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牵起乡愁到异乡,收藏乡愁唤起久违记忆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7625
发表于 2024-10-1 22: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把思乡之情带到异国他乡

文/江志宏

这些年来,我一直漂泊在外,为了改变和不变的命运,奔赴浪尖,奔波于东南沿海各地,度过了一个离家的春节。我差点忘记了我的家乡——郭河镇红庙村。

一首由家乡作词家梁和平先生作词、著名歌手刘和刚演唱的歌曲——《收藏乡愁》勾起了我久违的记忆。

“很多很多年,我很少梦见你了。现在想想,我对你的记忆已经淡了。你是我的村庄,你不应该被我疏远,因为不变的口音是我的行李。” ”。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一个寒冷的月夜。我不小心点开了百度上的一个视频。一瞬间,阳光帅气的刘和刚站在CCTV3的舞台上泪流满面。当我唱起这首歌时,忧郁的旋律和荡气回肠的深情如云雾般飘进我的耳中。极其震撼,在我柔软的心里激起了莫名的温暖和感动。

我决定回红庙村看看。

红庙村位于排湖之滨的穆斯林聚居区。印象中,这里有古老的清真寺,有历史悠久的穆斯林小学,有著名的红寺酥饼,还有被赋予“天然水果”美誉的红寺萝卜。

嘎!急促的刹车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车窗外,初冬温暖的阳光照在小黄狗的身上。小狗跑了过来,绕着车头不停地叫。坐在老槐树下抽烟的几个老人不约而同地活动着身体,伸长了脖子,眼巴巴地看着:谁回来了?

这是我第一次开车回村子,所以当我下车时,这些老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惊讶。按辈分来说,我应该称呼他们为叔叔、阿姨,或者比叔叔、阿姨高一辈的人——爷爷、奶奶等。

我热情地向他们打招呼,并给了他们一个傻乎乎的微笑。其中一个老者一眼就认出了我,满脸欣喜:“她是魏婆婆家的大孙女吗?”虚弱老人苍凉的口音是那么的熟悉,却又那么的陌生。我赶紧回答:是啊是啊。

不远处,几个孩子一脸好奇又害羞,傻傻地看着我。孩子们互相不认识,所以在他们眼里,我大概就是个陌生人。我对他们微笑,孩子们迈着试探性的步伐,踮起脚尖向我走来。我不认识这些孩子,更不用说他们的名字了。他们年轻的面孔报以微笑。那样的笑容,充满了生涩和胆怯。

很快姨妈就知道我回村了,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向我走来。她已经七十多岁了,脸蛋有些浮肿,头发里闪着银丝,眼角还有鱼尾纹。她颤抖着抓住我的手:“红吗?我老了,眼睛昏花了,你还记得回来看我这个老太婆!”她的手皮肤皱巴巴的,青筋突出,就像枯枝一样。

我搀扶着表弟的姨妈到了她家。我表弟的家是一栋新旧两层的小楼。由于儿孙们都出去工作了,家里缺乏整理,显得杂乱不堪。小楼的后门敞开着,正对着奶奶的黑瓦房。

我眼睛一亮,快步朝小屋走去。多么熟悉的门啊!一对生锈的铜环忠实地守护着门的两侧,但中间却不见了奶奶嫁妆的铜锁。

我看不到奶奶开门,看不到奶奶慈祥的笑容,听不到奶奶亲切的呼唤。

我轻轻推开紧闭的门,一股霉味扑鼻而来。年久失修,屋顶瓦片处处是破洞。阳光肆无忌惮地照射进来,光束形成各种悲伤的图案。从墙上可以看出,雨水也拜访过老屋,沟壑看起来像是抗议又是隐忍。墙脚处,一片片泥土剥落,蜘蛛网清晰可见,几只老鼠在洞里钻进洞出,还有一些小虫子在墙里爬进爬出。

“很多很多年,沧桑让你变老了,一看你就让我痛苦地向你道歉。你是我的家乡,应该被我珍惜……”《收乡愁》的旋律瞬间让我感动。触动着我脆弱敏感的神经,我的愧疚和悲伤让我泪流满面。我的心情也染上了老房子的颜色。

曾几何时,这个院子、这个房子,为爷爷奶奶承载了许多艰辛,也在艰辛中演绎了许多温暖。

老房子近五十年来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还记得老房子以前的样子:砖木结构,外墙青砖,抹白灰;内墙由土坯制成,并涂有白灰。内外融为一体,坚实厚重,冬暖夏凉。屋顶是用重梁搭建的,两根梁都是用厚厚的榆木做成的。顶上铺着青瓦,如鱼鳞般,层层叠叠,层层叠叠。屋顶屋脊上雕有飞禽走兽,栩栩如生。随着时间的流逝,绿色的瓷砖变成了黑色的瓷砖。

