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76|回复: 0

汽车行业大变局:从奔驰到丰田,伟大车企的诞生与战略变革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8979
发表于 2025-1-17 07: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行业发生巨变的时候,最容易诞生一些伟大的公司。从汽车工业来看,从奔驰的发明进入汽车时代,到福特普及生产线推动汽车成为大型工业产品,再到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推动汽车及其产品的多元化。进入更多普通家庭,这些汽车企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转型和战略变革造就了汽车工业历史的深度和厚度。

中国汽车的成长,并不是最近的发展过程,竞争的程度极其激烈,参与者和参与者也更多。短时间内要出现奔驰、福特、丰田这样伟大的汽车公司似乎很难。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车企都在朝着“做好公司”、“造好车”的目标前进,并为了这个目标不断修正自己的航向。

每家车企战略调整的初衷都是根据自身发展节奏、市场环境变化、技术趋势等来引导企业良性发展。

过去的一年,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推进和迭代,面对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趋势的变化,面对市场恶化带来的压力增大和利润变薄竞争中,有些人为了生存就必须生存。有的是为了发展,有的是为了进一步攀登,有的是为了扭转颓势。可以说,大部分国内车企都调整了自己的战略方向。

毕竟,单靠外部晋升并不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自救才是硬道理。

要么调整企业的组织架构,更换新的管理人才,使企业的管理创新,流程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或者在激烈竞争的时代,企业放弃了过去铺路的做法,开始战略性收缩。方式;要么开源节流,要么考虑价格和利润,先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

当然,其中有的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帮助;一些企业还在奋力探索,不断试错,逐渐找到了一些新的方向;一些企业仍然保持着良好的战略重点。虽然市场很艰难,但依然有自己的坚持和决心。它只能取一勺水。

面对日益复杂的汽车市场环境,一次又一次的战略调整或许无法从根本上快速改变车企的现状,但至少我们可以从车企的这些战略调整中找到救赎的希望和方向。 。

战略变革始终是主旋律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战略指向哪里,企业的巨轮就航行到哪里。在日新月异的汽车行业中,战略变革可以说始终伴随着企业的发展。

展望2024年,龙头企业的战略调整将受到更多关注。因为对于占据更多市场话语权和定义权的车企来说,仅仅扇动翅膀就可能引发新的风暴。正如比亚迪2024年初发起的“价格战”一样,“电比油低”的口号将主流A级车的价格从9.98万元拉低至7.98万元,展现了比亚迪前瞻性的市场策略和内控能力。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洞察,进一步体现了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布局和重塑格局的决心。

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比亚迪成功巩固了在新能源市场的领导地位,甚至继续刷新了中国车企的年度销量记录,以及在全球车企中的销量排名和地位。

当然,比亚迪规模大,降价确实是制度赋予的能力。不过,就未来的长远发展而言,低价一定不是比亚迪最明显的标签。因此,比亚迪2024年的智能化战略也大步迈进,未来计划在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研究车辆智能化技术路线。

同时,比亚迪通过调整管理和组织架构、引进外部智能人才,提升了在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还通过内部跑马等形式调整智能驾驶架构,先后成立天选、天朗智能驾驶团队,推动智能能力的飞跃。随着“上帝之眼”系统逐渐搭载在比亚迪旗下车型上,其智能未来必将有不一样的体验和表现。

另一家备受关注的自主车企吉利也在2024年做出重大战略调整,发布《台州宣言》,进行大规模业务整合,几何并入银河,雷达、逸臻并入吉利。汽车集团还重新优化了领克、极氪的股权,明确品牌定位,减少关联交易,整合资源,为协同进军高端市场、增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吉利的战略重点也是基于2021年“智能吉利2025”战略的全面开花结果,无论是雷神在混合动力领域的突破,还是自研芯片、超级计算中心、Flyme的软硬件开发汽车等能力加持,推动吉利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强势爆发。带着这份信心,吉利确立了将星河打造成年销量1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将极氪科技集团打造成年销量100万辆的高端新能源汽车集团的目标。



除了吉利战略整合外,上汽集团2024年也做出了较为重大的战略调整,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2024-2027年)》,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新产品新技术落地。优化业务和产品结构,全力推进新能源、智能化转型发展,覆盖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及海外各个细分市场。

由于上汽乘用车旗下的荣威和飞帆发展并不顺利,原本与荣威分离的飞帆已正式回归上汽荣威,不再是独立品牌。上汽大众推出合资2.0模式,优化业务和产品结构,聚焦“混合动力电动化”和“混合动力电动化智能化”战略,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长城作为自主品牌五强中垫底的,也对旗下品牌进行了整合和梳理。首先是欧拉汽车App暂停运营并迁移至长城汽车App。此举相当于从用户服务端合并了长城汽车的哈弗、坦克、欧拉等五个品牌。未来不排除欧拉品牌并入哈弗品牌的可能性。

当然,华为进军汽车行业后,整合就一直在规划之中。除了目前已经展示的华为四大板块外,未来的华为汽车BU和银王,以及银王与赛勒斯、长安维他、北汽蓝谷、奇瑞、江淮等车企的谈判,也代表了未来的华为汽车事业部。趋势和方向。

此外,国内几大汽车集团也做出重大战略调整。广汽“番禺行动”将于2024年11月全面启动,旨在通过组织架构的“重构”,以“降本增效”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大独立战略”,推动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前进。

去年年底,东风还启动了总部职能部门调整,全力推动公司总部从战略管控向“运营+统筹”转型,深化“跨越行动2.0”自主乘用车业务”,进一步整合集团资源运营自主乘用车业务。 ,坚定不移推进公司新能源转型升级。

