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791
发表于 2024-10-4 20: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不息,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进一步为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发展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主义科学大众文化将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

一、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的先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层面,能够反映社会存在。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人们产生不同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对经济基础却有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产生反作用。”一方面,落后的、错误的观念不消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进步。 。文化还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挥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无数的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挺过来了。重要原因之一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培育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挫折和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因素;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所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它不依靠军国主义,也不依靠对外扩张,而是依靠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感召力。从国际比较来看,一个国家除了经济、军事之外的第三个方面的实力,主要是在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因此,在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的今天,更应该把文化建设进一步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滋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观的高度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自信。民族文化的形成始终植根于民族繁衍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之中。它不仅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道路选择、发展方向。制度设计。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建立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的继承之上的;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建立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和在发展基础上逐步完善的结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对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质是基于五千多年文明传承的文化自信”。这是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弘扬文化自信、自我提升的重要原因。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战略、顾全大局,坚持自信自强、诚信创新,思想领域发生了全面、根本性变化。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显着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大大提高,为开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推动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文化建设。

思想领域形势发生了全面、根本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推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部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在培养时代新人中的作用提高文明素养,引领社会舆论,对巩固和加强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发挥引领作用。全面领导思想工作,涵盖党的思想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全媒体传播体系等各个方面,把思想工作的实际要求贯穿于学校各阶段教育,各个环节。用先进思想引领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把握群众、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旗帜鲜明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夯实团结一致的共同思想基础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弘扬源于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以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新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日益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优秀文化作品展播、经典读物学习推广等专项活动有序推进。不断强化文化产品的价值引领,坚持艺术性与价值相统一,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作品,抵制低俗腐败文化产品,提升精神内涵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品格。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阐述了文化事业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功能作用和原则任务,为公共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产业化,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评价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格局,协助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进行创作,推动文化产业更新,构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培育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文化产业的提升和增量,推动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善了人民精神面貌,而且构建了均衡、全面、和谐的文化体系。实践层面的可持续公共卫生体系。文化服务体系有力提升了我国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实效。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推进文物保护,开展文物资源清查,完善文化遗产名录制度,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华文明史研究不断深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高度重视考古工作,赋予考古工作文化价值,推进中华文明思想源流工程,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风,弘扬中华文明文明探索工程研究成果的推广、宣传和转化,不断夯实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

国家文化软实力显着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高度重视中国话语对外传播,统筹内外宣传,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它传达了中华文明仁爱、以人为本、诚信正义、和平和谐、追求大同的精神特征,阐释了中国道路。深厚的文化底蕴;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旗帜,在交流互鉴中提炼中华文明蕴藏的价值观,明确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人文遗产。塑造可信、可爱、令人尊敬的中国形象,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和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自强不息,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文化自信、自强不息,必须坚持诚信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守诚信”是前提和根本。 “端正”,就是端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空洞的抽象文章,而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领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当代中国生动丰富的实践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 “创新”是方向,是要求。能否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用马克思主义的“箭”射中新时代中国的“靶子”。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共享人民群众日常运用的共同价值观”。 “理念融通”,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挖掘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同时做好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整理和保护,做好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精神特征和发展模式的研究和阐释。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来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提供高质量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文化事业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检验文化事业发展的最高标准;同时,要真正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融合互联。在文化产业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同时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增强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化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同时不断推出新的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格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正确处理思想属性与产业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积极培育和规范文化社会组织,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活跃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既是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依赖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必须从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国文化感染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全面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立足中国实践,创造中外融合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现形式,用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符号和文化精髓,诠释共同价值观​​中华文化蕴含的全人类智慧,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深刻解读中国特色和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帮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OK”,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人民有普遍团结的普遍感情。我们创作文艺,不仅要着眼于民族,更要把触角伸向世界。 “优秀作品”的同时,“采取贴近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群体的精准传播方式,推动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全球表达、地域表达、差异化表达”,增强亲和力、凝聚力。国际交往的有效性。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6 10:06 , Processed in 0.0709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