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闲窗录梦:北京居民穆齐贤笔下的传统新年与地方习俗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8006
发表于 2024-10-2 21: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的新年正值一年四季轮回的交汇点。它通常被称为新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宾风·七月》云:“九月霜压,十月洗田,酒宴时说杀羊,加入朝廷,我们称他为酒,我们将永远活着。”这里描述的是远古时代。岁末年初的风俗场景。长期以来,元旦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习俗,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庆祝方式,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以辞旧迎新为核心的传统节日。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在新年的基本框架下,制定了符合当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节日习俗。而生活在这个地方的每个人总是在遵循当地节日习俗的前提下过着自己的新年生活。

北京人穆启贤和他的日记《自由的窗里记录梦想》

本文的主人公穆七贤只是清代中后期北京的一位普通居民。他之所以成为本文的主角,源于他个人生前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名叫《闲窗记梦》。手稿现藏于日本大阪大学附属图书馆(原大阪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箕面分馆。目前有五卷,基本用满文写成。部分人名、地名、店名及个别词条均以中文记载【本文中有关穆七贤的资料来自清代《松云(穆七贤)记》,赵令之、关康译,“先创吕蒙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仙窗记梦》署名宋云。据译者考证,宋允就是穆七贤。祖籍山东蓬莱,字玉帆,号友联。出生于嘉庆六年(1801年)腊月初八。他的去世年份不详。穆启贤是满洲旗香兰旗人,受内务部任命。道光二年(1822年),敦亲王冕恺与睿亲王冕信分府时,分入敦亲王府。道光三年入翰德花园档,七年读书,八年留宿翰德花园,九年再次入宫,后因健康不佳不再前往。为了生计,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历代帝王庙里开设了学校。道光十五年,贬为八品银匠首领。十八年六月,穆齐贤被敦亲王囚禁于宫中。他的妻子到大检察院报案,后被法令释放。同年秋,他举起为人民服务的大旗,入籍顺天府,成为一名以讲课为生的专职教师。

穆启贤“尽其闲工夫,研习经典,尽心清朝”,所以满文、汉文兼修。扎克丹将《聊斋志异》翻译成满文后,请教了穆齐贤,特地撰写了《于凡短传》,以表彰穆齐贤的贡献:“所以我们互相憎恨,相知相晚,然后他们就互相断绝关系,然后我们把它编译出来,公开给大家。这都是于凡倾尽全力去打磨、打磨的。吾着小传,置诸书之上,以不忘志,明其实。同事们的心愿。”(《闲窗鲁蒙翻译》《译者序》)

穆家早年本来应该是一个小康之家,但穆启贤的“父亲十三岁就抛弃了他,十四岁的哥哥见他背叛,就当了房子卖了。” ”从此,家里陷入贫困,靠着寡居的母亲、姐姐和两个侄子靠着。 ,生活困难,常拿典当、贷款。他为《闲窗录梦》作序:“人生艰难痛苦,日日为衣食忙碌。百年富贵转瞬即逝,辉煌如枕熟熟”。黄米饭。”这些情绪绝对不是为了写新诗来表达悲伤。这不是抱怨,而是经历过生活磨难后的真实声音。

《仙窗记梦》共五卷。第一卷记录道光八年元旦至七月二十九日的事件。第二卷记录道光九年元旦至6月30日的事件。第三卷记的是道光九年七年的事迹。正月初一至除夕,第四卷为道光十年元旦至5月30日,第五卷为道光十五年元旦至6月27日。这些日记是作者日常行踪和事件的流水账。它们涵盖的主题广泛,内容丰富。 “它们对于了解清代中后期北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注)。

2、备年货、写春联、辞旧岁:除夕前的主要活动

清朝时期的北京,过年是一段时间。 “一到腊月,新年就开始了。”印章在腊月十九至二十二之间,由钦天监吉利选择而定。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从此,学生放假,剧院关门,人们进入忙碌的新年。过程。此后,直到次年正月重新开印,生活才恢复正常。开封是在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三天内进行,也是由钦天监选定的。清朝北京的过年从封印到开封,历时一个月,如果从腊月初一算起,大约持续五十天。北京年节以除夕夜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告别旧岁、告别忙碌的一年,第二阶段是迎接新年、接受祝福。慕七贤也跟着这个节奏。

