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地榆药材来源与炮制方法详解:从古代到现代的全面解析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9698
发表于 2024-12-26 15: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药用来源】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地榆属地榆的干燥根。 (伯特)于等人。后者称为“面地玉”。春季即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鲜切片,晒干。

【古代加工方法】唐代就有烤(“外台”)法。宋代已有醋炒(“薄记”)、煎(“创心”)等方法。明代又增加了煨(《普济方》)、酒洗(《万事》)、酒炒(《必读》)的方法。清代又增加了炒黑止血(“说月”)和拌酒炒(“封元”)的烹调方法。

【现代加工方法】

1、地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若不切片,洗净,去渣,润湿,切成厚片,干燥。过筛以除去面包屑。

2、地榆烧炭:取烧焦的地榆片,放入炒锅中,用猛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内部焦黄,喷少许水灭火花,即可取出并让它冷却。

【片的特点】地鱼是一种不规则的圆形厚片。表面紫红色或棕褐色,有环状排列的白色小斑点,或间有黄白色条纹。周边深紫红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质量。气微,味微苦。

地榆木炭表面焦黑,内部呈棕色。质地酥脆,味道焦苦。

【质量标准】地榆水分不得超过14.0%,总灰分不得超过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2.0%,稀醇浸物不得低于23.0%,单宁含量不低于8.0%,没食子酸不低于1.0%。地玉炭稀醇提取物不得低于20.0%,单宁不得低于2.0%,没食子酸不得低于0.60%。

【炮制目的】地玉味苦、酸、涩,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疗疮的作用。用于便血、痔疮出血、便血、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等。

地榆原品主要用于凉血解毒。可用于久治出血性痢疾、烧伤、皮肤溃疡、湿疹、痈肿、疮毒等。地榆用炭炒后,有收敛止血之力,可用于便血、痔疮出血。 、崩漏、出血等,可用于各种出血证。

【申请选择】

1. 生用



(1)泻痢、脓血:常与白术、芍药、卷柏等同用。有凉血止痢之功效。用于泻下痢疾、脓血,乃至脱垂,如地舆芍药汤(《保明集》);若与甘草、砂仁同用​​,可治阴血便血、腹痛,如地舆甘草汤(《杂病源于羲珠》)。若与炒黄连、侧柏叶、烤黄柏同用,可治带血腹泻,如鸡肝片,腹痛烦闷,如地郁汤(《总录》);若与黄芩、黄连、栀子同药,治伤寒,热毒未解,后期因热盛腹痛,方便脓血,如地玉散(《生慧方》)。

(2)赤白痢:常与老鼠皮、白术、当归同用。具有凉血解毒的功效。用于赤白痢疾,如地郁散(《生会方》);若与酸石榴皮、当归、大米、高粱同用,可治疗产后痢疾腹痛,如地舆饮子(《生慧方》)。

(3)崩漏出血:常与柏叶、竹根、芦苇同用,有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妇女血崩不止,如地瘀汤(《千金一方》);若与炒当归、龙骨、阿胶珠同用,可用于妊娠伤胎、出血、腹痛,如熟地粉(《生慧方》)。

(4)热毒恶疮:常与金银花、乳香、没药同用。具有解毒、治疗疮毒的功效。可用于小儿面部红肿,以及虫、蛇、狗咬伤。也可单用,如《小儿面疮赤肿痛方》(《宗味》);若与苦参、大黄、黄芩同用,可治痤疮、疮毒,如地郁汤(《千金一方》)。

(5)烧伤:将烧焦粉与香油单独涂抹,有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烧伤时,可减少渗出,止痛,加速愈合(《中药》)。

(6)湿疹、皮肤溃疡:常与熟石膏粉、干明矾配合使用。也可单用煎三桂玉浓缩液,浸纱布外敷(《中药》)。

(7)消化道出血:加地榆50克,黄连10克,加水500毫升,煎100毫升,频服,每次1~2匙,每日2剂,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临床中药》)。

(8)胃、十二指肠溃疡:地榆70克,煎汤200毫升,每次100毫升,每日3次,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效果良好(《中华本草》) )。

(9)便血:常与槐花、熟地、侧柏炭合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湿热熏蒸便血。

2.准备(炒炭)

(1)痔疮出血:常与熟地、黄芩(炒黑)、槐花(炒黑)等同用,有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湿热侵入直肠,血络损伤,痔疮肿痛。用于补血,如凉血地黄汤(《大成》);若与熟地(炒)、槐角(炒黄)、炒荆芥同用,可治痔疮肿痛出血,如槐角地瘀丸(《大成》)。

(2)藏毒出血:常与黄连、炒槐花、阿胶珠同用。具有收敛、止血的功效。用于脏毒引起的出血,久久不愈,如肛门疼痛、痔疮肿痛,如脏连丸。 (《中药制剂手册》)。

(3)崩漏:常与春皮根皮同用,有收敛止血之功效。用于女性崩漏,如春皮饮(《吉林中药》)。



(4)崩漏:用黑梅炭60克,广东三七、侧柏炭各30克,研末饮用,每次10~20克,每0.5~2小时一次,直至出血止住。 ,用于非腹腔出血。月经出血。

(5)烧伤:单独用烧焦的木炭粉,与香油混合制成50%软膏。救治一、二度烧伤55例。采用暴露疗法。伤口每天涂抹数次。通常需要5至7天才能痊愈并减轻疼痛。效果也不错。