小时候,当我放学回家时,我可以看到那座老房子矗立在村子西边两英里的山坡上。蓝天白云下,诗情画意,静谧悠闲。

在这座老房子里,爷爷、奶奶继承了祖辈的优良手艺,创造出了独特而闻名的红苗酥饼。爷爷天生驼背,但他自信、开朗、坚强、善良。残废的身体释放出无尽的能量。爷爷奶奶做红苗酥的画面非常漂亮:爷爷把煮好的面条、精糖、芝麻、桂花等原料放在案板上,和面粉,拌入香油和适量干净的温水煮。水,然后与少许精糖混合。以煮熟的面条为中心,巧妙地捏成小铜钱形状,上面撒上芝麻,底部涂上香油,放入烤箱烘烤。当一盘盘酥饼出炉时,心灵手巧的奶奶拿出一叠方形白纸,将酥饼整齐地码放成十叠。用手滚动、折叠、粘贴,一管脆饼就制成了。

前来免费品尝的顾客拿起一块脆饼,咬了一小口。酥脆可口,甜而不腻。糕点剥落了一点,糖心依稀可见。远村、邻居的老百姓纷纷前来抢购,几乎突破了门槛。

我的祖父母继承了传统商人的朴素和勤劳。他们辛辛苦苦养育我的父母,同时也帮助乡亲们。



奶奶还有一手高超的手艺——做牛肉饼。这是回族中家喻户晓的一道美食。很多人都会去奶奶家寻找香味,然后带一些回来尝试一下。我也因为回深圳时忘了带奶奶给我做的牛肉饼而迷失了好几天。我的爷爷奶奶是回族,忌讳猪肉,所以年夜饭桌上没有猪肉。为了弥补孩子们不能吃肉的遗憾,奶奶给我们做了牛肉饼。她用木槌敲打牛肉。为了让肉更嫩,她把牛肉剁成肉末,调味,加入面粉和鸡蛋,不断地揉捏。最后,她把它捏成一个小圆饼,放进蒸笼里。小时候,我会在蒸笼旁等待,就像等待新婚的新娘掀开头纱,露出红妆一样。

咬上一口后,就能感觉到饱满的肉汁滑过唇舌,在舌尖绽放鲜美的香味。

如今的老房子破败不堪,充满了艰辛和沧桑。岁月的深邃赋予了它的明亮与醇厚,四时的冷暖造就了它的坚韧与优雅。那扇熟悉的门依然不屈地矗立着。我凝视了许久,一种久违的感觉充满了我的心,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生命颤抖。

老房子用无言的沉默接待了我,浸湿了我的泪水,拉走了我心中的伤痛后,我知道,爱再深,我们也不会永远拥有。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了,老房子就是这个样子。

我的祖父母埋在村东头的墓地里已经快十年了。我早已忘记他们去的方向了。表弟坚持要带我一起去墓地。作为一个已经汉化的回族妇女,我按照回族习俗首先来到了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魏氏宗祠”旁的小河边,穹顶高耸,月牙如钩。这是一座极具清真风格的寺庙,庄严、神圣、肃穆、安静。整个寺庙由礼拜殿、讲经堂、算力楼、书房、沐浴室组成。我向寺庙方丈阿訇说明了我此行的目的,并在他的带领下沐浴净化了自己。

离开清真寺后,我跟着表弟和阿訇,向村子的东头走去。远远望去,田野寸草不生,田野里连一粒庄稼都找不到,狭窄的小路似乎容不下我脚下的高跟鞋。几只白鹅在路上觅食。他们一看到我,就惊呼起来,仿佛我这个城里人打扰了他们情侣的窃窃私语。

我的表弟向我走来。他弯着腰,拿着一把锄头。他的裤子上沾满了泥,额头也沾满了汗水。表弟看到我,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兴奋:“哎哟,真是难得的客人啊!你都好几年没回来了,我去菜园里拔萝卜给你吃吧!” ”表弟心疼的说道。他拉着叔叔的衣领,说道:“老鬼,你去换衣服吃饭吧,有什么话就回家说吧。”

令我感动的是,表弟还记得我最喜欢的食物是他菜园里的胡萝卜。

几个水泥坟墓,在疯狂生长的杂草之中,苍白刺眼,就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巨大伤疤。这里应该埋葬着多少死去的灵魂。

一阵风吹过,草丛沙沙作响,两只野鸟扇动翅膀,翱翔、跳跃、滑翔,距离越来越远,凝聚成一个小黑点,消失在天空中。

我来到爷爷奶奶的坟前,静静地凝视着高高的坟墓。他们走了,只剩下一把黄土。祖父母的名字就这样刻在一起了。黑色大理石墓碑高高耸立,让我想起了奶奶家的前门。那时,奶奶在门口,或坐着穿针线,或来回忙碌;更多的时候,是奶奶牵着爷爷的手走出大门,走在星月下。去供销社餐厅上班的路上。