各类时令商品纷纷上市,率先吹响新年的号角。潘容弼《帝都成功记》记载:“腊月初一,街前卖粥、卖水果的人,成了集市。还有人卖核桃、柿子、枣子、板栗。” ,还有干荸荠,肩上担着,储存着,喊着卖的还有肥雉、关东鱼、野猫、野鸭、腌肉、铁麻雀、水果盖、大佛。花、千斗光、楼子庄元宝。”之后还有腊八节、灶节、除夕。等待重要节点的到来,市场上的物品正在不断翻新:

清代年货市场场景

初十有卖卫生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金币、金别针、烧马纸、玻璃镜子、窗洞等。请把百分百的奉献给十八佛和天地。钱庄银行账户,兑换年夜金银、小梅花、海棠元宝。



20号卖糖瓜、糖糕、糯米竹糕、关东糖。干草炒豆子是二十三号送钱入炉的工具。还有卖窑器的,用铜银换取京城的瓷碗、香炉、烛台,给小孩子省钱用的葫芦,用灶台做饭的锅瓦。

二十五天后,将芝麻草、松柏枝、白术长时间熬煮。

整个腊月,北京市民在市场上忙碌着,购买食品、饰品、祭品、礼物、玩具、衣服,为来年做各种准备。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穆七贤也积极购买年货。以道光九年为例,腊月二十日,他花了1200文买了一顶毡帽,又花了1600文买了一双棉鞋。腊月二十九日,他又从“振昌”买了六斤油、三十六斤面条,又从“永盛”买了一袋干果等物品。

慕七贤家里的年货,除了自购之外,很多都是朋友送的。比如,腊月十八,家住羊肉胡同的安儿先生送来了一只去皮的羊;腊月二十三,朋友花年送来三斤白带鱼;第二十八天,八叔给了我一百块冻豆腐。并从“宋毛”送来了香烟十支、烟叶一斤、槟榔一百颗、面条十斤、鹿腿一条。除夕之夜,他的东邻顺天府所教的景胜武送他一块四字匾额,上面有他亲笔写的“小有客风”四字。而他的学生此时也来感谢王老师,并给他们寄去了学费。

当然,穆七贤也会给亲朋好友送年货。例如,腊月二十日,他买了一盏羊角灯送给朋友的儿子。 29日,他给舒先生寄来了一条鹿腿、一条羊腿、两条白带鱼、一盒冻豆腐。他还给妹妹送了十斤面条、半斤香烟、五十颗槟榔。

但对于穆七贤来说,除夕前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围绕着春联。清朝时期的北京,春联是过年的必备品。富察敦冲的《燕京年记》记载:“祭灶后,渐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

春联多写在纸上或帛上,文字工整、简洁、精美。由于它们贴在门上代表面子,所以它们往往是由专门的人写的。这就产生了专门的业务。会写书法的穷书生、老师,常常把写好的春联摆卖;或根据买家的要求,准备红纸,当场写对联。北京竹枝有诗云:“腊月,师写春报,贴于池前,须知借纸写空字,只是为了润色字迹。” ”。它描述了本节中的常见事件。穆七贤的春联肯定写得好,请他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自道光九年腊月十四起,写春联就成了他的主要工作。腊月二十日,他利用学校假期在学校写春联。第二天(大年封日),他在“尊古堂”药铺前“摆摊写对联卖”,一直写到除夕早上才关门。摊位。据他自己统计,春联一共卖出了10720枚钱币。 “加上本金和其他零碎,还有六千七百二十枚钱币的盈余。”

写春联不仅给穆启贤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成为他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方式。比如送他年货的“松毛号”,安儿家送他蜕皮羊的春联,都是穆七贤写的。他还应好友阿飞轩的要求,为他写了春联,回家接春联时,阿飞轩送了他两盆水仙花。除夕之夜,穆七贤还给养父送了一些春联。摆摊预定春联期间,不少朋友来到摊位帮忙聊天。

除夕是旧一年的最后一天,有各种习俗。据《燕京纪事》记载,这一天人们要“敬亲拜师,告别过年,回浴,祭祖拜神,拿起炉灶,贴春联,挂钱”。门神上,屏风对面,插着肥麻稻草,置将军炭,年终拜黄钱,金银锭。来拜年的亲戚和晚辈留下喝酒告别的宫廷制作的荷包,里面装满了金银饰品等。 ”那穆七贤并没有践行上述所有习俗,但他贴春联,晚上去东院洗澡剃头,还去养父家告别过年。后来,朋友和邻居都来送行。

