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1|回复: 0

江西现代诗歌史正式出版,刘晓彬撰写的第一部江西现代诗歌史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8000
发表于 2024-10-4 02: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江西现代诗歌史”

诗人、批评家刘晓宾撰写的文学理论专着《江西现代诗歌史》由江西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江西第一部现代诗歌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本江西现代诗歌史的通俗读物。本书分为《绪论:江西现代诗歌的历史进程》、《五四运动到大革命时期的诗歌第一部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诗歌》第二部分、《江西现代诗歌第三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和“第四部分解放时期”。 《战时诗歌》和《结语:审美倾向是革命性的、艺术性的》六部分运用地域年代分类的文学史研究方法和年代顺序的写作方法,对抗战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回顾。 5月4日运动。建国以来江西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再现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江西诗歌版图的真实历史风貌。

江西现代诗歌史不仅是江西现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江西现代诗歌创作不仅包括新诗、散文诗,还包括歌谣、旧体诗。 《江西现代诗歌史》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历史阶段。对与江西诗歌密切相关的社会状况、文艺思潮、诗歌等进行介绍和评论。现象与诗歌创作。全书将江西现代诗歌史置于江西近代革命史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宏大背景中,梳理分析江西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作者紧紧抓住江西现代诗歌的特点和时代特征,同呼吸、共命运。诗歌史的叙述与革命历史的叙述齐头并进、水乳交融。同时,作者将江西现代诗歌史置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苏区文学运动、抗战文学运动、进步文学艺术运动,并将其置于戏剧、音乐、舞蹈等社会文化运动中。 、新闻出版等文学文化形式进行比较和评论。它是一部江西现代诗歌史,也是一部江西现代文学史、文艺史、文化史、革命史。

《江西现代诗歌史》以重要诗歌事件为线索,以代表性诗人和作品为核心,突出重要诗人,描绘诗人肖像,由点到面全息呈现江西现代诗歌的阶段性、整体性历史以及点和面的组合。风格。作者对一些因各种历史原因而被遮盖或模糊的重要诗歌现象、诗人和作品进行了补充阐述,以体现诗歌史的完整性和综合性。例如,第一部分重点介绍方志敏的革命生涯和诗歌创作,突出方志敏的诗歌在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史和中央苏区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还用较大的篇幅来介绍和分析“漂流诗人”白白。收录了“格律新诗”实验者饶孟侃的诗歌创作,也介绍和分析了李烈军、杨更生等民主进步人士的诗歌创作。第二部分重点评论毛泽东、陈毅在苏区文学运动期间创作的旧体诗歌,指出他们的诗歌“不仅是江西现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回顾了王立熙、曾金科、李伯肇、黄道、彭友仁、帅开甲、杨超、刘伯俭、袁玉冰、顾白等革命人物的诗歌创作。第三部分重点介绍田澜、廖伯谈、叶瑾的散文诗歌创作,并介绍郭沫若、田汉、邹涛芬、聂干奴、柯中平等著名作家、诗人的抗日文学活动。 、张乐平、江西曹举人,以及李一痕、夏正农、孟一凡等江西本土诗人的创作。第四部分重点介绍了张子琪主编的进步文艺刊物《江家文学丛书》,并对宫柳、李庚、张子琪、茅舍等人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分析。还介绍了《正衡大学报》等其他地下刊物,并分析了鲍白痕、文盲彦、彭景峰、苏东平等一大批诗人的诗歌、散文诗歌创作成就。

