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断舍离:行为主义如何揭示内心世界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4027
发表于 2024-10-1 11: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有趣最实用的日常修炼心理学

“一次性”的概念最早由日本杂物管理者山下荣子提出。这是一种组织物品的活生生的艺术。在心理学领域,抛弃是指切断、抛弃所有那些“不必要的、不适当的、不舒服的”东西,断绝对它们的执着。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个人内心感受。真实状态的体现。

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行为主义(),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他人的外在行为来推断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客观、更有根据地理解他们的心理过程。比如,在生活中,你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买了什么、节省什么、扔掉什么来判断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每次出差,我都会收集酒店的牙刷和梳子,即使我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每当看到商场打折,我都会不惜一切代价购买,甚至可以买五个同款。我忍不住收集免费产品。欲望。

强迫性囤积症

这些人在不断给家里添置新东西的同时,也不愿意扔掉闲置已久的旧物品。更重要的是,因为家里堆积了太多无用的东西,堆放在地上,行走的空间被大大小小的东西占据,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

心理学家指出,过度购买、囤积、大量储存物品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学上称为“强迫性囤积症()”,俗称“囤积症”,即不受控制的囤积行为。以至于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因为过度购买和囤积物品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那么为什么这些人还是不愿意“挣脱”呢?



过去的某种见证

一种理论认为,个人的许多强烈情感都隐藏在保存下来的物品中。因此,无论是成堆的未读报纸、不合身的衣服、过时的电子产品,甚至是空瓶空罐,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东西,都能反映出一个人最深层次的思想和想法。情感。他们对过去有着很深的依恋,相信这些物品是他们无法割舍的过去的某种见证。

长期的剥夺感会影响行为

有心理学家也提出,有些人之所以无法“挣脱”,是因为他们长期的被剥夺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前几天,来了一位客人。她说她丈夫经常和她吵架。原因是她总是舍不得扔掉不再使用的衣服和物品。追溯她的成长经历,我们就会知道她形成这个习惯的原因。

案件

她从小生活在偏远农村,物质条件匮乏,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吃饭,如果她手里不多放些食物,她一抬头,桌上的食物就会被其他兄弟姐妹吃光。因此,由于家里条件较差,无论是吃饭还是起居,都有一种“抢劫”的感觉。

虽然长大后她的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这种匮乏的心态一直存在,让她舍不得扔掉生活中的东西。每当超市有活动,她就会买很多,放在家里,可能能保存半年。连全部都用不了。用她的话说,这种囤货行为给了她一种“安全感”。

可以看出,委托人的童年经历让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剥夺感,这让她总是有一种隐隐约约的焦虑感,所以她会尽可能地买东西、攒东西。



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早年的心理缺陷会对个体以后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早已向我们揭示了人的这种“补偿心理”。

比如,在我们的童年时期,那些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被压抑在内心深处。这种本能的欲望永远存在,在潜意识层面引导我们的感受和思想。行为使我们更容易被未实现的欲望所吸引。俗话说:“得不到的,永远都是汹涌的”。

因此,有些人很难“断绝某人”,因为内心的匮乏感让他们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们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物品,获得心理补偿。事实上,这种现象在一些“贪官”身上依然存在。对于那些人来说,他们的贪婪不仅是出于人性,而且个体现象也与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越是有严重剥夺感的人,就越容易变得贪婪。走上腐败之路。

如果一个人经常买一些自己不太需要的东西,并且习惯性地积累这些物品,即使不用也不愿意扔掉,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极其怀旧的人,或者有很强的怀旧情绪。内在的需要。感觉。当然,节俭是一种美德,并不是说所有暂时用不上的东西就应该立即扔掉,但如果过度积累甚至影响了正常生活,那么是时候面对自己的内心并开始了去“放弃”。 !

- 结局 -

作者 |魔法小

首支心理写作团队|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疏离心理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2 09:17 , Processed in 0.0688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