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佛系躺平与发疯:当代年轻人的生存方式与尊严挑战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858
发表于 2024-12-4 02: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系”“放下”之后,“疯狂”正在成为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抛弃无用的体面,这一代年轻人正在尝试探索适当的“疯狂”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发疯”,一种生存方式

春节饭桌上,亲戚们都急切地为季宇的人生寻找出路。有人指责她辞职,有人让她早点考教师资格证,还有人说找不到工作就先结婚。

姬宇低着头,没有动筷子。她今年 27 岁。去年,她和男友一直在广州找工作。他们提交了数百份简历,但收到的回复却很少。终于,他们在年初回到了河北老家。生存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被亲人盯着的压力却剥夺了他们的尊严。

她被培养成一个懂事的孩子,从来不敢与长辈争执。但这一次,姬妤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决定狂野起来。她把筷子扔在地上,大声说道:“我凭什么听你的?我有我自己的人生安排!”说完,她就离开了桌子。

这是姬宇难得的“疯狂”时刻。说出心里的叛逆的话,她有一种奇异的释然感。

如今,“疯狂”正在成为一些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把自己贴在“疯狂”的标签下,这样才能顺利地表达自己。

图片表情符号已经成为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 “疯狂”表情符号频繁出现在网络聊天中。就连猫和狗也被塑造成疯狂而兴奋的样子,向空中喷火,或者长出肌肉发达的手臂,向地球挥舞,说:“用拳头打地球,把它炸起来。”人们依赖这些情感。强烈的表情符号表达情感。

截图| “疯狂”表情包‍‍‍‍‍

有心理咨询师提到,“疯狂”行为与人的退行性防御机制有关。当人们感到焦虑、压力或巨大痛苦时,他们可能会启动这种机制。他们放弃了成熟地面对和解决问题,而是采取了回到人类婴儿期的行为。通俗地说,这些应对方式包括哭泣、吵闹、发泄情绪。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倡“疯狂”。

2023年2月,豆瓣上的一些社区成员创建了一个名为“疯狂文学欣赏群”的讨论群。介绍说,这个群是一个让工作、学习劳累的人畅所欲言、发泄的地方。迄今为止,该团体已聚集了超过10,000名成员。

群里,一名普通员工决定“疯狂”发泄情绪。她到新公司工作了三个月。她独自负责公司安排的项目。同事们没有给予她任何支持和尊重,完成工作的压力让她感到焦虑。除了讲述自己的经历外,她还在帖子中连续打了50次“啊”字,并通过在网上大声喊叫来发泄情绪。

在疯狂文学欣赏群里,成员们每天都会发“疯狂”的帖子,发泄生活中积累的情绪。人们会对通过暂时疯狂来发泄情绪的“同类”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宽慰。

2022年秋冬,爬行运动在校园大学生中蔓延。他们以“发疯”的名义普及了这种解放的姿态。在此之前,爬行曾作为中老年人的锻炼方式。来自苏州的一支中年爬行队,因一段身穿红衣爬上香山的视频,被年轻网友戏称为“香山鳄鱼队”,成为都市传奇。 ‍‍‍‍‍‍‍‍‍‍‍

截图| “象山鳄鱼群”正在爬行

小何所在学校的很多同学都对这一举动做出了反应,他在2022年11月中旬亲眼目睹了一次爬行。夜间,操场上出现了一圈蠕动的黑影,就像远古时候群居的四足猛兽,在蠕动。从头到尾转圈,在灯光下显得有些怪异。

大约30名学生参加了爬行活动。跑道外站着几排人观看。有些人用手机拍照。现场有不少人为这一幕欢呼雀跃。突然,一个穿着黑色短袖的男孩从外面围住了他,并以疯狂的速度爬行,引得人群尖叫起来,场面因他而混乱。



考虑到分寸,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敢轻易尝试“发疯”。正因为如此,崇尚“疯狂”的年轻人开始青睐影视剧中疯狂的角色。从这些人物身上,他们可以感同身受,感受到幸福和复仇的喜悦。

