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6|回复: 0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立德树人,善用红色资源,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771
发表于 2025-1-9 07: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年仲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首站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他寄语广大师生,“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做好大学教师”。 “一定要用好‘思政大课’”、“一定要保护好、用好这个红色资源”。

这是一次聚焦“大”视角的考察,也是湘甲师持久的青春回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

校训“做人民的老师,首先要做人民的学生”,倡导“文明精神,野蛮身体”的教育理念,“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校风。不仅在湖南一师的教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也为教育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榜样。

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德”称为“三不朽”,并视其为价值理想的最高境界。

今天,当我们徜徉在历史与现实的道路上,凝视湖南一师的百年辉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湖南一师践行校训校风、弘扬“三个”理念的鲜明路径。修仙”,以德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

道德:千年学府的前世今生

1920年,中国教育先驱杨昌济留下遗言:“救国必靠毛、蔡”。

这一前瞻性的判断,最终被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所证实。

一所小学校如何影响中国的命运?这蕴含着历史的必然逻辑。 “德”字的根基,在“耀”的土壤中,千百年来,稳步生长。

湘甲师的前身是故城南书院。

公元1161年,南宋理学大师张浚、张实父子在长沙妙峰峰下创建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隔江相望。朱张辉月更是一时的红火。

清末城南书院图片(见《城南书院年谱》卷二)

元明时期,书院几经变迁。 1822年,在妙峰峰下原址重建。孙鼎臣、何绍基、郭嵩焘等著名名人曾来此讲学。湖南院士曾国藩、左宗棠、王开运,民主革命家黄兴、陈天华曾在此学习或学习。

1903年,城南书院更名为湖南省立师范学校,后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几经更名,但唯一不变的就是“第一师范”四个字和教育的本义“立德树人”。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了五年多。杨昌济是老师,教给他两门课程:修身和教育。

杨昌吉曾对校长张干说:“这个孩子绝不是池塘里的鱼,中国的未来完全掌握在这样的年轻人手中!”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读书的教室

“这些年轻人”,即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为代表的“甲师”英雄,也将是未来改写中国历史的“关键力量”。

他们把道德修养作为自我完善的起点,强调人格和知识的综合修养。

于是,就有了青年毛泽东“德为先、智为先、体为先”的全面发展和“不谈钱、不谈家事”的“三不谈”原则。 ,不谈论男女之间的问题”;体现了“湘江三友”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的远大志向和“进步思想、宣传宣传”的理性光芒。



时光飞逝数千年,从湖湘文化高地到湖湘人才高地,从“诚信修身、治国平天下”到“采用最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更是一次不平凡的教育历程。 “道德第一”的理念同样延续。

如今,从《教师职业道德》必修课到思想政治课,从12门校本红色课程到东方红校区“数名人”的“红墙”,学校用丰富的历史甚至一砖一瓦作为教材,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正如毛泽东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杨丹所说,时代不同了,培养有道德的人,用灵魂教育人,培养报国强国的人才一直是学校人才培养永恒的目标。主题。

优点:百年师范,基业长青

“衡山以西,岳麓以东,第一师范大学矗立在中间。人可以铸造,金可以熔,美可以带高风。许多人才都受到了熊峰的称赞。”从古至今,努力学习的学生都会成为英雄。”

湖南第一师范大学的一首英雄校歌鼓舞人心,展现了进步的意识。想要“成为英雄”,就必须做出贡献,达到第二层“不朽”。

从中国教育的角度来看,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开创了湖南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

1914年前后,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教师大量涌入。杨昌济、徐特立、李进喜等名师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前来任教。蔡元培、杜威、罗素等人欣然受聘到湖南讲学。

一面“启蒙民智、崇尚新学”的进步旗帜激励着他们奋勇前行,为国育才,用知识改变积贫积弱的命运,改变“国是强”的社会现状。屈辱,人民苦难,文明尘封”。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校区

优秀人才的涌现源于创始人长远的学术视野。

当时,湖南一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方针和以“知耻”为中心的校训,唤醒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知国耻而后勇,最终创造了史诗般的成就。

从中国革命的角度来看,湘一师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摇篮。

在这里,毛泽东“立足生活和社会实际说话”,与好友肖子升走遍了湖南十多个县市,写下了厚厚的考察笔记;他坚持在风中呐喊、在雨中穿越、在冷水中沐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力”,寻找救国救民之道。

在这里,蔡和森饿着肚子学习,宁愿一两天不吃饭;他与毛泽东、罗学占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了新民学会,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带领更多的“一师”校友和湖南学生青年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参加中共一大的13人中,湖南甲师有3人; 280多名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湘甲师的红色基因。

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中国革命,湖南第一师范大学都无愧于“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在历史长河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师学生肩负着教育救国、教育报国、教育兴国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潜心修法,与我强国”。

正如毕业后立志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的第一师范大学学生李杰所说:“我会牢记嘱托,肩负起年轻人应有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争做新时代‘大人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赛跑中,涌现出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风采。”

力言:持久的精神支柱

春之妙峰,细雨绵绵,万物生长。

微风吹过爬满青藤的红墙,耳边充斥着风雨声和读书声。湖南第一师的淡定与优雅,美如浮玉,千百年不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第一师学生精神上挺立。

如今,走进城南书院校园,“做人民的君子,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和“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校风格外引人注目。 。

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校训



前者是第一师范大学学生毛泽东写的,后者是第一师范大学教师徐特立写的。

毛泽东和徐特立不仅是师生,而且是革命战友。他们的题词概括了第一师的学术教育和人才发展的方向,也与共产党人的一贯作风和立场高度一致。

事实上,一师百年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建立在中国革命和社会进步的鼓点之上的。

其校训“为人民之师,先为人民之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极倡导“知行共进”的哲学理念,大力弘扬“人本认同”的人文精神,引导树立“报国为民”的远大志向。这是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办学理念的高度浓缩。

看看其校风,无论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还是“传道育人”,“学而思虑,知行合一”,“求真务实,只做新事” “做好”,都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与学校精神相一致。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成长是一脉相承的。

一所好学校,必须立不朽之言,启迪智慧,塑造精神。

建校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从一师毕业,或投身中国革命,或投身教育战线。他们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才华,成为三尺讲台上的“大先生”,成为时代洪流中的“实干家”。

近年来,一师已培训农村公费师范生2万余名。他们扎根基层、扎根偏远乡村,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点亮乡村孩子的生活。

同时,学校大力培养在湖南智能制造和实体经济领域耕耘的“大工匠”和企业家,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贡献。

奇峰千年屹立,湘江水长流不息。

山水间,湘甲师青春百年。

在这里,千年文化传承延续,红色基因传承,爱国热情激昂,大学生与大学生共同成长。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在毛泽东纪念馆和第一师范大学参观学习

沉浸式“思政课”每天上演,融入生活,就在你身边。

每年入学第一周,新生都要一起观看《同来的男孩》。

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后的人和事在光影中相遇。

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昂扬、猛烈的爱国自豪感,感染着今天的一师学子,激励他们追随红色脚步,高举信仰火炬,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并用青春的热血书写科教兴国、教育兴国的故事。新时代强国传奇。

世界属于年轻人,世界需要年轻人。

他们怀有家国长存的梦想,对苍生有远大的抱负。

他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正奔向新的未来,继续释放“更大的光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9 04:54 , Processed in 0.0702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