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5|回复: 0

大荔冬枣:百果王中的佼佼者,年产值90亿,畅销全球20多国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120
发表于 2025-1-17 13: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果圈里有句话:“南有荔枝,北有冬枣,百果之王”。来自八百里秦川河的大理冬枣,就是这句话的一个很好的注脚。作为大荔县乃至渭南市著名的“土特产”,大理冬枣到底有多好呢?看看数据就知道了。截至目前,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已达42万亩,总产量超过70万吨,年产值超9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标记。大理冬枣区域公共品牌价值67.34亿元,比上年增加8.32亿元,价值增长率14.11%。品牌美誉度在瓜果品类中位居全国第三,稳居全国水果品牌十强之列。大理冬枣品质非凡,已占据全国冬枣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大理冬枣不仅畅销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浙江等大中城市,还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出口到中国。拥有亚洲、欧美等20多个海外市场,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大理也被誉为“中国冬枣第一县”。

大理有“海”吗?

“海”在哪里?

“海”就在大荔县炎黄路两侧!

“沿着黄河公路,从大荔县安仁镇到赵都镇,曾经有外地人开玩笑说:‘黄河在哪里?这里有这么多白花,明显是有海啊!’”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周爱英笑着说:“以前确实没有这样的事情,但现在有了。由于大理冬枣的开发,盐碱地以前没人要的黄河滩地,现在正在建设一个又一个冬枣设施大棚,白色的大棚集中连成一片‘海’!”

作为全国鲜冬枣的优势产区,冬枣不仅是大荔县最大的“土特产”,也是富民强县的第一产业和支柱产业。近年来,大荔县坚持以“三年”活动为统一引领,以做强冬枣产业为有力抓手,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路,依托国家现代工业园区建设,充分考虑“地方特产”文章,着力打造百亿级高附加值以冬枣产业为主导的特色设施农业,加快“走进世界”步伐。

背好“地”字——充分依靠和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

交易市场繁忙

说起大理的当地特产,最受欢迎的就是冬枣。

大理是全国著名枣树的发源地之一。枣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自西汉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涵盖枣、梨枣、雪枣、冬枣等140多个品种,历久弥新。 ,颇负盛名,被誉为“红枣种质自然资源库”。据统计,目前大荔县县级保护古枣树有300余棵,被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列入保护名录的古枣树209棵。其中最古老的树胸径达68厘米,树龄约800年。位于下寨镇张家村的古枣树生态公园,占地2000余亩,是全国最大的古枣树生态公园。

年末年初,古枣生态园进入冬眠期,但走进安仁镇小坡村冬枣园,温室里绿意盎然,枣农们正在对果树进行冬季养护。冬枣枝条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形态各异,像厚厚的历史书,向来访的客人讲述着这里的故事。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一个绵延数千年的产业?大荔县正在不断探索。 20世纪90年代,安仁镇小坡村的薛安安是“吃螃蟹”第一人。他引进十年冬枣栽培技术,终于让盐碱滩上长出了“金节子”——2008年,小坡村终于迎来了丰收。薛安安20个冷棚卖了30万元,村民李建华的10亩冬枣树卖了23万元。

现在整个村子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前来看棚、看枣、问问题的人络绎不绝。村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渐渐地,大理冬枣从原来的安仁镇小坡村蔓延开来,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力,全县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0多个村的枣农都把冬枣视为“冬枣”。 “冬枣”。 “神果”,于是“金钱树”广种,“金蛋”玉盘落,“金钱串”充满乡村。

如今,小坡村冬枣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亩产产值1.1万元,全村冬枣产值1.43亿元。村里到处都是双层膜大棚、钢架被棚、温室大棚。得益于这些大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十年前的不到1000元跃升至25000多元。



和小坡村一样,大理县还有11个村种植冬枣,产值过亿,其他村紧随其后。

“如果树种选对了,盐碱地上也能长出黄金。”大荔县委副书记沙伟伟表示,推动产业振兴,关键是要充分依靠和挖掘当地自然资源,用好水土,立足本地,选对产业发展突破口。状况。

