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3|回复: 0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方产业与人才培养结合,培育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288
发表于 2025-1-9 18: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将地方产业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探索。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73年,始终坚持培养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紧紧围绕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探索“一条主线、两条主线” “平台、五个维度”教育模式持续助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2015年以来,学院累计为贵州数字经济、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输送了约3万名高素质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成为贵州数字化、智能制造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

一条主线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以文化育人,以文化育人,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所前身是1973年成立的贵州无线电技工学校,隶属于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原电子工业部。主要迎合原083、061、011等基地落户贵州。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

深入挖掘“三线”丰富内涵,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办学多年,学院确立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服务于先进装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及产品生产的专业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三线·军工”校园文化教育品牌。

在特色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7名教师荣获国家技术能手称号,2名教师荣获国家青年专业专家荣誉,22名教师荣获贵州省名师称号省级技术能手,8名教师荣获国家级技术能手称号。荣获贵州省青年专业能手称号,5名教师荣获5月1日劳动奖章。同时,学院学生也在各项竞赛中大放异彩,共获得国家级奖项58项、省级奖项217项,其中8名学生荣获贵州省技术能手称号。



两大平台打造实用教育载体

深耕产业,开展融合发展。 2015年7月以来,学院依托“基于区域产业需求的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等3个省级项目,持续聚焦生产制造领域,铺设出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两个制造专业群。

面对贵州数字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主动出击,积极布局大数据技术专业队伍。三大专业群资源整合共享,形成数字化智能制造专业集群。

研究院以专业集群为基础,对标先进装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及产品生产,与黔东南高新区、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合作,建设两条柔性制造生产线。面向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需求,研究院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保障生产线数字化、智能化运行。

此外,学院还巩固了数字化智能制造流程的关键阵地,建设了多个单点实训室,建设了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2015年以来,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大数据技术两个专业群入选贵州省高水平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入选省骨干专业群。学院入选国家级基地6个、省级基地13个,其中包括高水平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

五个维度实施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五个维度,积极探索和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锚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深化专业集群建设要素改革。贵州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按照专业→专业群→专业集群三个层次,凝聚技能人才的共同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注重教师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以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载体,聚集贵州省数字化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培养所需关键要素,支持数字化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技能竞赛、技术创新,服务贵州生产制造企业员工培训。 、产品中试及结果转化。

结合实践中心真实生产流程和真实项目,打造生产化、数字化校本教材新形式,不断丰富和优化专业集群教学资源库,深入实施课堂革命。搭建教学质量和管理评估平台,实时跟踪和评估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改革成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通讯员 范泽良 严正辉

胡明启 郑海东

贵州日报天眼报记者 任伟

侯邦虎编辑

周朝义二审

三审李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5 17:27 , Processed in 0.0618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