但奶奶再也不能走出那扇门了。她和爷爷再也听不到我的呼唤,看不到我的喜怒哀乐。

我奋力拔除杂草,流下了眼泪。

伊玛目聚精会神地诵读《古兰经》。在他的指导下,我虔诚地重复着他的动作。我心里默默地嘀咕:爷爷、奶奶,红红来看你们了,你们那边还好吗?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听到我在说什么,更不用说他们住在哪里了。真的可以吗?但我知道,这些年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过得并不那么轻松。比如,表姐肿着的脸就告诉我,她一定病得很重。

当我回到姑妈家时,表弟已经从菜园里拎了一篮又大又红的萝卜放在门口。他坐在竹椅上,眯着眼睛抽烟,等着我们回来。绿色的烟雾从他的鼻孔中缓缓呼出,从他的嘴里吐了出来,只剩下两颗黑色的牙齿。他吸了一大口,就醉了。

“他又抽烟了!”在姨妈严厉的责骂声中,舅舅像个不知所措的孩子一样,赶紧用脚踩灭了烟头。我哈哈大笑起来,叔叔恢复了神经,进了房间,把洗好的胡萝卜拿出来放在桌子上的一个大碗里,笑着递给我一根。

咬一口,香甜可口,鲜嫩多汁,还是记忆中的那个味道……

我叔叔是种植蔬菜的专家。尤其是种植的红庙萝卜,独具特色。

我表弟的菜园在河对岸,在我奶奶的老房子后面。距离大约三百米。那是村里最好的菜园。黄瓜、豆类、辣椒、茄子、丝瓜、扁豆、生菜、西红柿,凡是你能想到的。春天和秋天,叔叔会大面积种植胡萝卜。由于红庙村特殊的土壤和水质,红庙村种植的胡萝卜形状圆润,皮薄肉厚,色泽鲜红,肉质脆嫩,味道香甜多汁,含糖量高。被当地人赞誉为“土生参”已成为仙桃名优土特产之一。有诗为证:

果肉洁白香甜如梨,红绿相间显得淡雅。

七根羽辫斜天,两寸银簪插泥中。

舅舅种的萝卜远近闻名,村里人都拜师模仿。阿姨更像是一个魔术师。各种萝卜的烹饪方法她都了如指掌:酸辣萝卜皮、萝卜炖牛腩、鲫鱼汤、腌萝卜丝、萝卜丁、炒萝卜干丝……让我回味无穷。 ,记忆将持续一生。

一时兴起,我陪叔叔去了菜园。

一路上,表弟告诉我,今年收成不太好。我年纪太大了,不能再种田了。我的子孙们外出打工赚钱很不容易。寄回来的钱我舍不得花,所以我就好好帮助他们。节省。攒钱成了他能给子孙最后的帮助。他平时吃得少,穿得少。当他生病时,他用虚弱的身体来抵抗。

“如果你不能动,就别动了,照顾好自己。”我安慰叔叔。

“我生来就是要努力工作的。如果我不死,我就必须工作。”表弟的话里充满了悲伤和无奈。

我故作神秘地告诉表弟我给他带来了好东西。表弟似乎明白了:不会是香烟吧?我笑了笑,但什么也没说。



我的表弟年轻时是个烟鬼。早上一次,饭前一次,饭后一次。有时我什至在半夜醒来时抽一根。姨妈流着眼泪、流着鼻涕试图劝叔叔戒烟,但没有效果,姨夫一见烟就把烟戒掉了。我叔叔并不害怕这一招。买了烟后,他把烟藏得到处都是:米缸里、草堆里、雨鞋里,甚至我以前上学的旧书包里……都是藏烟的好地方。只要有时间,我就会躲在河边抽一两根烟再回家。

近年来,由于身体原因,表弟逐渐戒烟了。

“这次你要把烟藏哪儿?”我忍不住取笑叔叔。

“哈哈,我不告诉你,山人自有妙计!”唐叔拍着胸脯,高兴得像个老孩子。

菜园一角,有一棵高大粗壮的桃树。小时候,我个子小,体重轻,擅长爬树。几秒钟我就爬上了桃树。桃花是粉红色的,开满了树。站在树下,你可以看到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聆听它们的鸣叫声,让你的灵魂颤抖。

当树上的桃子成熟的时候,粉红色的皮的桃子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张开嘴,露出桃核。我要带我表弟去摘桃子。他拎着两根细竹竿,爬上桃树,把红桃一颗一颗地打倒。桃子掉到了地上。表弟把它们捡起来,喊道:“哎哟,桃子砸到我头上了,哎哟。” ,再打我的背吧!”我只好让她等一会儿再去捡。于是,她捡了几个可爱的红桃,坐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但现在,菜园里却是草繁叶茂,土地贫瘠。可能是叔叔放不下胡萝卜,也做不下去了,所以只看到菜园的一个小角落里有一点绿。

桃树光秃秃的枝条,在风中呜呜作响。它知道当年的孩子回来了吗?它看到我太阳穴上长出的白发了吗?

