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资源管理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高度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由此,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本身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这意味着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保证工作任务的合理调整,并针对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参考资料,供大家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参考1
[1]薛静.工作价值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社会心理科学。 2013(02)
[2] 毕楠.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驱动因素及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 2012(07)
[3]金胜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 2005(05)
[4]张胜太,梁娟。组织政治技能和组织信任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J].科学研究管理。 2012(06)
[5]麦英.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信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J].商业时报。 2012(03)
[6] 常凯.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纳入我国劳动法制轨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4(03)
[7]曲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化与企业积极行为反应的交互作用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03(05)
[8] 陈修地.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探索[J].现代商业。 2011(27)
[9]周祖成.走出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丛林[J].伦理学研究。 2011(03)
[10] 张兆国,尹开国,李耕勤。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论坛。 2009(02)
[11] 霍娜,李超平。工作价值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 2009(04)
[12] 凌凌,凌红.工作满意度、组织信任与组织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学。 2009(01)
[13]曹克彦,龙俊伟,杨宇豪。组织信任、知识共享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研究管理。 2008(05)
[14] 郝运红,王跃红。企业员工责任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
[15]杜鸿儒,阮金忠.组织支持感与员工工作态度:组织信任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J].南洋理工大学商业评论。 2006(04)
[16]贾良鼎,陈永霞,宋继文,李朝平,张俊军。变革型领导、员工组织信任与组织承诺——中国背景下企业管理者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6)
[17] 黄素芳,詹英.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技术。 2011(09)
[18]刘刚,李峰。企业道德建设对员工满意度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中介效应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03)
[19]刘家煌,卢春晓,吴爽。员工组织信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及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 2011(01)
人力资源管理参考文献2
[1] 李丙金.企业控制采购成本有效措施分析[J].中国商贸:2011(35):103~107。
[2] 李文,肖红梅。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Z].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24届理论研讨会,黑龙江哈尔滨,2011。
[3] 刘秀琴.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控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4]曹辉,朱俊英,王岩。企业物流成本核算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学:2012(1):179~181。
[5]杨晓蓉.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经济学人:2010(4):216~217。
[6]王永兰,贾思源。物流库存持有成本核算策略探讨[J].企业会计:2011(33):51~53。
[7] 甘泉.活动成本影响下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研究[D].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 2010.
[8] 姚长生.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2009。
[9] 王新云.企业物流成本核算[J].物流经济学:2009,31(4):37~38。
[10]王毅.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相关问题研究[D].成都: 西华大学企业管理专业: 2009.
[11] 孟祥伟.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管理核算系统设计[D].秦皇岛:管理科学与工程,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
[12]徐杰.制造型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物流工程专业,2008。
[13]杨胜利。煤炭企业物流业发展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5):75~75。
[14] 王晓林.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及应用[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会计专业,2007。
[15] H.,艾伦,艾琳,亚当。 FASB 论公允价值[J]. , 2007,:8 期:1
人力资源管理参考3
[1] 李娜.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演进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1。
[2] 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1.
[3] [美国]Eric 着,陈仁东、常勋、余旭英译。人力资源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4]徐静.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探讨[J].人力资源,211,(4):85。
[5] 提拉伊姆.人力资源会计在高校的应用研究[D].江苏:河海大学,25.
[6] 张文贤.人力资本[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28。1-9。
[7]一涛.基于薪酬激励视角的高校人力资源价值衡量模型构建[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8.
[8] 高红叶.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9]Basic 1966 Ch.5 AAA.A。
[1] 邵文波.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与核算相关问题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8.
[11] 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18.
[12] 苏品.人力资产核算系统设计[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9.
[13] 秀娇.高校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探讨[J].会计研究,21,(2):29-34。
[14]宋奋贤.民办高校人力资源会计建设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7。
[15]倪素清.论人力资源会计[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1,(5):71-78
[16]孟丽琴.人力资本理论综述_基于人力资源会计困境的视角[J].会计师,21,(12):11-12。
[17]罗新华.人力资本会计确认与计量实证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8.
[18] 李鑫.从人力资本到组织资本[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9.
[19] 朱浩.论高校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几个问题及管理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 23, 23(5): 87-89.