诗歌创作与诗人传记相结合,是《江西现代诗歌史》的一大特色。本书详细介绍了诗人的生平,以阐明诗人诗歌、艺术和精神世界的起源和背景。本书以诗人命运的坎坷串联起他们不同阶段的诗歌创作,不仅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诗歌作品,而且使叙事极具故事性,引人入胜。这与其他学术论文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作品介绍了“七月派”诗人鲁甸的传奇一生和创作经历,叙述了李庚、李一痕等人的人生故事和命运等等,可读性很强。同时,作品还特别注重揭示诗人诗歌背后的精神境界。例如,作者在评价民国革命英雄李烈军的诗词时说:“读者不仅能从诗句中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还能感受到他的可贵品质。”作品中体现出的爱国、忠诚、正气,以及时刻想着世界和平的高尚情操。”又如民主革命先驱杨更生的“二次革命”的失败。整理诗歌“大多是国家危难时写的”、“长歌堪称诗歌史”,后来在谈及“九十八”事变后的创作历程时,重点揭示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国家和人民。



注重引用诗歌事例,分析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是《江西现代诗歌史》的另一大特色。例如,第一部分仔细阐释了方志敏的革命现实主义代表作散文诗《呐喊》的艺术手法和思想价值,指出这是一首把对黑暗旧社会的控诉和对社会的呼唤结合起来的诗。一个光明的新世界。他的作品;诗歌通过被压迫者的呼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强烈抨击了旧世界的罪恶,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同样在这一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白才长诗《病者之爱》中病人与老人、慈母、真友、美少女的对话,并指出这首长诗与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和自叙述色彩,并深受尼采思想和波德莱尔象征主义艺术的影响,可以说是继郭沫若长诗《凤凰涅槃》发表后的又一优秀长诗,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他对后叙事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部分对叶瑾的散文诗进行分析,指出其作品风格和表现手法有六大特点;分析廖伯潭的散文诗,多通过景物、事件抒发情感,通过意象传达抽象情感,借助意象维系诗意。自然特色,反映现实,揭露黑暗,把忧国忧民的感情融入到工作路线中。书中详细比较了“七月派”诗人田澜与卢典诗歌创作的异同,指出田澜的诗歌充满青春激情,体现主观斗志,“具体与抒情相融合”。 “喻意鲁,充满浓郁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鲁甸的诗更多的是表达痛苦的情感,为奋斗在社会黑暗底层的劳动人民喝彩,体现了强烈的意义。的社会责任。

《江西现代诗歌史》对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陈毅在江西从事革命活动时的诗歌创作进行了丰富的评述。 《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介石之战》、《采桑·重阳节》、《如梦令·元旦》、《减词木兰·广昌路》、《蝶恋花·从亭州至长沙》、《渔家》、《敖·抗第一大“围剿”》、《于嘉敖·抗第二次“围剿”》、《菩萨·大白帝》等影响深远的作品、《清平乐·会场》,并指出这些诗词独特地创造了一种源于旧体又不同于旧体的新体,为现代诗歌的发展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旧是平行的。笔者在分析陈毅的《梅岭三篇》时,从诗人宽广的胸怀、真挚的情感、解放的思想、深邃的意境、高雅的格调等方面揭示,这三首诗不仅思想丰富。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诗人崇高感情的表达,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

再创造并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 《江西现代诗歌史》不仅着眼于江西现代诗歌创作,而且注重江西现代诗歌理论。比如,书中介绍了进步文艺刊物《荆棘文学丛书》发表的苏东平诗论《诗,人民的旗帜》;介绍了陆槐的诗歌理论《论诗歌的大众化》;介绍了曾金科将文言彻底转化为白话创作的工作,以及放弃一些格律要求的“文字解放”理论;介绍了饶孟侃的“格律新诗”理论,并肯定他的《新诗音节》和《再议新诗音节》不仅启发了闻一多在《诗韵》中讨论的新诗创作理论引发了中国新诗在形式上的自觉实践和节奏上的实验,“也带来了对新诗节奏的不断讨论”;还介绍了毛泽东的江西苏区诗歌所实践的不同于旧体以及民歌和白话诗的风格。语言的运用采取了文言与日常语言相结合的方法,“新体诗”理论的内容体现了时代精神。对诗歌理论发展史的描述,​​编织了一部完整的江西现代诗歌《清明上河图》。