今年年初,主打“复仇”路线的《黑暗荣耀》第二部播出。上线不久,就有超过5000万人在线观看。故事讲述在贫富差距巨大的韩国,文东恩高中时在校园里遭到欺凌,在日益严重的欺凌行为中被迫退学。仇恨的种子在她心里种下了。成年后,文东恩向欺凌群体进行了报复。

剧照| 《黑暗荣耀》中的反派延镇站在火后面

没有宽恕,没有回旋余地,一心复仇的主角吸引了观众。编剧朱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道:“我认为疯狂人物的受欢迎与东亚文化本身内向的特点以及人们需要释放、想要突破禁锢有关。”

网络上,2005年播出的电视剧《小鱼儿与花儿》中,为爱情和权力疯狂的反派江玉燕再次名声大噪。剧中,她在父亲和继母的虐待下变得疯狂。为了复仇、夺取权力和爱情,她不惜杀害自己的姐妹,迫害她的恩人。反派原本代表着“邪恶”,但现在很多人都对她的“残忍”表示敬佩。

在这些人物身上,“疯狂”增添了戏剧张力,“疯狂的人们”怀着推翻生活的决心渴望再次尝试。相比之下,现实世界是受规则约束、情绪稳定的。 《疯狂批次》的人物画出了一条逃生线,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形象补偿。

“疯狂”,有用‍

2023年6月,在说唱综艺节目中演唱说唱歌曲《剑江+》。随着歌曲的进行,创作者兴奋地背诵着体操密码“1、2、3、4、2、2、3、4……”,同时快速连续使用简单的“运动员”一词,令人兴奋并违反规则。然后节奏被一段独白打断:我真的很努力克制自己……我不在乎这是一场比赛,我要疯了。

演出结束后,所有表演者都冲上舞台,肆意挥动四肢,抒发自己的情绪。一位观众表示,现场的欢乐与现实的压抑相比,让他很感动:“最后看到大家冲上舞台一起疯狂的时候,我好想哭,你得有多么勇敢啊!”这么大胆。”

截图| 《剑江加》舞台场景‍‍‍‍‍‍‍

“疯狂”文化鼓励对过去规则的反抗和宽容。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李缘决心现场观看比赛。他辞去了足球教练的工作,决定不关心这次旅行会花多少钱。最终,他花16万元买了一张世界杯决赛的门票。

这次疯狂的旅行,李源花掉了自己20万元的积蓄。这笔钱他已经存了三年了,这是他未来计划的基石。以前他是不会轻易拿出来吃的。但李源觉得自己一定要“疯狂”一次,因为他的偶像梅西已经35岁了,2022年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参加世界杯。李源觉得这是最后一次现场看到偶像夺冠、实现梦想的机会。

李渊的狂热行为得到了巨大的回报。李源站在观众席观看阿根廷与法国的比赛。在距离偶像梅西几百米的地方,他见证了自己带领阿根廷队举起世界杯的那一刻。在现场,李源拍下了视频。随着粉丝的呼喊,他对着镜头哭道:“这张票值了!”他的脸颊因兴奋而颤抖。

除了发泄情绪,有些人试图“发疯”,在稳定和接受之外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月,“疯狂有用”一词成为热搜话题。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中的疯狂瞬间,大到离婚,大到收快递,也有人通过“发疯”的方式解决。 “疯狂作品”,这个概念引发热议。

“考拉”决定发疯。当时,她刚刚病愈回到工作岗位,正在加班。她在那个技术岗位上勤奋工作了三年。疫情期间,公司为了节省成本而裁员,她是技术部唯一保住职位的人。于是,部门的所有工作量都倾注到了她的身上。后来她因病请假。新领导对她缺席不满,问她是否趁病逃避工作。

加班当晚,“考拉”委屈、怨恨难抑,失声痛哭。然后,她站起来,来回踱步,脸涨得通红,头发蓬乱,一把抓住了批评她的领导:“我工作了3年,没有功劳,只有努力,家里人都挨打了,骂我现在的处境,请给我一条活路吧!”