大理地处关中平原最开阔的地区,黄渭洛三河在此交汇,平原、沙洲、高原点缀其间。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丰富。独特的自然条件为提高冬枣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提供了契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如今,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满溢的枣香滋润着这片土地,让这里成为“钱景”,更加美丽。

“‘坐火车看枣园,沿途风景无穷无尽。’”在小坡村,冬枣是用来吃和‘看’的。”薛安平介绍,现在小坡村新建了“东枣小镇”田园综合体,配备了东枣镇旅游火车站,东枣镇设有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培训中心、电商中心等功能区,万户亩有机冬枣示范园已成为集冬枣生产、贸易、旅游为一体的有机高效生态园区。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每年产生旅游收入。超过200万元。

大荔县以42万亩冬枣为基地,着力打造全区域农业园区,有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中国枣乡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价值充分发挥“土”味愈加明显。强调。目前,大理冬枣占第一产业的60%以上。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5%以上,成为大荔县发展工业富民的“摇钱树”。

打好“特色”牌——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有最好,擦亮金字招牌

不是所有的冬枣都叫大理冬枣。

大理冬枣“富含维生素C”,皮薄肉脆,汁多味甜,每一口都是“脆脆的”,这是大理冬枣追求品质的“独特之处”,也是大理冬枣的理由可以称霸国家。冬枣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是“金字招牌”。

目前,山东、云南、山西等地区冬枣产区面积正在迅速扩大。面对市场竞争,维护和擦亮大理冬枣“金字招牌”,推动第一产业跨越,已成为大理抢占农业现代化先机、推动农村全面振兴的新课题。

别人没有的,我有,紧紧抓住芯片,“种下好种子”。加快冬枣新品种培育技术、研发和推广,不断释放种质潜力,填补鲜枣市场空白。自主培育的“冬枣820”、“大理冬枣2号”已通过省级审定,价格比普通冬枣高15%。 %~20%。建设了三个集“升温、降温、补光、通风”于一体的冬枣延迟栽培技术试验场,全程采集新品种各项指标,实现产品从“强制休眠”向“健康休眠”的转变,为冬枣的来源。为品种创新及后续推广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大家都比我好,所以一定要注意冬枣的“高品质”。成立冬枣质量安全联合执法组,建立县、镇、村四级监管网络,对冬枣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无死角执法检查。严格落实源头追溯、“黑名单”管理以及营销代理商、商户、冷链运输企业备案等制度,规范冬枣产销秩序和冬枣产品日常监测合格率质量安全稳定在99.8%以上。

人好,我们特别,保证了品牌的“含金量”。构建了“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立体营销体系,认证绿色食品11个、有机产品2个、国家名优新农产品5个。大理冬枣跻身“中国果区十大公共品牌”。品牌价值67.34亿元,位居全国鲜枣第一,并入选亚运会官方指定鲜果。

人是独特的,我们是优秀的,我们能确保行业的“话语权”。创新“1+4+8+N”冬枣标准化管理模式,参与《冬枣》国家标准修订,主持修订《冬枣产地环境技术规范》《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省级标准,并因地制宜制定“十大冬枣标准”县级标准,形成全面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大理冬枣生产标准得到认可作为国家标准。

一系列有效举措,让大理冬枣成为“优质农业”的生动注脚。大理县林业局局长刘海燕说,近年来,大理冬枣的名气越来越大。在国内外市场好评如潮,市场份额大幅提升。畅销北京、上海、杭州、长沙、广州、大连等大城市。中城区。与此同时,随着大理冬枣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高,大理县从事冬枣出口的企业也从无到有,发展到了5家。大理冬枣还远销加拿大、俄罗斯、泰国、新加坡、迪拜、马来西亚、荷兰等国家。

“得益于有利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市场反馈,今年以来,我公司已向东南亚、北美、非洲等16个国家出口冬枣64万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销售额也突破了600万元。”在位于大荔县安仁镇银官村的陕西大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运输总监王家宝因订单大幅增加而高兴地说。