[2] 陈忠昌.高等学校人力资本特征及激励机制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 8(1): 123-124.
[21] 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系统设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34-36。
[22] 任润杰.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律)21,(11):147。
[23]徐文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指南,211,(2):13-14。
人力资源管理参考4
[1] 安洪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
[2] 罗双平.从工作能力到卓越绩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3]徐艳丽.绩效管理——理论、方法、过程与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4] 黄恒学.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M]. 2004.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冯培刚,林生。科研院所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研究,2003(S1):114-119
[7] 王飞荣,张军,等。科技人员的特征与激励[J].技术与管理,2003(S):121-124
[8]陈楚伟.我国科研激励机制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81-82
[9] 张军,龚建立.科技人员激励因素研究[J].科学与科技管理,2002,(08):82-85
[10] 加里·戴斯勒。人力资源管理(曾祥泉)[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85-314
[11] 董志超.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政策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95
[12]张远,丁海峰。科研人员激励因素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5(06):105-106
[13] 黄恒学.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4]王保民。论科研竞争与激励机制的几个问题[J].管理论坛,2004年,(1):35-40
[15]田野.正负激励机制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08):71-72
[16]龚建立,张军。科技人员激励因素研究[J]。科学与科技管理,2002,(8):82-85
[17] 田小万.当代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人才管理战略研究[J].安徽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0
[18]卢文聪,黄祖辉。明天的农业:激励、制度、基础设施和创新[J].中国农村观察,2001,(6):73-77
[19] 张婷.我国企业知识型人才激励机制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20] 高百宁.农业科技人才职称制度建设研究[J].现代工商业,2010(10):167-168
[21] 张晓红.智力资本及其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
[22] 张婷.我国企业知识型人才激励机制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23]王涛.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24]王伟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5] 严克勤.中国物理研究院科研科技人才评价、激励及发展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2
[26] 冯成强.高校科研型核心人力资源激励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7] 朱琼.科研激励机制的理论探讨[D].贵州:贵州大学,2006
[28]孙万兰.科研院所人才激励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
[29] 冯铎.知识型员工及其激励管理机制探讨[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
[30]安洪章.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03
人力资源管理参考5
[1] 李晓安.民营企业如何突破四大“瓶颈”。商业研究,2008,(5)。
[2] 冯杰忠. “小企业创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 2006年。
[3]刘浩.中小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与建设[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6)。
[4]薛建刚.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J].科技情报,2009,(4)。
[5]徐红.李涛浅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并探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6)。
[6] 石磊,罗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匹配研究[J].商业时报,2007,(9)。
[7] 庄彪.万普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办法[J].购物中心现代化,2008(10)。
[8] 清华大学.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2010,(2)。
[9]李长禄,尚九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0]曾满峰.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D].
[11] 张庆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J].工业技术与经济,2004,(7)。
[12] 魏明.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3)。
[13] 清华大学.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学苑版.
[14]郭靖.钱先生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3)。
[15]朱晓敏.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 2005(2)。
[16]王阳.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现代经济信息[J].,2010,(9)。
[17]瞿群珍.基于三类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
[18] 李树芝.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J].私营经济,2007,(4)。
[19]徐红,李涛。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5)。
[20] 李亚.中国民营企业治理机制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7)。
[21]曾亮.浅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技术。 2010, (8)
人力资源管理参考6
[1] 赵彦浩.县国库现金管理浅析[J].商业信息,2010,(21):137-138。
[2] 裴瑞丽.关于做好基层国库会计统计分析工作的几点建议[J].黑河学报,2010,(11):93-95。
[3] 伊恩·帕尔默等人。组织变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 科特等人。领导层变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 赵赵等.组织变革、企业文化与领导力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9,28(9)。
[6]红艳,徐培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的问题与建议[J].甘肃财经,2011,(06):72-73。
[7]沙雪芹.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陆桥愿景,2010,(09):91-92。
[8] 黄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10,(02):
[9] 罗宾斯等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杨光明。创新运行机制突破管理瓶颈[N].英国《金融时报》,2008 年 10 月 15 日。