《江西现代诗歌史》保持着公正的讨论和辩证的观点。例如,书中在讨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江西现代革命文学奠基人方志敏时,认为方志敏的第一首散文诗,也是江西现代诗歌史上的第一首散文诗,“哭”、“用散文诗的形式唱出了青年知识分子呼唤革命的预兆”;但遗憾的是,方志敏的革命文学创作成就并没有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也没有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这对于方志敏革命文学的深远影响、社会意义和巨大贡献是不公平的。因此,作者说:“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文学史”。 (《导论:江西现代诗歌“历史进程”》)再次,正如书中提到的,曾金科发起的“词解放”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并且未能取得与曾金科发起的“新诗革命”同样的成功。胡适其影响与贡献就贡献而言,他的《解放词》向现代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语言的运用、韵律的选择、意境的营造、这不仅对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他自己的理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后世诗人的创作留下了重要的启示。又如书中评论说,无产阶级诗人为了适应革命的需要,普遍不阐述自己的诗技,甚至采取非常激进和暴力的方式。话语,严重削弱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表达力。



《江西现代诗歌史》注重对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路径的梳理和研究,重点关注诗人创作风格的演变,评述富有真知灼见。例如,书中在介绍王力西这位生命短暂但著作丰硕、被高尔基誉为“东方雪莱”的伟大爱国者、政治活动家、杰出作家时,就会以诗歌的成熟为基础创作以及诗歌题材和风格的变化。他的诗歌创作分为六个阶段,被誉为“旧体新诗兼善的两栖现代诗人”。例如,它把李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创作分为多写生活或民生艰辛、向往生存自由的“青春期”诗歌创作和自觉倾向“大众化”的“青春期”诗歌创作。 ”和“流行”诗歌风格。两个不同的阶段。例如,在分析田澜的诗歌创作时,将其创作路径分为四个时期,并比较了他在四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创作特点。 《江西现代诗歌史》对于江西现代诗歌史的宏观把握也颇有见地。例如,论述了江西现代诗歌史上,革命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创作的主流;江西现代诗歌很好地处理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形成了现代诗与旧体诗多元共存的良好局面。它体现了现代价值取向;在从“诗歌革命”到“革命诗歌”的转变过程中,江西现代诗歌呈现出革命性鲜明、战斗性强、群众性广泛的艺术特征。它对社会审美倾向的引导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艺术性;江西现代诗歌的发展不仅是一种诗歌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也是一种社会诗学现象、社会文学现象等等。这些讨论都是有理有据、切题的。

另外必须提到的是,《江西现代诗歌史》在介绍江西现代诗歌创作时,没有忘记“唱响歌声,问友声”的诗人诗歌群体,更没有忘记出版和出版诗歌作品的重要性。诗歌印制和传播的主要载体、重要机构和方式——报纸、书籍、出版社、报社、书店、墙体、传单、朗诵等。全面展示江西现代诗歌的创作风格和传播风格,体现江西现代诗歌介入生活,在反对黑暗、反压迫、反内战、反帝国主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第三部分介绍的《千方日报》,爱国民主的王藻是当时的社长兼发言人,《正气日报》是罗挺的主编,《青年报》的文学副刊《青年日报》文学副刊是廖伯谈主编。瞿希贤、陈桂生、王志道等主编的《扫荡简报》、《救国报》,张子琪、熊蘅舸等创办的《热源》诗刊周刊,为现代诗歌史记录了一部珍贵的交流之卷。江西学习影像。

《江西现代诗歌史》是一部集广度、高度、深度、新鲜度为一体,充满创新精神的学术专着。作者梳理了大量史料,参考文献多达196处,包括诗集、专着、汇编、古籍、译着、报纸、杂志等170种,不包括建国以来的报纸杂志等六种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本书以详尽的背景资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背景下凸显江西现代诗歌史的独特风格。

(作者单位:浙江教学月刊出版社、浙江外国语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3 22:49 , Processed in 0.0751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