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0

年报季高潮:持牌消金机构业绩分化,长银消费金融增速最快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702
发表于 2024-12-5 11: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热闹的年报季已经进入了高潮。

截至4月25日,24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有12家已公布业绩。整体来看,有喜有悲,市场分化明显。

业绩下降

从上图不难看出,大部分机构的利润都实现了正增长。但总体增速放缓。

相比之下,小马跑得快,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例如,长银消费金融2019年营收同比增长565%,净利润增长1809%,增速最快。

中原消费金融营收12.2亿元,同比增长134%。累计发放贷款541.75亿元,贷款余额140.08亿元。

有人高兴,有人忧虑。

同为北方阵营“三剑客”之一的晋商消费金融的成绩单要差很多。

宇信科技财报显示,金商消费金融2019年营收为3.72亿元,较2018年的3.38亿元增长约10.06%,但净利润仅为5221.95万元,同比下降36.3% 。

这一结果显然对行业造成了阻碍,并与自身此前的业绩出现了赤字。

2018年净利润突破8000万元。 2018年前三季度,晋商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05亿元,这意味着晋商消费金融在2018年第四季度出现了亏损。

2019年,颓势仍未扭转。晋商消费金融上半年净利润3268.9万元,同比下降50.07%。

截至2019年12月31日,金商消费金融资产65.17亿元,较2018年下降0.85%,负债总额58.36亿元,较2018年减少约1.08亿元。在其年报中报告总资产增长下降。而且整体资产规模也是最低的。

更尴尬的是,宇信科技持有的另一家公司湖北消费金融表现亮眼。

营业收入13.79亿元,同比增长67.96%,净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7.5%。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湖北消费金融资产总额88.61亿元,较2018年增长23.07%。

也就是说,总资产仅为山西商消费金融两倍的湖北消费金融,净利润却是山西商消费金融的两倍多,营收几乎是山西商消费金融的四倍。

没有对比就没有坏处。在增加和减少之间,强度和价值立即显现。

不过,受伤人数却更多。

比如苏宁消费金融,背后就有大佬苏宁支持。

苏宁易购2019年年报显示,旗下子公司苏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19年营收4.396亿元,同比下降40.71%,净利润1010万元,同比同比下降超过77%。

坠落的状态堪称大地震。

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苏宁消费金融在12家消费金融机构中降幅最大。营收方面,紧随其后的是中银消费金融,营收43.15亿元,同比下降14.71%。从净利润来看,紧随其后的是上述山商消费金融,两者都是12家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

事实上,苏宁消费金融已连续两年净利润严重下滑。

2016年至2018年,苏宁消费金融营收分别为1.06亿元、3.97亿元、7.42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1.89亿元、2.17亿元、4500万元。

苏宁消费金融2017年成功扭亏后,2018年净利润下滑70%以上,2019年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

此外,其在2019年上半年和2018年上半年均出现亏损,前者净亏损1.966亿元,较2018年同期亏损2890万元增长580.28%。

从资产规模和负债来看,财报显示,2016年至2019年,苏宁消费金融总资产分别为16.74亿元、57.84亿元、63.89亿元、38.5亿元。

负债总额分别为13.25亿元、52.18亿元、57.78亿元、32.29亿元,对应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9.16%、90.22%、90.44%、83%。

可以看出,2016年至2018年,苏宁消费金融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同期资产负债也呈现上升趋势。 2019年,总资产和资产负债率双双下降。

对于业绩下滑,苏宁消费金融回应荣鼎财经称,是宏观形势变化、行业整体不良略有上升所致。近两年,受内外宏观经济整体放缓、金融监管力度加大、互联网金融盘整、公共债务风险蔓延等影响,各类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从2018年的1.79%上升至2019年的2.32%。农村商业银行2019年平均不良率高达3.90%。各大银行信用卡业务不良率也呈现一定上升趋势。在这种环境下,消费金融公司很难独自生存。行业整体资产质量下降,对公司整体利润造成一定影响。

客观地说,这个答复说明了一些行业共性。受监管趋严、行业洗牌加速等因素影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已基本告别近两年的野蛮增长阶段,整体业绩增速回归平稳。

但如果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那就有些牵强了。

不可否认,相关环境下,招商联、马妈、中国邮政等龙头机构业绩保持稳定,增速明显。

对于那些留下来的人来说,还有更重要的内在因素吗?

