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0

榆林奏响春耕交响曲,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助力产业兴旺、共同富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8009
发表于 2024-10-3 22: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榆林大地上草木发芽,花柳红绿。各地纷纷启动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奏响春耕动人“交响曲”。

广阔的沙地上,推土机、挖掘机快速修复土地,大型耕耘机穿梭其间,铺设滴灌带。不一会儿,数千亩高标准农田已经整修完毕,可以开垦了;层状黄土高原上,挖掘机“开疆扩土”修建雨水收集窖,机器在山沟里轰鸣,忙着筑坝,一条条地膜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神木西沟,大型耕耘机正在铺设滴灌带。记者 颜丹 摄

一年的计划从春天开始。在全省率先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的第二年,榆林市不断向旱田求效益,不断扩大旱作节水农业推广面积。更多乡镇纳入实施范围,更多农民实现高产。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产业繁荣、共同富裕的新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解决问题并开启新游戏

——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二位

人只要勤奋,春天就会早来。近日,米脂县陶镇高红寺沟村农耕专家、党支部书记高伦克早早就忙碌起来。他惦记着谷子养殖基地,与多方协调施肥,组织机械化施肥和深耕,安排专人检查“四化”,整合雨水灌溉设施,修复受损管道,并多次叮嘱施工人员:“这些都是宝藏。他们负责我们每年的收成,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高伦克之所以如此重视节水设施,就是因为遭受了干旱。高红寺沟村河流用地较少,山区较多。之前遭遇严重干旱,收成减少,导致大量山区荒废。 “就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政府带来了节水的好技术和项目!”高伦克兴奋的说道。 2022年,将村内544亩废弃土地纳入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库,由村企共同实施,采用“四合一”雨水补充灌溉技术(沟渠、水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高级地窖)。蓄水、膜下滴灌补充水分),实现了水肥一体化、保湿节水,谷子产量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这个村子远不是唯一一个尝到好处的村子。榆林市旱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7%,是陕西主要旱作区。 2022年,榆林市将在全省率先启动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秉承“用好天水、保墒、足用”的原则,节水改造、补灌扩容和技术推广三大技术路径,推广漫灌向滴灌、喷灌向滴灌、智能化“六大模式”水肥一体化、软件雨窖、“四合一”雨水收集灌溉、旱作一体化技术。建成高效旱作、节水农业48.5万亩,亩均节水30%、化肥20%、劳动力20%。榆阳、神木、靖边、定边、米脂创建省级农业节水行动示范县,建设节水示范区50个。

“吨粮田+高产田”不再是梦想。去年,全市粮食生产获得丰收,总产量252.5万吨,同比增长12.9%,居全省第二位。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强大的项目抓服务

——“一号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郏县方台镇谢家沟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山上建水库,田里铺设管道,农作物滴灌。我们农民正在向干旱说“再见”。

这种生动的语言和欢乐的心情来自于旱作节水工程的实施。今年,该村1001亩山地首次纳入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库。该项目于三月开始,使用挖沟机和叉车挖掘管道并建造高位储水罐。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新的进步。 “一想到4月份就能实现水肥一体化,我就很高兴。”村党支部书记谢万兴不由得高兴起来。他和村民们开始规划未来。 “不缺水,我们打算尝试种植山药,带动村民致富。”

在98%耕地为旱地的郏县,40个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全面启动。该县倒推工期,挂出挂图,明确要求4月25日前完成工程,且不影响农民种植。 “与市里的进度相比,我们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为了加快项目早竣工、早投产,县政府及时下达了财务承诺书,帮助完成财务预审、招投标、项目一路绿灯。”郏县农业综合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永刚说。

春与日赛,夏与时赛。一年中不宜推迟农时。发展高效旱地节水农业,榆林快行动起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一号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印发了《榆林市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五年行动计划》,设立专项资金,将旱作农业转变为节水农业。对市政府重点工作进行季度总结。坚持市、县、乡四级联动,建立市级旱作节水农业专班、技术指导组和市级专家库。由农业、水利等领域31名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严格把控项目建设全过程。各县市坚持“四水四定”原则,超前谋划、赶超,强化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建设一区、带动一区、辐射一区。

2023年,榆林市计划累计投资5.19亿元,实施高效旱作和节水农业面积60.36万亩,比去年增长20%,实施项目547个,分布覆盖130个乡镇、460个行政村,呈现出投入力度更大、项目多、覆盖范围大、受益群体更广的鲜明特点,正在向建设国家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城市迈进。



挖潜提质增效

——美丽的农田走进画里

目前,在靖边县海泽滩镇柳树湾村,田间地头传来拖拉机、推土机的轰鸣声,种植户正陆续进行土地平整和耕作准备。今年,该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取得了“大突破”,对零散耕地进行统一规划、平整,从根本上解决了耕地不平、排水不畅、条带杂乱等问题。同时实施高效旱作节水技术,改漫灌、喷灌为滴灌,追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预计亩产可提高100公斤以上,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旱可浇,涝可排。”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文凯坦言。

隐藏在地下的食物,隐藏在技术中的食物。榆林实施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加快补齐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强配套田间排灌工程,提高耕地质量逐步建成所有永久性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13.65万亩。

千百年来,榆林人民致力于改造贫瘠低产的土地,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漫步榆林市榆河农场,3500亩高标准农田,国际领先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尽显“高端”。 “3500亩土地的灌溉可以在48小时内完成,而不是以前的3-5天。”场主任陈飞得意的说道。滴管将水和肥料精确地输入到每株马铃薯的根部,传统的灌溉“灌溉方式”变成了“浇灌作物”,水肥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2022年,农场马铃薯亩产5吨左右,农业总产值达到3150万元。旱作节水系统不仅节省了各种成本、增加了产量,也吸引了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 “每年7月土豆花期,农场就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年吸引3万名游客。”陈飞高兴地表示,“农业+旅游”打造了农场品牌,拉动了当地消费经济。

创建“美丽农田”是榆林市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的创新之举。榆林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和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土地肥力提高、旱作节水、林网建设、绿化覆盖、田园美化、农业兴农“六大行动”与旅游融合,强力打造“三季花开、四季绿色、农旅结合、生态友好的美丽农田”。

“花儿盛开时,榆林将建成26万亩美丽农田,让农业成为创造美丽的产业,让乡村成为美丽家园,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徐军说。

记者 韦丽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3 22:56 , Processed in 0.0827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