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哪种行为让你觉得这个人不可交往?知乎热门提问引发网友热议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794
发表于 2024-10-5 18: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知乎上出现了一个热门问题:

什么样的行为让你觉得这个人不可用?

其中,受访者@的好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深刻共鸣:

那些仗着和你的关系无条件向你求助的人,或者觉得“我软弱我有道理”的人,不应该有亲密的关系。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

明明是出于善意向他们提供帮助,但对方不但没有得到感激,反而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你质疑他们的行为,他们却反过来指责你挑剔,不理解别人的难处;

如果你拒绝他们一再的无理要求,他们就会直接从道德上绑架你,仿佛拒绝帮助就是一定程度的道德败坏。

评论中,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受到了“严重伤害”:

“我也遇到过这种人,他的血不断被吸干。”

“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把太多免费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如果不提供帮助就会和你闹翻。”

“使用和索要就榨干了你对他的所有价值。”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人会引起公愤呢?如果我们遇到了,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生活中那些“软弱有理”的人。

我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

安徽一位盲人考上了大学。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残疾人设施,他与父母协商在校外给他租了一套房子。

房屋与学校仅一墙之隔,空调、卫生间等设施齐全。

他的母亲也可以来和他一起学习并照顾他,这期间的所有费用都由学校承担。

更难能可贵的是,学校还为他配备了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

这是一件好事,他的父母一开始也欣然接受了学校的安排。

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开始不满了。他们找到学校,要求提供看护人员、残疾车辆和导盲犬。

如此过分的要求,学校自然无法完全满足。

没想到这家人到处抱怨学校不照顾残疾学生,对学校之前提供的各种帮助只字不提。

他们的行为就是“我虽弱但我有理”的经典表达:

他们相信自己值得特别照顾。一旦遭到拒绝,他们就会开始进行无理且道德的绑架。

他们总是给自己贴上“弱者”的标签,做错事的总是比他们强的人。

我记得当我读高中一年级时,班上来了一位转学生。作为班长,我主动照顾她。

无论她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尽力帮她解决,生怕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感到孤独。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开始出现问题。

她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并责怪我没有提醒她。

她考试考得不好,她责怪我没有细心辅导她。

她不知道文科和理科该如何选择,就让我根据她的成绩写一份分析报告供她参考。

就连周末,她一个人出去玩,坐错车时,她也会怪我没有给她指路……

当我表达不满时,她立刻反驳:

“我跟你不熟吗?” “你不是我最好的朋友吗?” “我来找你,只是因为我觉得你对我好。”

一开始我还真觉得她说的有道理。

但后来我意识到,她的行为和欺凌有什么区别?

只是她的手段比一般的欺凌更难察觉!

《弱者的武器》一书中写道:



弱者的武器是指有些人没有话语权,所以不得不通过假装迷茫、假装开小差、假装顺从等非常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利益。

弱者的武器应该是对抗世界不公平的工具,但如果总是无限制地滥用,就会成为另一种“欺凌弱者”。

可悲的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比如:

有的老人利用年龄的优势,要求年轻人无条件让座;

听说你升职加​​薪了,但其他同事聚餐却非要你付大家的饭钱;

见你是老师,张口要你给他或她的孩子补课;

在亲密关系中,一方总是会要求做得更好的另一方付出更多,并认为这种贡献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抱着“我弱我对”的心态,极力压榨身边所有可以利用自己的人。

最可怕的是,他们的欲望就像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无底洞。

“我弱但我有理”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它可以发生在朋友之间、恋人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1、缺乏安全感

“安全”一直是一个看似虚幻的概念。我们很难说清楚什么是“安全”?但我总觉得没有它我就做不到。

在心理学中,安全感是一种对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主要体现为对自己所处世界的信任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会表现出浮躁、不自信、多疑、敏感、脆弱等。

就像我们常开玩笑说的“总有不法之人想要害我”,其实是一种不安全感的外在语言表现。

换句话说,因为你对自己的环境或周围的人不够信任,所以你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调整到“受害者”的角度。一旦你感觉自己没有受到照顾或待遇,你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

“我弱我有理”的理念为这种不安全感提供了看似合理的解决方案。

但真正的安全感只有靠自己内心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完全依靠外界获得的安全感,只会像“纸老虎”,一戳就破。

2、婴儿期分裂机制发育不足

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在《儿童精神分析》中提出:

在早期婴儿心理发展的模型中,存在一种“分裂机制”来帮助不成熟的TA区分自我和重要客体的矛盾体验。

根据自己的经验,婴儿会将满足自己感受的事物视为“好物体”,将相反的事物视为“坏物体”。

随着宝宝年龄逐渐增大,当他得到足够的爱和照顾,情感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时,这种简单粗暴的划分也会减少,“好客体”和“坏客体”就会减少。整合是逐渐发生的。

相反,他们会一直处于用“分裂”来应对外界现实的状态,很容易发展成一种病态心理。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不顺利,心理成长跟不上身体成长时,他或她就很容易形成坚持黑白分明好坏的“巨婴心态”,而我我很软弱,我很理智。 。

3、负面情绪的错误宣泄方式

“我虽弱但我有理”有时也是“嫉妒”的另一种形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嫉妒是因为别人的优越感反映了自己的缺点而产生的愤怒。

有时候,关系越亲密的人,就会越嫉妒。

例如,我们往往不会嫉妒马云的成功,但我们会嫉妒周围那些比自己过得好的人。

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将嫉妒视为一种“投射性认同”:

压抑并摆脱对自己缺点的羞耻感,然后将这些感觉投射到别人身上,让自己摆脱羞耻感。

也就是说,有些人会把自己无能为力的部分转移给别人,用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来换取片刻的满足。

很多人长期深受“弱论”的困扰,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认知。

但至少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开始,比如拒绝向别人提供无理的帮助。

当那些总是以“我弱我有理”为基础肆意妄为的人失去了“绑架”的对象时,这种现象也可能会减少。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保持逻辑,客观沟通

与一些说“我很软弱,我很讲道理”的人交流时,你很容易被他们的话带入“情感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的谈话很容易变成自发的情感宣泄,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所以这个时候你一定要给自己敲响警钟!

沟通时,我们要关注事实本身,关注我们想要表达的需求和结果。

比如,如果你觉得这件事不合理,帮助别人会影响你的生活,就直接表达你的感受。

无论对方说什么,你立场坚定,勇敢拒绝。

不要与对方感情太过紧张,否则你会让自己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2、界限清晰,拒绝冒犯

作家邦达列夫曾说过:

“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是缺乏界限感。”

受传统“熟人社会”的文化熏陶,人们对“边界感”的概念非常模糊。

对于那些坚守“我弱我有理”原则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相反,他们会理所当然地接受别人的帮助,依赖别人。他们甚至可能认为别人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高自己。

如果你不想一直成为被冒犯的受害者,你必须明确自己的界限,并永远记住:

你不需要为别人的言行负责,也不应该为了帮助别人而牺牲自己。

生气的时候说生气,该说不的时候明确说不,不要把情绪的控制权交给别人。

3、量力而行,放弃幻想

我们之所以会落入某些人设下的“我软弱我有理”的陷阱,大多是因为对方是我们在乎的人。

这个人可能是爱人、朋友,甚至是我们的父母或亲戚。

因为我们互相关心,不想看到他们入狱,所以我们一次又一次妥协。

可惜我们的关心和关心却成了对方绑架我们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尝试给两人最后一次机会,诚实地告诉对方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果你是一个心理能量足够的人,你也可以帮助他了解并改变他的心态。

当然,这意味着要承受“弱者”的情感攻击,所以量力而行,不要轻易去做。

如果你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对方仍然没有任何改变,我的建议是:

及时放开。

不要再抱有“他们会好起来”的幻想,你没有责任去拯救他们。

永远记住:我们不需要在不在乎我们的人身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因为真正爱你、对你好的人,不会通过故意刁难你来达到目的。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

“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不感恩而得到的。”

有时候,“保护弱者”确实是一种传统美德。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互相帮助前进。

但凡事都有一个限度。有些事情一旦超出了合理的界限,就会伤人伤己,破坏人际关系。

请记住: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任何人都不应该为了成就别人而牺牲自己。

无论这个人是你生命中的路人,还是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存在,从对方根本不关心你感受的那一刻起,你就应该重新思考你们的关系了。

与其陷入帮与不帮的无休无止的纠缠中,更重要的是告诫自己保持距离。

我们不欠他们任何东西,世界也不欠他们任何东西。

为自己多留一点爱,也为值得的人多留一点爱。

世界和我都爱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6 10:19 , Processed in 0.0777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