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雨果的人道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中对人生苦难的艺术关照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100
发表于 2024-12-4 04: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浪漫主义文学(二)维克多·雨果:人文主义对生命苦难的艺术关怀

雨果是西方文学史上典型的人道主义作家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比海更宽的是天,比天更宽的是人心。”

人文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其核心内容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到了18、19世纪,人文主义融入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我国一般将其译为“人文主义”。它是强调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倡导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理念或思想体系。

雨果小说的人文主义主要体现在哪里?

他在小说《海上劳动》的序言中说:“宗教、社会和自然是人类的三大斗争”。这一说法揭示了雨果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表达的“三重考虑”。 (人类三大意义:自我、社会、宇宙)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基于人道主义原则对“宗教”的反思

小说的故事浪漫、离奇、悲伤、感人。在教会势力和世俗封建势力的共同影响下,神圣的圣母大教堂内外发生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其深刻的寓意发人深省。

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它对克洛德作为宗教生活“受害者”形象的描述。

青少年时期的克洛德是一个纯洁善良的人。他具有普通人真实自然的情感和基督教博爱的精神。然而,长期的宗教生活使他成年后的情感心理发生了突变。

本来,作为一个成年人,克洛德应该有正常的男女之爱,这符合人性,但教义却不允许他有这个要求。

该教义认为,爱情是最可怕的外来力量,而女人则是魔鬼为男人设置的陷阱中最可怕的诱惑。

当然,克洛德不可能不遵守教义和教规。为此,他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抛弃世俗欲望,刻意回避女性。就连国王的女儿也拒绝接近圣母院。这并不是因为他虚伪。相反,他在教义控制下的自我约束,也说明了他内心深处自然之爱的存在。



这种长期的情绪压抑,导致他的情绪心理能量无法正常疏导,导致他的情绪心理结构逐渐扭曲。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出于迫不得已而过独身生活的人,无论男女,往往难免会发生精神上的变化,而且大多生性顽固多疑。光复前的中国,历代的太监比普通人残酷残酷很多倍,他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聊的,人们是可憎的,当他们看到一些无辜而快乐的人时,他们就生出仇恨。”

克劳德就是这样的人。他越往上爬,优秀的人性品质就越来越少,性格也越来越自私、恶毒。 36岁时,他成为副主教。 ,人性扭曲,心灵变得畸形。

然而,天使般的埃斯梅拉达却在此时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他的爱情受到刺激,但又严重受挫。这使得他的心灵极度扭曲,生出了对爱情的邪恶渴望。他对所爱之人的仇恨和迫害哲学是:要么得到她,要么交出她。

他对艾斯梅拉达说:“命运把你和我放在了一起,我想主宰你的生死;而你,你想主宰我的灵魂。”

显然,厄洛斯此时在他的脑海中孕育出的并不是美丽的爱情之花,而是有毒的果实。他的邪恶冲动上演了一场自我毁灭、毁灭他人的人类悲剧。

小说通过对宗教生活受害者克洛德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中世纪宗教环境下的某种无奈,特别是神职人员在宗教教义约束下的悲惨“命运”,从而提出了宗教生活是否是宗教生活的问题。符合人道原则。提出问题并呼吁个人自由和人类解放。

《悲惨世界》是雨果基于人道主义原则对“社会”的观察

小说标题的原意是“受苦的人”。作者在序言中写道:“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贫穷使男人衰弱、饥饿使妇女衰弱、黑暗使儿童衰弱——不解决,只要社会中毒在某些地方仍然可能存在,解决办法就可以了。”换句话说,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只要世界上还存在无知和苦难,那么任何与本书相同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 (问题点)

这段话在《悲惨世界》中起着关键作用。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圣人(卞福如饰)、一个男人(冉阿让饰)、一个女人(芳汀饰)和一个布娃娃(珂赛特饰)的故事。

卞福如主教代表了雨果博大的人道主义爱心,最后三个字都是善良、诚实的“受苦人民”。

他们分别代表——因贫穷而赤贫的男人、因饥饿而堕落的妇女、因黑暗和压迫而造成的弱小儿童。正是这个不人道的社会,把他们推入了痛苦的深渊。

冉阿让只是为饥饿的侄子偷了一块面包,却付出了19年监禁的高昂代价。出狱后,社会仍将他视为“危险人物”,使他的生活难以为继。 ,他不得不再次偷窃;而在圣人卞福如主教的影响下,他成为了一个好人,但那个名叫沙威的警察仍然视他为“坏人”,并对其进行无休止的迫害。

芳汀和她的女儿珂赛特也遭受了妇女和儿童的不同痛苦。他们的不幸表明,一个不人道的社会造成了好人的贫困和堕落;



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实施因人而异,因此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因此,这个社会对于穷人来说是一个“悲惨世界”,违背了人性原则。

类似的小说如《1993》、《笑面人》则注重从政治、革命、暴力等角度表达人道主义思想。

《海上劳动》是雨果基于人道主义原则对“自然”的观察

在人类文明史上,神秘的大自然给人类带来了福祉,也带来了灾难。 《海上劳动者》描写了人与自然的斗争,是一曲人类的颂歌。

正如雨果自己所说:“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歌颂劳动、意志、忠诚以及一切使人伟大的东西。”

小说歌颂了人的意志和崇高品质,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伟大。同时,小说还描写了克服人的天然之爱后灵魂的圣洁和伟大。

它表明,人类内心情欲的“本性”也是可以被打败的,但它需要一种圣洁而博大的爱。这并不一定比战胜外在自然更容易。

雨果始终本着人道主义原则观察和审视世界。

他认为人类具有神与兽的双重性,在“文明的鼎盛时期”,人类自己也会“人为地将世界变成地狱,给人类的先天运气带来不可避免的灾难”。

“要改变这一切,任何法律制裁、一切暴力手段、智慧都会助长仇恨、滋生邪恶;而只有《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卞福如大主教、《1993》里的郭文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善良和博爱可以化解仇恨,使人类走向圣洁和伟大。

雨果用这种基督教的爱来同情弱者、保护灵魂、抵制邪恶。他也将这种博大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感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中,向世人呈现了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 (西方有基督教式的博爱;中国儒家有仁爱,墨家有博爱,道佛式博爱?

道教更注重如何自然,所以有“空、物平等、守一、弱、清纯”五德。完成了五德之后,自然就达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和“义”。

儒家认为,仁必须从家庭开始。它强调自己和他人之间有区别的爱,由近到远,由近到远。首先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开始,然后将这种爱延伸到周围的人,最后将爱延伸到整个社会,达到“普遍爱每个人”。

墨家主张“兼爱”,认为爱无差别。无论是你的父母还是你素未谋面的人,你都要用同样的爱来爱他们。所以,一切爱都是平等的,没有必要用忠孝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爱国、是否热爱家人。学位是否有偏差。 )

雨果和他的创作,有着海天一样博大精深的人道主义胸怀!

思考:请谈谈您对雨果创作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8 05:39 , Processed in 0.0653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