【现代研究】地榆含地榆苷I和地榆苷II,其苷元为19-β-羟基熊果酸,糖为α-阿拉伯糖,地榆皂苷A、B、E,-3,7-二鼠李糖苷,槲皮素-3 -半乳糖-7-葡萄糖苷、阿魏酸、没食子酸、鞣花酸和Ri,酸-28-O-β-D-、地榆素、成红细胞素、地榆素H-6、地榆素H-11以及Fe、Zn、Cu、Mn、Cr、Mg、Ca、Ge等微量元素。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地榆原料及地榆炭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地榆中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Ca>Fe>Mg>Zn>Cu>Mn>Cr。地玉碳为:Ca>Mg>Fe>Zn>Mn>Cu>Cr。炒炭后Ca含量大大增加,且Ca离子能促进血液凝固,所以地榆炭有增强止血的作用。据研究报道,生地鱼的单宁含量为6.95%,经炭炒后单宁含量降至1.25%。

相关实验也认为,炭炒降低了伯内特伯恩利的单宁含量,但没食子酸含量明显增加。但也有文献认为,高温煎炸虽然可能导致地榆部分组织碳化,对地榆中的皂苷、单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也可能产生一些新的化合物或某些成分的含量木炭煎炸后可能会增加。 。据悉,地鱼经过炭炒后,致癌成分苯并(α;)芘的含量显着增加。实验表明,低温长时间炒的苯并芘含量比高温短时间炒的要低。即用木炭慢火炒比猛火炒要好。木炭。

药理和药效实验表明,地榆炭和生地榆粉均能缩短小鼠出血时间。木炭产品的泌水时间缩短了45.5%,生产品则缩短了31.9%。通过毛细管法测定,两者均可缩短凝固时间25%。对烧伤、烫伤及伤口愈合有作用。地鱼对实验动物烧伤、烫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它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组织水肿,有收敛作用,并形成保护膜。可预防早期烧伤休克,降低死亡率。地玉对伤寒杆菌、脑膜炎球菌、福氏志贺氏菌、B族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其他功能还包括止吐、抗炎、止泻、抗溃疡、保肝、抗凝血等。肿瘤和免疫增强功能。

不同加工方法的地玉炭成品得率和煎出率比较。地玉炭的制备方法有炒法、沙炒法、烘烤法。控制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以“保存性”为衡量标准。结果表明,煎法的得率和煎出率(干浸膏量)最高,沙煎次之,清煎最低。实验表明,炒炒地玉炭的适宜温度为200℃,炒的时间为8分钟,炒的时间为5分钟。以地榆单宁成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地榆的炮制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切片的厚度、浸泡时间和浸泡水温直接影响其品质。合理的流程是:地榆加4倍量的水,室温浸泡15分钟,捞出润透,切成2-3毫米的片,晒干。通过这种工艺生产的产品单宁含量最高。据报道,测定了不同炭制品中单宁酸和可溶性钙的含量,并考察了不同煎剂对小鼠出血、凝血时间和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榆木炭单宁含量在150℃时最高,随后随温度升高含量降低,但可溶性钙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几种木炭制品可以显着缩短小鼠的出血和凝血时间。凝固的最佳烘烤条件是175℃和220℃。另据报道,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了地榆木炭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地榆木炭的最佳加工条件为250℃炒制7.5分钟。加工后的产品单宁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还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功效实验证明,具有明显的止血、抑菌作用。

【附录】

1、现代烹饪方法有醋炒、酒炒、盐水炒等。

2、摘自文献:“地鱼虽能止血,但若频繁使用,则伤中气。尖端能行血,故必除。若多生用,则显新火之威。” ”。 (《通玄》)“地郁能除下身焦热。” ,治疗尿血和便血。欲止血,取上半部分煎之。尖端可以促进血液流动。 ”(《纲目》)“下尖无活血作用,上则炒之。”(《尊胜》)。

【概述】地鱼的古代加工方法有烤、醋、煎、煮、酿酒、制炭等,其中以煎法历史最悠久。煎炸方法本身的演变是从宋元明时期开始的。从清代和近代的“炸”、“微炸”到“炸黑”。 “炒炭”,都是止血用的。在现代,人们使用生炭和木炭产品。生地玉炭凉血解毒,地玉炭收敛止血。实验表明,地榆炭的止血效果明显高于生地榆炭。地玉炭具有止血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其活性成分是单宁和微量元素钙离子。 ,前者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后者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有关研究认为,三桂烧炭制成后(温度150℃,烘烤温度适宜),单宁成分和钙离子含量初步增加。揭示了地榆炭化后增强止血作用的原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6 07:09 , Processed in 0.0683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