如果说企业的战略收缩只是内部整合,那么企业之间的战略整合则反映了行业的大势。 2024年行业整合的最大事件无疑是日本两大汽车巨头本田和日产宣布启动合并谈判。

不难发现合并的初衷。由于日本汽车在中国受到压制,而以中国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趋势不可逆转,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将会加大。日本两大巨头必须联手保暖,谋划技术进步。联合开发、生产、企业管理、品牌营销等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希望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中的抗风险能力,稳定市场地位。

就像小鹏汽车2024年初由小鹏总裁王凤英主导的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涉及营销、人力资源、智能数据、生产制造、产品规划等多个部门。最终的结果证明,有效的调整可以挽救车企于水火之中。上半年,小鹏汽车营收增长61.2%,亏损收窄48.41%。下半年,M03、P7+等新品也取得了不错的回报。 。

人员调整:树动死,人动活

除了企业的战略调整和修正之外,实际上,人是支撑战略推进的核心力量。换人的本质是改变经营理念、策略、执行力度。

2024年是艰难的一年,整个汽车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将有超过50家车企宣布人事变动,180多个车企高层职位将进行调整,涉及高管人员超过170人。影响范围涵盖传统车企、合资车企以及造车新势力。

事实上,残酷的竞争之下,造车新势力更替的效果已不再足够明显。就像哪吒汽车“赶走”张勇一样,吉悦的投资人对夏一平不满,而公司本来就已经是颤抖着,再有什么好手也很难将其起死回生。

当然,对于一些并不关键的核心职位,比如小鹏汽车、乐跑、理想等旗下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辞职,对公司的影响并不算太大,新人才的引进也可能会受到影响。给公司带来困难。调整后带来更多惊喜。



如果说新势力的更替更多的是一件不痛不痒的事情,那么传统大厂高层的防守更替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决定这家公司未来3到5年的走向。

其中,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上汽集团的人事任命。这是上汽集团近10年来最大规模的人事变动。 2024年7月,王晓秋“接班”退休的陈宏出任上汽董事长,贾建旭出任上汽新任总裁。两位“掌舵者”上任后,同年8月,上汽集团旗下的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宣布多个岗位的多次人事变动。

总体来看,三大板块的新管理层更加年轻化,在技术、营销、供应链、海外等方面都拥有一线业务经验。此次管理层调整将有利于公司加快自主品牌发展,并推动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转型升级的方向。

此后,上汽旗下多个品牌纷纷推出“限时一价”、“普惠换购政策”等创新举措,重建了渠道信心,提升了经销商盈利能力。包括上面提到的上汽集团的战略转型和调整,也是基于新的人员架构带来的思路和选择,锚定了上汽集团未来发展的前景和方向。

一汽集团也是如此,去年底宣布了一系列人事变动,涉及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一汽奥迪等子公司的数十名高管。例如,原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潘占福调回中国一汽。一汽大众总经理由中国第一汽车副总经理陈斌兼任。吴英凯接替聂强,担任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商务)、总经理。吴必雷出任研发院主管,李胜、余长新升任一汽解放高管。

当然,还有东风的人事变动。去年年底东风组织架构发生变革时,东风5大部门迎来了6名新高管。多次转会也有一个共同点。无论原任职位如何,几位高管所担任或调任的职位都带有管理色彩。许多部门还具有独特的规划、指挥和决策影响。与此同时,不少年轻人被推到了最前线,此举无疑为这家历史悠久的汽车制造商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年3月,北汽集团将从“北汽老人”张建勇手中“接班”退休的北汽集团董事长姜德义,同时也将启动大规模人事调整。原北汽新能源总经理戴康伟晋升为北汽集团副工程师,兼任北汽新能源董事长;北汽新能源原常务副总经理张国富晋升为北汽新能源总经理;原北汽集团经营管理总监刘冠桥调任北汽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负责营销部。

显然,一汽、东风、上汽、北汽的上述人事变动都是在严峻的转型压力下推进的。对于曾经以大众、日产、通用等合资汽车为傲的一汽、东风、上汽来说,目前却面临着被各自合资市场蚕食的困境。与此同时,民营自主车企的崛起,给央企自主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他们必须使用更有思想、更有活力的组织和结构,并使用年轻的团队来对抗困难。

跨国车企在应对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以及中国市场的竞争挑战时,也不得不考虑调整人员结构。

2024年1月,大众汽车在中国率先启动高层调整。吴博瑞接替韩鸿明负责集团在中国的研发工作,并继续推进集团产品组合在中国的本土化。 2024年10月,集团对首席财务官、中国区等多个岗位进行人事调整。

2024年底,日产汽车宣布任命新的管理团队成员。现任首席财务官马志新将担任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直接向内田诚汇报。现任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山崎翔平接任日本-东盟地区管理委员会主席。

福特和林肯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 2024年4月,原林肯中国总裁朱梅君退休,其职务由原上汽大众奥迪营销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贾明迪接任。 2024年5月,原惠而浦(中国)总裁艾晓明将出任长安福特总裁,并向长安福特董事会汇报。

事实上,中国市场巨大的消费结构和体量以及众多跨国车企的辛勤耕耘,为国内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汽车人才。但我们还是需要认清现实,个人能力不会大于平台的影响力。企业战略的领导和快速实施是一群有抱负、有目标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到底,企业战略将迈向哪一步?对市场竞争将起到怎样的催化作用?答案在于公司的战略细节和执行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5 07:02 , Processed in 0.0612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