专家表示,洗牌也是检验企业价值真实品质的试金石。在大地震下,自身缺乏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就会暴露出来。长期来看,随着获客成本和资金成本持续上升,持牌金融机构净利润增长空间或将进一步收窄。

总之,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会更加突出,这一点从上述公司的业绩分化也可以看出。

行政调整的背后

显然,巨大的地震和变化之下,对晋商消费金融和苏宁消费金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管理层的压力不言而喻。

企查查显示,晋商消费金融共有五家股东,分别是:晋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启飞翔易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天津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华宇商业发展有限公司。山西美特好超市连锁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40%、25%、20%、8%、7%。

2019年5月7日,金商消费金融工商注册信息中,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由王培明变更为李文利。

当时尚未获得山西银保监会批准。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表示,在监管部门批准之前改变资质是违法的。在批准之前,担任董事长也是违法的。

很快,2019年6月,李文利的任职资格被银保监会驳回;理由是,李文利不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底,另一位高级人士董事姜伟宇也因不具备担任拟任职位所需的相关知识而被取消资格。

2019年10月,山西银保监局核准赵继全担任晋商消费金融董事、董事长任职资格。 11月,陈进一董事任职资格获得批准。

此外,360金融法定代表人、董事刘伟也于2019年5月上旬退出晋商管理层。

再看苏宁消费金融,2019年也有两名高管的任命发生变化。

据银保监会官网显示,2019年7月,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核准了总经理刘峰、董事米罗的任职资格。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从各银保监局披露的情况来看,2019年以来,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高管出现变动。 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有22家发生变更。高管调整似乎已成为“常态”。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佳宁认为,消费金融高管变动可能与股东背景有一定关系,包括新股东加入、老股东股权被稀释或退出、新股东普遍介绍自己的股权等。拥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业务资源和执行团队。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律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认为,股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金融公司高管的变动。 “消费金融公司的股东大多实力比较雄厚,股东的存在和博弈会对管理层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聚焦苏宁消费金融,高管变动前两个月,苏宁消费金融拟通过类似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红塔银行作为新股东。云南银保监局批准云南红塔银行投资苏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持股2.4亿股,持股比例15%。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云南红塔银行此次股权投资可能会获得相应股份,部分股东甚至可能会退出,比如持股15%的南京银行。当时,苏宁消费金融回应称,“一切以监管公告为准”。

如今,11个月过去了,其股权结构并未发生变化。一位接近苏宁消费金融的人士曾向研究室透露,红塔银行的入股仍在推进过程中。

公开资料显示,苏宁消费金融是国内首家以互联网零售企业为主发起人的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产品主要有苏宁易购Any Pay、苏宁消费金融App、全网通Any Pay等渠道。

企查查显示,苏宁云商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9%,为第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为先声瑞康江苏药业有限公司,持股16%。另外三个股东分别是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国巴黎银行个人金融集团、江苏洋河酒业有限公司。

萨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世强认为,业绩压力还与股东背景有关。具体而言,市场上的消费金融公司资源各异,导致业务开展难度不同。有些消费金融公司几乎没有股东支持,也没有流量支持,相当于白手起家,所以生意很难做。其他消费金融公司则有较大的股东支持,如招联消费金融,不仅得到招行的资金支持,还通过招行APP获得大量贷款客户,业务增长迅速。两者相比,这导致业绩不佳的消费金融公司股东不满,高管压力更大。

也就是说,晋商和苏宁消费金融已经或即将发生的上述调整和变化,可能会给他们的业务运营和战略制定带来深刻的变化。其背后或许反映出扭转困境、消除业绩“焦虑”的紧迫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9 02:28 , Processed in 0.0570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