图片|影视剧中压抑的职场环境‍‍‍‍

“疯狂”之后,“考拉”发现自己的生活条件变得宽松了。领导认真对待她的需求,让她的工作量恢复到正常水平,不敢轻易批评。



上海研究生李力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疯狂”维权的经历。

莉莉的实验室导师总是分配任务而不承担责任。有一次,导师让她帮忙整理大家的数据,这并不属于约定的职责范围。丽丽想了想,决定直接发消息表达自己的不满:“我一直很配合,如果你不愿意做你说的那部分,可以让我做吗?”

不客气、不掩饰地直说,在莉莉看来,就是放飞自我的范围。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相关聊天记录的截图,并表示:“虽然有点粗鲁,但真的很酷。”

疯狂之后

无论“疯狂”是好事还是坏事,历史上人们对此的态度并不总是一致的。

法国哲学家福柯曾在《疯狂与文明》中指出,“疯狂”是人类发明的概念。在不同的文明时期,“疯狂”这个词有着不同的情感色彩。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疯狂”有着美好的想象,很多人相信疯子也可能是天才。到了17世纪,欧洲社会出现了大量关押疯子的精神病院,各国法律也不再容忍精神障碍。

随后,人们对“疯狂的人”敬而远之。在19世纪出版的《简·爱》一书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有一个疯狂的妻子,名叫伯莎。罗切斯特将她关在阁楼里,将她与世隔绝。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那些被认为“疯狂”的人很难表达自己的声音。

图片|电影《简·爱》中的疯狂妻子伯莎‍‍‍‍‍

当代,一些学者反思“常态”,一种与“疯狂”相对的状态。美国心理学家罗伊·理查德·格里格斯在其《没有人是正常的》一书中认为,用身体适应作为“正常”的定义,完美契合了资本主义对大规模高效生产和消费预设的强调。人和商品一样,都被标准化的概念包裹着。

为了挣脱束缚,人们对“疯狂”略显宽容。

然而,提倡“疯狂”久了,人们也开始担心,如果“疯狂”成为常态,大家“互相争斗”,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网友“仿生人”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了自己的想法:被压抑太久之后,任何理由都可以成为发泄口,但如何合理发泄似乎没有统一的限制。另一位网友“ ”则认为,是时候思考一下疯狂的界限了:“疯狂要适度,你要知道什么时候疯狂,也要知道你最不应该疯狂。当时的。”

博主“尹教授”分享了他的看法。在他眼里,“疯狂”是一种工具,合理运用才有效。但如果头脑变得晕眩,超出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那就会发生可怕的事情。控制情况。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博主们开始制作视频,敦促人们即使在疯狂的时候也要注意安全。有人指出,如果每个人都试图通过无节制的发泄来发泄不满,那么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会成为火药桶。

当大家毫无节制地“疯狂”时,难免会发生冲突,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因此,有人开始呼吁人们在遇到冲突时尽量保持克制和冷静,避免冲突升级,引发肢体冲突。

关于“发疯”的讨论和实践仍在继续。无论如何,当代年轻人对“疯狂”的推崇是一个信号: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更加生动的生活却无法得到。他们只能通过“疯狂”来进行对“标准化”的小小的反抗。以缓解抑郁和愤怒。

在适度的过度中,人们打开了一个缝隙,让紧绷的生活得以喘息。

这种奢侈有其吸引力。 7月初,一名男子花费约千元,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上发表题为《幸福时刻》的声明,庆祝妻子去世。

他的行为非常规。报纸上的《幸福时刻》仅占不到12平方厘米的面积,但不少网友却觉得很有趣。小盒子上写着:恭喜我的爱人开启人生新篇章。我们感到深深的幸福和自由!

图片| 2023年上映的电影《梦想》中有关“疯狂”的台词

撰稿:宋春光‍‍‍

编辑|文丽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9 07:49 , Processed in 0.0597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