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3|回复: 0

肖兴政英文文学之路:从中文到英文诗歌创作的30年心路历程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198
发表于 2025-1-16 18: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晓征/肖兴政漫长的英国文学之路

2016年7月2日,厦门达摩“纸时代”书店文化公益活动邀请厦门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双语诗人邵晓征/肖行正以“纸时代”为主题发言。 “玫瑰,-英语和诗歌”。他三十年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如何走上英语诗歌创作之路。在人们对精神世界不断陌生的时代,人们通常会关注八卦、权力和金钱。他原本正常的兴趣和追求显得传奇而独特。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不知道有多少事情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我们只能从他自己的话语中听到一些对他来说极其高兴,但对听者来说极其困难和独特的事情。事物。

2001年底,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牛津简明英语指南》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学刊物《Today》主编汤姆,到厦门大学讲学。讲座结束后,他向丈夫展示了六年前写的英文诗《致来自美国的女孩》。他的丈夫很惊讶,问了他很多问题,并决定当场发表这首诗。这究竟是怎样的惊喜,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2002年4月,他的诗和散文同时发表在《今日》杂志上。编辑热情地添加了编者注:“他可能会塑造未来的事物。” (他可能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某种东西。) 之后,他的丈夫让他写一篇《我在中国——一个非常故事》,五千多字。花了两年时间才出版。 2004年,为了纪念一位菲律宾女画家,他写了一首名为《In》的歌曲:同样排了两年的队,直到2006年才发表。可见,在这发表一篇文章的难度当他插队发表他的第一首诗时,他得到了编辑的多少支持。

2004年,是不修边幅的一年

是什么让一个中国诗歌爱好者走上如此艰难的道路来维持对诗歌的兴趣?他的话题转向了20世纪80年代,那是中国人民精神觉醒的时代。那是一个文人、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的时代。那是一个诗歌朦胧的时代。这也是中国人在长期封闭之后将目光转向西方的时代。 ,那也是他的青春年华。他广泛阅读诗歌翻译和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读物。但由于早期教育的缺陷,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中文和英文能力都达不到标准。我就像一个外行,羡慕冲浪,观看潮流引领者。海浪上有强大的风暴,大海上充满了波浪,但我留在了岸上。”同时,他对英语的兴趣也在厦门大学攻读金融硕士学位前后迅速发展。与其他学英语的人不同,英语对他来说从1989年开始就是英语文学,现在的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就像一阵风吹来,关闭了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出海”。当天空消失时,鸟儿也不得不去大海。 1993年,他决定不再学习中文,甚至不再学习中文。相反,他听美国之音(VOA)和广播中的英文版《圣经》、世界文明史、美国历史、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荷马的史诗、海明威的小说。从困难的阅读到轻松的阅读享受,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03年。

从1995年开始,五年来,他一边听广播,一边照顾孩子。后来,CNN和BBC电视台相继成立。只要有空,他就守在电视机旁边。最后,计算机网络上还有BBC国内和国际电视台。他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个英语国家,有时一天听广播长达16个小时,直到耳边响起铃声。随后,还有美国名校的公开课程以及《美国人报》录制发布的数百门教学课程。近30年的聆听历史仍在继续。于是,他于1997年开始在厦门大学英语系开设“新闻英语听力”课程,此后,由于自己的英语诗歌创作实践,又开设了“英语诗歌阅读与创作”课程。他经常向同事学习,与人为善,不争名利,不断积累资源,穿梭于数千本书和7000多G的电脑资料中。去年10月25日,他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举办的个人原创英文诗歌朗诵会《玫瑰》中宣布自己是一名诗人。此后,他利用微信创建了、雅顿等群组,并建立了个人同名诗歌公众号。从此,他愿意以诗人的身份与社会广泛交流,并接受讲座邀请。

2007年夏天,访问牛津大学

2010年开始,他的英语写作能力终于达到顶峰,开始创作大量作品。英国诗人、翻译家托尼·克莱恩以厦门大学情人谷为灵感出版的诗集《湖歌与其他》(《湖歌与其他》)在他的网站上有链接,他的美国诗人朋友达纳·王尔德也有他的诗集《湖歌与其他》。缅因州诗歌网站上发布的诗歌。其作品《愿有声音》(祈求天籁之声)、《诗的变形》深受学生和读者的喜爱。他诗中的意象来自四面八方,他的许多灵感也来自于他自己的传统。他写了西施、王昭君的诗,也颠覆了传统的莲花形象。在短诗《一个池塘》中,整个池塘被视为一个共生的整体。莲花象征着欲望的精致表达。荷花和泥土,水下的各种生物和荷叶,境界不同,却又相互依存。

在英语教学方面,他强调“巽”字,淡化语法,努力扩大词汇量。他认为,之所以英语不好,是因为学生没有像母语一样学英语。最好的证据就是对简单的小单词缺乏反应,这使得任何简单的英语阅读读起来都像蜡一样。他的方法就是多看多听,不懂就读,不懂就听。目的是让眼睛和耳朵接受长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他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有独特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如果学生梦见说英语与否,没有梦见说英语,则说明该学生还没有进入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否经常梦见说英语,是否能记住梦中说的话等等,都表明了学生英语的熟练程度。根据他的经验,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梦想说英语。

2002年秋天,厦门大学校园内

他是在传统文化的废墟中长大的。他在一所被毁的祠堂改建的学校里读了小学和初中,做了一些现在看来可笑的事情。 1989年至1990年,他在复旦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美经济培训中心学习时,被一位名叫《论语》的教授问起孔子。由于他当时对孔子的《论语》知之甚少,因此感到羞愧。此后,他开始阅读《论语》和英文《圣经》。 2004年,他终于回归中国经典,阅读了《诗经》、《楚辞》、《史记》、《昭明文选》和《说文解字》等,详细阅读了孔子、孟子、老庄与佛教。有关该主题的书籍,包括阅读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文诗集《季风梦园》于2008年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2004年翻译出版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他在精神上回归了祖国的传统,看到了中国人民热衷英语和祖国破败文化的深层原因,成为了最不说英语的人。他没有强迫儿子学英语,而是鼓励他学习中国经典。他的诗歌是在玫瑰中成长的,他之所以用英文写诗,是为了保留他对英文诗歌的热情,缓冲他从1989年至今的精神压力。难怪当他读到纪伯伦《先知的花园》中的一句话时,他深受感动:“但愿我是脚下的一根芦苇,/为此,我宁愿成为一把七弦琴/在一所主人没有的房子里。” /谁是聋子。”(我宁愿把芦笛踩在脚下,因为它比在主人没有手指、孩子们都在的房子里放置银弦竖琴要好得多。 聋。)

义务英语教育占用了中国学生大量的时间资源,强化了中国人忽视自己文化遗产的倾向。在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之际,英国文化软实力和莎士比亚产业影响世界,中国人封存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古代精神遗产。一套崇洋媚外的话语体系,以及出国如上天堂的热忱,评价美术、语文教师职称都要用英语,这反映出这个民族还没有走出困境。历史创伤造成的自卑感。 “让人们选择是否学习英语,不要将英语与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这样中国人才能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自己的文化遗产。”邵XZ/肖兴政说道。

2007年夏天,伦敦白金汉宫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5 14:30 , Processed in 0.1324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