大理冬枣国外订单不断扩大,出口量持续增长。冬枣对外贸易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大理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尤建民表示:“随着大理冬枣成功进入欧洲、美国、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国际市场,大理冬枣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今年出口量比往年增长30%,全年出口量近4000吨,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



唱响“生产”之歌——着力延伸链条、补链条、强链条,加快融合发展

大理冬枣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再创新高

一个小小的冬枣已成为一个大产业。如果深究下去,你会发现,今天的大荔县,不再只是枣树,而是在打造供应链、完善价值链上不断发力,做强龙头、补链、发展业务业态延伸,产业链延伸至加工分拣、仓储保鲜、包装运输、电商销售等环节,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发展特色农业全链条,打造乡村振兴和产业化图景。繁荣。一切正在大理慢慢展开。

“三大平台”承载着东枣“翻越千山万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打造园区驱动平台。大荔县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名单。已建成1万亩冬枣示范园1个、千亩示范园12个、300亩以上示范园93个,建成设施冬枣示范田24万亩。园区果农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示范带动了该县冬枣生产基地向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搭建科研转化平台。与西北农林大学紧密合作,建立了冬枣实验示范站,建设了农业大数据平台和4个科技研发实验室。 20余名冬枣科研专家创新了冬枣新品种“一优、双改良、双提取”栽培技术,创造了第一个“冬枣光合效率限制因素研究”和“冬枣光合效率限制因素研究”等实用新型专利。 《果树环剪外观设计》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建立了“县东枣物流产业园+镇配送中心+村级专业代理服务”三级销售矩阵。采用现场促销、直播下单、产销对接等方式拓展市场、销售销售渠道。新增电商企业300余家。遍布全国1000多个销售网点,网上交易额已超过30亿元。大理冬枣借力“一带一路”倡议,远销海外20个市场。

“三链增值”让东枣“勇闯四海”,整个连锁产业开花结果。

——龙头引领产业链延伸。目前,有大理沙源黄花有限公司等市级以上工业化龙头企业23家,关中红酒有限公司等加工销售企业26家,上、中、微企业74家。企业发展温室薄膜、生物质等产业。 ,率先引进真空微波干燥技术,开发脆冬枣、枣蜜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年可消化非商品水果5800吨。

——与农户共同完善价值链。大荔县创新了“基地+标准+品牌”溢价增收、“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对接、“园区承载+集体领导”等多种运行机制。培育并认证了350个家庭农场,发展了枣农专业合作社。 110、8.3万农户融入产业链,户均增收6万元,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农业旅游融合共享经济链。大荔县坚持三产融合,发展旅游业,结出硕果。大荔县依托黄河滩区15万亩有机冬枣产业带,建设西部首个“枣文化博览园”,建成26公里“五纵五横”环形观光旅游区路。推动全县优质旅游景区13个、观光采摘园140多个,推动冬枣产业与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理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旅游县”,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持续上升。

“陕西大理能够成为中国冬枣第一大县,回顾过去,奋斗始终贯穿在发展的始终,优势产业的背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一时冲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陕西省红枣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李新刚表示,大理之所以能够因地制宜选择冬枣作为“地方特产”是它前期探索过,经历过失败的痛苦。然而,失败并没有击垮大理的奋斗者。在他们的积极探索中,他们不抱怨、抱怨、坐等事情的发生,而是用勇气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再加上政策扶持、政府扶持、科技助力,这就是大理冬枣产业走向世界的秘诀。也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也是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特色资源、多重功能、多重价值、全链条升级……这就是大理冬枣特色产业的振兴之路。这是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必由之路。

根扎得越深,树立得越稳,茎叶就越坚强,就越有信心面对更强的风雨、迎接更大的挑战。保护第一产业“金名片”,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形成合力。大理冬枣必将续写新的传奇!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5 11:49 , Processed in 0.0797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