这几年,红庙村的物质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道路硬化了,户户装上了光纤,安装了自来水,小楼房纷纷拔地而起……但是村里五岁的孩子并不多。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活泼可爱的留守儿童和老人相依为命。这孤独荒凉的景色,给看似繁华文明的乡村增添了一丝无奈的怀旧之情。

农村老人唯一的奢侈就是上帝赐予他们的阳光和时间。他们可以在香烟的光与灭中平静地度过无聊的一天。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简单,尤其是像我表弟这样的人。

风起,太阳落山,我要回深圳了。上车前,我紧紧地抱住了阿姨,叮嘱叔叔少抽烟,照顾好自己。我会经常回来看望他们。

关上车门。车内音乐中《收集乡愁》的旋律伴随着我缓缓前行。车子开得很远,我从后视镜里看到了两个人影,依然在寒风中眺望着远方。

一路上,爷爷、奶奶、表弟、阿姨的身影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无法忘记离开红庙村的那一刻。八十多岁的奶奶屡次对我说话。我忘不了,在离开村子之前,表姐一定让我穿上她为我做的千层底裤,还戴着老花镜。棉鞋;我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当我走到村头时,表弟拖着老韩的腿拼命地追我,递给我一袋红庙萝卜。

红庙村见证了我少年时代的成长,也见证了祖父母从中年到人生的老去和离世。这让我温暖又悲伤。

小时候,我不懂什么是乡愁,因为我在这里,我的家乡在那里,我的奶奶在那里。成年后,当我远行时,思乡之情伴随着我。如今,乡愁驻留在我的言语中,成为我灵魂深处的一首温柔的绝唱。

“乡愁是一壶老酒,浸泡着思乡的思念。乡愁是一盏月光,一首缠绵的乡愁情歌……”

我背起行囊,踏上了离开家乡的路。留下的是故乡,感受到的是无尽的乡愁。

心中的乡愁如天上的云彩。无论我走到哪里,怀旧之情都会蔓延。乡愁就像夜晚的月亮,照耀着故乡,流淌在异乡。

作者简介:江志红,女,回族,仙桃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工人之家》情感专栏签约作家。出版散文集《行走深圳》、《心城》。

提交说明:

1、本平台长期向文学爱好者征稿。投稿邮箱地址为: 发送时请注明“投稿”。

2、《一程不改》现有稿件栏目有【名家作品】、【耐久小说】、【精品散文】、【情感温暖文章】、【轶事轶事】、【古韵今体】(即古诗词、现代诗词)、【历史传说】、【民俗风情】、【教育笔记】、【文学评论】稿件要求原创且首次发表。一份稿件多次提交将被拒绝。已在其他平台发表的文章将被拒绝。禁止抄袭,您对文章负全部责任。 ,一旦发现抄袭稿件,一律不予受理。

3、稿件内容包括:“标题、作者、正文、作者简介(不超过80字)及个人照片”。如有朗诵音频,请一并发送。

4.投稿时请保存原稿。作品投稿10天后未被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理。平台不会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拒绝稿件。

5、所有投稿作者应对自己的作品和读者负责。投稿前请对稿件进行反复校对,减少和避免错别字、标点符号,保证稿件质量,减少编辑和制作人员的额外工作量。

6、凡提交作品即视为同意启用原创保护并启用欣赏功能。如果您不愿意启用,请在提交时注明。

7、稿费来自文友自愿鉴赏。没有升值就没有版税。稿费将于文章发表后7天结算,并以微信红包形式发放。 7天后的赞赏将不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若文章发表后7天仍未付款,如收到稿费,请主动联系平台。文章发表后10天内未收到稿费且未主动联系平台的,视为自动放弃收藏(15元以内的赞赏不予发放,将作为平台稿酬费超过15元且100元含100元的,向作者支付60%;稿酬费超过100元的,向作者支付70%; ,80%会付给作者,别问为什么,请理解运营平台的辛苦。)

8. 如果您无法理解“提交须知”的内容,请不要提交。提交即表示您已阅读并同意以上内容。

希望各位文友在投稿时认真阅读征文要求,在交流合作中理解配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3 10:03 , Processed in 0.0734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