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及作业解析:深入理解政府经济行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515
发表于 2025-1-1 18: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VU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评估书的参考答案。 TVU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评估书的参考答案。政府经济学作业。政府经济学作业1 题目: 题目:什么是政府经济学?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形式: 形式:小组讨论(个人提前准备和集体讨论相结合) 要求: 要求:每位学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起吊钢结构的准备。作业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例子; 2. 个人准备大纲; 3、小组讨论后形成大纲。答:1.什么是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与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政府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对象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三)政府经济形式主要包括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和宏观经济管理。 (4)政府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公共权力。例:构建和谐社会与合理收入分配 2、个人概要: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 合理的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经进入分配不公平的范围。而且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和发展来具体解决。现行基本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

构建全社会分配制度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此,有必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整到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衡量国家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计算的基尼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用于分配不均的居民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百分比。根据各种数据计算,1978年以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16,绝对公平; 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 1995年达到0.39; 1996年为0.42; 1997年为0.43; 1998年为0.46。 1999年至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略有下降,到2004年超过0.4。这表明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的范围。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投资差距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而且差距仍在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城市居民的40%。

这一城乡差距明显高于国际标准。国际上,城乡收入比普遍小于1.5,很少超过2。统计显示,我国最贫困的20%家庭占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裕的20%家庭占全部收入的50.24%。所有收入。可见,随着收入差距拉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很多。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差距非常大。近年来,这种情况加剧,原因如下:一是大部分国有企业刚刚通过深化改革走出困境,效率不高。下岗失业人员仍然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一些行业垄断势力依然存在,部分群众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较弱,对高收入者个人调整税力度不够。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导致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与增加城镇居民住房等补贴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造成劳动力和资本向农村和城市的长期扭曲集中。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经济效率差距较大,必然导致收入的巨大反差。虽然全国GDP年均增长超过7.2%,但也应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增长不平衡。仍有不少企业效率低下,职工收入增速放缓。此外,由于收入差距扩大,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3、小组讨论后形成大纲: 讨论成员:张芳、刘群娣、邹丽芬、姚如龙、黄春燕、席梅、邓锡山、宁嘉伟、彭却非、于岩、梁建梅。社会主义制度下,效率优先吗?对于是否应该首先考虑公平性一直存在争议。公平理念注重社会和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理念则更注重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取。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就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公平。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制定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施机制。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总体分配制度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体现为资本偏好和国有资本对传统及下游产业的介入。这种挤压将在更短的时间内发生。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实际上加剧了结构性失衡。当目光从投资转向消费时,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改善消费水平,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否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形成消费拉动机制?我们将在第 5 章分析中对此进行讨论。基于模型的灵活性,我们在构建区域消费面板模型时引入了衡量政府行为特征的控制变量。事实上,取得了显着的成果。政府支出相对规模,即大政府和小政府模式的差异,以及对政府支出的约束强度,显着影响财政政策对消费的传导和效果。

总体而言,大政府模式下,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更加突出。同时,地方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而非生产性支出的效果则恰恰相反。因此,非生产性支出和转移支付的增加确实能够对消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一切都必须依靠政府支出约束机制的建设和监督机制的完善。实证结果实际上显示了这样的情况。随着省际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边界明确,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公共服务建设。小政府的财政模式看似效率更高,但如果不辅以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预算外资金比重加大,地方政府资金掌控能力的自主权就被削弱了。政府收支制度的扭曲程度进一步加深。财政政策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财政支出的增加实际上会抑制消费的增加。最后,在完成对地方政府支出增长效应的初步测算后,第六章我们还从效率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省级政府的财政调整智慧以及政府支出的相对效率。结合当前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和目标诉求,调整了衡量政府效率时往往注重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产品提供能力差异的研究方向,重构了政府支出投入产出核算体系,结合政府支出效率的衡量,更注重监管目标的实现。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支出效率确实存在较大差异,提升空间很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更多地关注提高效率而不是调整支出规模,是未来财政政策优化的重要方向。同时,对分地区政府效率的调查也显示,我国东中西部政府效率差异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特别是,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存在效率持续恶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政府效率的变化及影响。结论证实了“小政府效率更高”的假设,但有趣的是,在西部地区,较大的政府支出和进一步加强的政府干预似乎对经济增长和政府效率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提高政府效率的路径完全不同。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评估作业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评估作业 3 1. 1. 术语解释 术语解释 1. 转移支出: .转移性支出:指预算资金的单方面自由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单方面、自由的价值转移,不能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的具体经济和社会政策目标。 2.资源税: .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开采应税矿产品、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应税数量征收的税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矿产品、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是资源税的纳税人,必须缴纳资源税。



2. 2. 选择题 单选题 1. 政府经济的基础主要是 (B) A 道德说服 B 社会公权力 C 财产所有权 D 法律制度 2. 供给市场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 市场不完全竞争状态下的供给数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条件是(C ) A. 供货量过高,价格过高 B. 供货量过高,价格过低 C. 供货量过低,价格过高。三、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是(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是(二)A.兼顾公平和效率。 B. 效率优先并兼顾公平 C. 优先考虑公平,兼顾效率 D. 基于公平和效率做出决策 4. 在公共物品的提供过程中会出现(在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中,(A) A. 搭便车问题B. 逆向选择问题 C. 委托代理问题 D. 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5. 以下是解决科斯定理外部性的方法(以下属于科斯定理的外部性的解决方案是( C) A.税收 B. 财政补贴 C. 排污权交易 D. 排污费 6. 正外部效应指(A)) A. 社会纯收入大于个人纯收入,产品产出偏低。 B、社会纯收入小于个人纯收入,产品产出偏高。 C、社会纯收入大于个人纯收入,产品产出偏高。 D.社会净收入小于个人净收入。纯收入、产品产出低 7.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是(C) A. 政府决策 B. 企业生产决策 C. 个人消费决策 D. 劳动决策 8. 相同点政府公用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的相同点是(政府公用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的相同点是(D) A. 都属于转移性支出。 B. 都属于社会消费支出。 1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6 01:02 , Processed in 0.2384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