“经典”才会以个体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山不厌高(下)》赏析

徐龙森,《山不厌高(下)》,2015。艺术的本质在于精神的诉求,就像好的音乐和电影,当它们调动本质问题时,在美学之上存在着某种观念和信息的对等。置身于空间之中,作品本身的空间感如同空间的呼吸,与媒介相关的一切都将失效、抽离,而作品承载着东方语境的传承,立足于当代的空间理论。空间的内核是空间物体之间的碰撞,像一种无法抗拒的态度,坚定如初。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天岸》赏析

徐龙森,《天空之岸》,纸本水墨,2011年。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寂静的心灵十一》赏析

徐龙森,《静灵之十一》,纸上水墨,2011年。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古风16号》欣赏

徐龙森,《古风16号》,日本金纸,2013年。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琼花》赏析

徐龙森《琼花》纸本水墨,486cm×95cm,2016-2017年。这幅画中的“雄奇、平峻”并非单纯的对风景的解读,而是画家内心的丘陵与山谷的触动。此时,这朵花与你的心都归于沉寂。当你看这朵花,它的色彩一下子就清晰了。”心外无物,心外无山。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山水图腾》赏析

徐龙森的《山水图腾》是一个8米高的圆柱形山水画装置——山水图腾柱。这种独特的山水艺术形式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也是对21世纪艺术史叙事的挑战。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大罐花一号》赏析

徐龙森,《大瓮花一号》,纸本水墨,180cm×145cm,创作于2018年。艺术家在选择图像符号时,无法摆脱时间、空间和意识形态赋予的意义,一朵花可能是文人的个人自尊或阶级审美的壁垒,可能是反战的象征,也可能是情欲的流动……但徐龙森的新展《客厅》却超越了这个标准。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红花石竹》赏析

徐龙森《彼岸花》纸本水墨,132cm×132cm,创作于2017年。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载体,赏花不只是视觉游戏,古代文人把花草拟人化、情感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梅花画中花草首先是文人阶层的身份标签,也是隔绝其他阶层的审美壁垒。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野趣1》赏析

徐龙森,《野趣1》,纸本水墨,66cm×98.5cm,创作于2018年。翠竹的坚毅,枯菊迎霜依然傲然挺立,无根兰花的流离失所……这些意象无一不是文人在逆境中挣扎的心理准备和心灵洗礼。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花系列之三》赏析



徐龙森《花系列之三》,纸本水墨,90.3cm×60.3cm,创作于2017年。花卉植物承载着传统的反抗意识与节操,多肉植物、薰衣草、阴生植物的卡哇伊外观,类似于村上隆、草间弥生作品中的卡通花朵,反映出新时代文艺青年的思想冷漠、虚无与玩世不恭。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花系列之五》赏析

徐龙森,《花系列之五》,纸本水墨,90.3cm×60.3cm,创作于2017年。从梅兰菊竹的文人精英阶层的身份标记到乔治亚·奥基夫的情色花蕊,从当代艺术的罂粟花装置到基弗复杂的向日葵……艺术创作中的“花”承载着每个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春系列之二》赏析

徐龙森《春系列之二》纸本水墨,58cm×32.8cm,创作于2019年。在这幅作品中,或浓或淡的花卉脱离了背景,时空在画面中消失,我们只看到金纸。花卉上的紫红没有象征意义;花瓶里的花朵或盛开或含苞待放,却没有寓意;枝叶繁复或迷离,却没有意识形态;嶙峋的山石也没有背景,既不是晚明文人的意境,也不是清初文房的玩物。没有人知道它从何而来,又到何处去,它只是存在着。他似乎并没有挑战前辈的俄狄浦斯弑父情结,也没有预言未来的美学,他置身事外。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果实6号》赏析

徐龙森《果品之六》,纸本水墨,66cm×24cm,创作于2019年。作品中的花、石、山,没有背景,没有历史,正如王阳明所言,“物不在身外,物在心内”。“理”不是一种存在,不在身外世界,而在自己的心中。心物合一,心对了,物也就对了——那一簇花,那一块石头,都是徐龙森。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果盘1》赏析

徐龙森,《果盘一号》,纸本水墨,38cm×43cm,创作于2019年。这幅作品《民国风格客厅》同样呈现了两个时代交汇处空间中权力结构的转移,新兴阶层在扩大其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力的同时,对空间的控制与主导权的争夺。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花盆之五》赏析

徐龙森,《花盆五号》,纸本水墨,41cm×41cm,创作于2016年。民国以前,客厅、书房是传统文化精英聚集的场所,从客厅的陈设到家具的象征意义,或许更多的是等级观念,更多的是一种来客的态度,而徐龙森的《民国客厅》中新的家具陈设和沙龙式的互动,则意味着更加平等、多元、跨阶层、跨界的社会行为。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花镜十三号》赏析

徐龙森,《花镜十三号》,纸本水墨,45cm×53cm,创作于2018年。在这个空间跨度、时间重叠、意识形态动荡的时刻,从时间、空间、意识形态的角度去理解徐龙森的新展,或许是一个不一样的、有趣的角度。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柏树》赏析

徐龙森的巨幅画作《柏树》也是徐龙森对现代公共空间的探索,“现在,我们已经彻底进入了公共空间的时代,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能回应它,我们就无法掌控它。美术馆的时代到了。博物馆时代来了,公共时代来了,我们要思考如何回应。”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梧桐树》赏析

徐龙森的《梧桐树》面对公共空间,徐龙森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利用大型山水画的体量、构图、留白、格局以及磅礴稀释的意境,消解了紧张感和压迫感,创造出一个无限深邃的“山水剧场”,当每个人身处这片山水之中,都会被带入这片无人之地,仰望山水,俯视内心。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文心雕龙》欣赏

徐龙森,《文心雕龙一号》,310cm×420cm,创作于2015年。

徐龙森开始尝试新的自我突破,但突破意味着分离。“混沌”的徐龙森想回到魏晋与刘伶大团圆。“混沌”的徐龙森试图重现山川灵境。世界展现的是崇高,是浩瀚,是原始,还是宇宙诞生前的混沌。不可否认,“混沌”的徐龙森早已如一叶轻舟,悠然自得,穿梭于万重山峦之间。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光与绿1号》欣赏

徐龙森,《光与绿No.1》,313厘米×216厘米,纸上水墨,创作于2016-2017年。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作品《万谷如摧》赏析

徐龙森,《万谷如摧》,540厘米×360厘米,纸上水墨,创作于2003年至2007年。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江歌图》赏析

徐龙森《江阁图》363厘米×140厘米,纸本水墨,创作于2006-2007年。他50岁以后开始学画,不仅打破了山水画的僵局,也让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核复活。书画的情节,以及人物对比的观看路径,净化了山水画的语言,让观者拒绝进入画中,同时又被画作营造的场域所拥抱。

当代著名画家徐龙森《中国画玉泉山》赏析

徐龙森的《玉泉山中国画》,创作于2012年。徐龙森的画是一种静谧、空寂的存在,不向观者说话、不教导、不叙述情节、不表达内心的感受……这种无声的呼唤,让观者不自觉地沉浸其中,成为虚无。

徐悲鸿的绘画是没有终点的自由表达,从一幅作品开始,他就进入了游走的维度,最终的结局是之前无法预知的结果。除了用笔和纸写作的时间,他花了很多时间独自看画。理性的思考和没有清醒理性的刻意创作重叠在他日常的绘画过程中。文化和历史的不断叠加协调了象限的厚度和自由直觉的生命力。他的山水画也以无声的天真和看不见的深度成为不朽的天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7 13:13 , Processed in 0.0630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