清代理发摊

三拜年休闲: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九

拜年是新年最重要的仪式。 “泱泱大国有礼乐,万国与元和”。按官方规定,宫廷自汉代起就举行元代盛会,清代亦如此。元朝会议在太和殿举行。皇帝在中和绍乐声中登基。已经入座的文武百官纷纷跪下。鸿胪寺的官员们宣读了新年祝福,然后奏起了《丹笔大乐》。文武百官皆三跪九拜。仪式结束后,群臣陆续散去。有一首竹诗描写朝会后的情景:“朝会过后,香篮和队伍都被驱走了,高门从众人身边经过。窄巷子里车流如水,车水马龙。”瀛州风如珠。”但。穆七贤没有机会参加朝会,他就遵循民间习俗。

“京城初一以后,从朝廷到城里百姓,过几天的马路,叫拜年。”明代陆荣《书院杂记》中的这段记载,可以用来形容清代的北京,而慕七贤就是其中一位来往拜年的人。穆七贤拜年一般都是从正月初一早上吃饺子开始,基本到初十结束。道光十五年正月初十,他总结了当年拜年的总体情况:“今年拜年的,一共到了六十四家,我没有来东城找谁吧。”不过,拜年也会持续到后来,比如道光八年正月十八日,他到大有庄八叔家拜年,但他明确表示:这是“悼念他的晚年”。



正月初一至初三,是慕七贤拜年的高峰期。例如,道光八年,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分别向四十户、十户、六户拜年; ,分别向二十四、十八、六家人拜年;道光十年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分别迎二十二、十三、十家人。道光十五年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分别有三户、二十一户、十七户、四户人家登门拜年。每份都占当年拜年总数的60%以上。

穆启贤拜年的对象主要包括宗亲、姻亲、朋友、邻居、同事,以及他平时交往的宿舍楼、当铺等商铺。邻居们因为关系亲近,往往会提前拜年。比如,道光八年,穆齐贤第一个去拜年的就是同院的崔五爷一家。在此之前,崔无夜父子已经先来参拜了。由于种种原因,慕七贤的社交网络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也体现在拜年礼仪上。例如,道光十五年正月十八日,他在总结别人来他家拜年的情况时,特别提到:“今年拜年的有:李三爷、横松桥、存珠、傅二爷、土猫斋、光“连庄、‘封常浩’。”在穆启贤的心目中,这些人的来来去去,反映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的变化。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总的来说,新年的问候给穆启贤带来了更多的兴奋和温暖。

除了拜年之外,穆七贤过年后生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休闲娱乐,主要体现在外出吃饭、看戏听书、逛庙会、看书等多个方面。灯笼。

来自清朝的新年祝福

《闲窗录梦》记载的历史时期,北京的商业娱乐业已经十分发达,宾馆、饭店、茶馆、戏院鳞次栉比。这为穆七贤的休闲娱乐奠定了基础。他经常独自一人或与朋友在一起。出去喝喝茶、看戏剧、听书。以道光十五年为例。正月初四,他回访阜成门外二里沟朝阳庵旁的向先生家,“顺便在野茶馆里喝茶”。正月初十,我回国拜年,“驻足地安门外‘乐春坊’,听郭冬儿讲故事”。十一日,“到府城花园听青城剧团唱戏”。 12日,“我和薇薇儿去府城花园听青城剧团唱戏。” 13日,我和朋友一起坐公交车出了朝阳门,“去‘锦源阁’吃饭,我们去‘芳草园’听青城剧团的演出。”晚上,我们进城,在四牌楼下的兴盛轩吃了晚饭。 14日,他两次到“会仙阁”听白云亭说书,并到泾河楼喝酒。 15日,我到“源汇轩”听任光顺讲授《通天河》。十六日,与微儿到“日升轩”喝茶,又与瞿四弟到清远府喝酒。点灯的时候,我就去西院喝茶,与朋友聊天。 18日,我们去“海峰轩”喝茶。从初十到十八的短短九天时间里,他听书听戏七次,到餐馆喝酒吃饭四次,到茶馆喝茶三次。出现的频率之高,连今天的人都感到惊讶。