[11] 阿格尼斯卡·马利克。组织文化变迁对企业人因的影响[J].南洋理工大学商业评论。
[12]何欣.现阶段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13] 德德等。管理创新——技术变革、市场变革与组织变革的融合(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白宗庆.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与建议[J].经济参考研究,2009(69):15-19。
[15]匡岩.略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制度[J].会计通讯,2007(7)。
[16]马国贤.服务型政府预算框架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1):1-11。
[17]美W﹒沃纳﹒ Burke, W. 延庆翻译 组织变革:理论与实践
[18]涂慧着《组织发展与变革》浙江大学出版社
[19]Joyce S. (.) 组织行为经典文献
[20]Tidd,J.,Ben Shant 管理创新——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1] W Burke(.) 组织变革:理论与实践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22]刘飞华,组织变革背景下组织承诺与企业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硕士论文,2009.3;
[23]孟繁祥,张文杰,杨春,西方企业组织变革理论述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4;
[24]张宏荣,动态能力与组织变革的联系:配置理论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
人力资源管理参考7
1. 陈素源,《二君:人力资源经理MBA精修教程》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2.赵树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编:企业员工考核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4.戴良铁、吴艾主编:人力资源管理,1995
5. 埃德。 Mond A'Noy等,刘挺译: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6. 香港管理专业发展中心:组织行为与人事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
7.徐松涛:《中国人才展览战略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
8.费迪南德·弗尼斯着,丁惠民、游希文译:《提高员工绩效的教学与对话法》,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
9. 詹新民熊野编:《员工招聘策略》,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
10.刘新梅等主编:《项目人力资源与沟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 Ralph、L. Klim Owen、S. Ludin,施力译:《项目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12、Hal R. Vaian:WW &,Inc.,1992
13.毛益华:建筑工程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阮连发:《建设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15、杭州市建筑业管理局主编:《建设项目管理实践与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
16、刘世锦主编:中国“十五”工业发展的大思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17、安洪章主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
18、陈元敦等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
19. 洪志敏,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经济研究,1998
20.普莱斯公司主编:CEO的经营理念,华夏出版社,1998
21. A.和杰克:和,人类,2000,39
22.赵树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23. 卢胜忠等,《组织行为——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24、徐庆瑞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25. 郑少莲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6.谢晓东,激励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硕士论文,1998年12月
27、潘安平,建筑行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6月
28. 邹静,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与外部激励机制关系模型初探,浙江大学硕士论文,1994年
29、徐晓军,基于组织资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9月
30、赵辉,中、美、日大型建筑企业比较研究,建筑经济学,1998年第5期
人力资源管理参考8
1. 格伦.布鲁姆·艾伦.中锋斯科特. 《有效公共关系》华夏出版社2002年
七月
2.P. 《公共关系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3.费利佩。 PR Bible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4 月
4.拉里.太乙《公共关系之父伯纳特》海南出版社
5.(美国)唐。米德伯格《成功的公关》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期
6、《公共关系名人与策划案例》王勤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7、何春辉,《中外公共关系案例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8.(美国)艾尔。里斯·劳拉.里斯《公共关系第一,广告第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9、董明《公共关系实务教程》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7月
10、施力《公共关系经理手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8月
11、邱伟光、罗国祯《公共关系实践》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2月
12、马国柱《公共关系素质培训》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9月
13.(美国)Jerry A. 公共关系案,2003 年 7 月
14.徐芳,《如何管理危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15.(美国)伦纳德。萨菲尔《强公关》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6月
16、蒋凡《公关无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7.(美国)道格。纽瑟姆《实用公关写作》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
18.《公共关系心理与实践》,彭艳琴、江波,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19、易胜华《整合营销的公共关系与新闻策划》,科普传媒策划制作,2002年10月
20.黄西廷,《公共关系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21.刘光明。 《企业形象介绍》。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22.石有春. 《公共关系——形象设计、信息传播与社会传播》。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3、冯兰《公共关系培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4、叶茂康《公共关系写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25、金明《成功公共关系的语言培训》。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26.居亚男,《公共关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7.李建荣. 《现代公共关系》太原:东方出版社,2002年
28.张玉萍。 《现代礼仪》,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29.赵敬卓。 《公共关系礼仪》,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5年
30. 董一飞. 《社交礼仪》沉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