除了听书、看戏、下馆子,穆七贤过年的休闲娱乐活动还有逛庙会。自元代以来,北京庙会多次举办,明清时期尤为兴盛。清代元旦庙会有大中寺,又名觉圣寺,“从大年初一开始,开寺十日,十日之内,游人云集”。数字和女士们先生们如云”;有一座白云寺,“从大年初一开始,寺庙已经开放十九天了,游人如织,车马驰骋,尤其是正月十九,格外热闹。”农历新年。”有曹老公的说法,“从大年初一开始,寺庙已经开放半个月了,游客很多”。又场店,“正月初一起,上市半个月”;西寺还有护国寺,正月初七、初八开放。东寺隆福寺,初九、初十开园;等等。这些庙会活动丰富,各具特色。它们为北京市民提供了精彩的娱乐场所,也是穆启贤的休闲空间。以道光八年为例。正月初二,游览曹公庙;初七,他和两个朋友一起参观了觉圣寺。初九,他与家人再次来到曹公庙。又如道光十年。正月初六,他“到琉璃厂、厂甸等地游玩”。初八,他和朋友们一起去了觉圣寺。初九,他趁着拜年的机会,又去了觉圣寺。初十到曹公馆逛庙会,“买了沙镫二根,金鱼十条”。 17日,我带着妈妈、侄子、邻居们去白云寺参观。一天后,我和朋友们一起参观了白云庙会。穆七贤逛庙会大多是专心致志的,但有时也会和拜年结合起来。比如,道光十五日初三,他外出拜年时,“驻足重元寺参观”。从《闲窗录梦》的记载来看,穆七贤在庙会上买的东西并不多,但他频繁去庙会似乎表明,流浪已经构成了他满足的生活。

在北京,元宵节可以算是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其最高潮。它以休闲娱乐为主,习俗丰富,有燃灯、猜灯谜、放烟花、吃元宵等。元宵灯最早兴盛于隋代,在北京开始出现。在金中都。有记载“正月初一,元宵放灯……城中男女戴上装饰观看,十八日止”。清朝时期,北京城内放灯的时间一般为正月十三至十七。最受欢迎的地方是东四牌坊和地安门。此外,工部、兵部、东安门、西四牌坊、正阳门外大街等处也张灯结彩,装饰得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灯会时常有猜灯谜活动。清代赵君烈在《盐城灯市竹枝词》中说:“灯谜比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不惜宝酒。多少人才争彩,夸张”长短和走在巷子里。”体现了猜灯谜的盛况。烟花也是北京元宵节的重头戏。清代谢文桥清宫旧藏有一盏吊灯,上面画着一个抱着鱼的男孩。 《都门年语》云:“鞭炮声彻夜,烟花之源出自圣地经。半夜火把银花喧闹,六街歌声,风乐盛盛。” ”

清代人们春节踏青的场景

元宵节在北京尤其热闹。这种繁荣来自官方的支持和人民的积极参与。穆七贤显然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看烟花。他几乎每天都全身心投入其中。比如,道光十年正月十二,我买了价值200元的元宵;十三日,我提着灯笼,和朋友们出去“走走”;十五日,到“尊古殿”前的“灯虎儿”玩灯谜,得了很多钱。奖品包括一支胡笔、一束香和一包西瓜子。 16日点灯后,我们去宣武门大街看花灯;等等。其他年份也类似。

总体来说,虽然穆齐贤家境贫困,经常需要借钱度日,但这似乎并没有特别影响他过年期间的休闲娱乐。或许,在北京生活久了,他已经养成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许,正是在将一生奉献给休闲娱乐的过程中,他才能暂时忘却日常生活的烦恼。

节日是时间的停留,是人生的辉煌篇章。我国历史上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节日文献。这些文献或集中于纪事、时令著作中,或散见于史书、政书、方志、笔记、散文、诗词、歌曲、碑刻中。它们来自不同的来源和流派,为我们提供了历史上节日文化的信息。很多信息。但总体来说,这些文献多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节日习俗的记录和文字,很少立体地反映人们的节日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之窗记录梦想》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让我们看到生活在特定时空的个体如何在节日习俗的框架内形成自己丰富多彩、有趣的节日生活。 。穆启贤是清代中后期学者。他的社会地位、职业身份、家庭情况、个人爱好,使他的节日生活既体现了世俗风情,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鲜明的个性,无疑增加了理解节日文化的维度,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节日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感知历史的生动性和立体性。

——本文发表于《文史知识》2022年第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3 22:52 , Processed in 0.06828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