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0

苏联在太空竞赛初期如何保持对美国的优势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0

回帖

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462
发表于 2024-11-29 18: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战结束后,苏联长期保持对美国的太空优势。

1957年10月,苏联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11月3日,苏联送给美国一枚更大的炸弹——“-2”。此次还向美国赠送了一颗名为“-2”的炸弹。莱卡的小狗被送入轨道。美国人吓坏了,赶紧追赶。

同年12月6日,美国人使用先锋火箭发射的人造卫星坠落到仅几米外的发射台上。可以说,还没开始就已经死了。

直到次年1月,美国才将第一颗卫星发射入太空,进度开始落后于苏联。

但苏联人不给美国人喘息的机会。

1961年4月,加加林乘坐东方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苏联也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成功,可以说开创了一个时代。

不到两年后,苏联将第一位女性送入太空……

在太空军备竞赛的初期,美国每次都未能追上苏联。

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是戏剧性的。先胖不胖,后胖床就塌了。

1969年7月20日,美国率先利用阿波罗飞船将三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实现了人类首次登陆月球。此后至1972年,又进行了六次登月。

苏联直到解体的那一天才成功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种种原因都值得深思。

1苏联“登月”

当苏联向太空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1)时,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美国民众对此极为不满,要求政府立即采取行动。

“这些人连冰箱都造不了,怎么能把卫星送入轨道呢?”

在太空探索方面,苏联人领先了一步,但同时也掀起了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在这场太空竞赛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1年,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为美国太空计划制定了新的目标,并宣布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10年内,我们将让宇航员登陆月球并安全返回。”

后来,1962年9月12日,他在莱斯大学发表了著名的演讲:

“我们现在选择去月球或做其他任何事情不是因为它们很容易,而是因为它们具有挑战性。”

在美国宣布阿波罗计划的同时,苏联实际上也制定了登月计划,与美国同步展开竞争。

苏联的计划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在1967年实现载人飞船绕月飞行。因为1967年是“十月革命”50周年,所以我第一次绕月飞行是作为十月革命周年纪念的礼物,为全国人民加油鼓劲。鼓舞士气并献出一些血液。

第二步是1968年实现载人登月,踏上月球表面。如果这一计划成功实现,苏联确实将比美国1969年早一年率先踏上月球。

这将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狠狠打美帝国主义的脸。

但天不遂人愿,苏联的计划并没有按计划完成。

2 失败的“伟大项目”

肯尼迪宣布阿波罗计划后,赫鲁晓夫听取了航空航天专家、苏联火箭发动机设计权威格鲁什科的报告。

格鲁什科报告了两个登月计划:一是EOR计划;二是EOR计划。另一个是从地球直接发射登月飞船到月球的计划。

根据EOR计划,苏联将在地球轨道组装一艘航天器,然后飞往月球。为此,需要将这些航天器部件一一送入地球轨道。但以当时的火箭运载能力来看,需要进行15次以上的发射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根据第二种方案,从地球直接向月球发射登月航天器将需要比苏联最先进的A-2运载火箭大15倍的巨型火箭。当时,美国还没有发射过像A-2这样威力强大的火箭。

赫鲁晓夫在听取有关这些计划的报道后得出结论,肯尼迪的登月计划只是宣传。苏联的登月计划也因此被推迟。

显然,赫鲁晓夫低估了美国的航天科研能力。一次误判耽误了苏联的登月计划,也彻底改变了苏联的登月进程。

因此,苏联人决定从无人驾驶绕月转向载人绕月,最后走向登月。这个计划虽然顺利顺利,但却分散了本来就不充裕的资源,为后来的载人计划埋下了伏笔。结局已经被预示了。

要完成这个“伟大工程”,首先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样的火箭把这些东西和人送上月球。苏联现有的A-2火箭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那么,新型火箭的建造工作就会提上日程。

最终,这个工作交给了被誉为苏联航天史上最伟大人物的科罗廖夫。他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和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的太空飞行。

现在他的任务是建造一枚强大的火箭,可以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为此,科罗廖夫设计了苏联最大的运载火箭——N-1火箭。然而,他遇到了一个问题。苏联没有基础设施来建造用于建造N1火箭的高推力发动机,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火箭上安装一环多达30台发动机。

苏联最终建造了N1火箭并进行了四次试飞,但每次发射都以失败告终,火箭全部被毁。在这些失败的发射之后,整个项目破产了。

苏联登月梦想就此终结。

3汲取过去的教训,指导未来

苏联登月计划的失败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技术问题很容易解决,但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对载人登月的影响就不那么容易处理了。

苏联登月计划发布仅两个月,推动航天工程的赫鲁晓夫就被赶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

勃列日涅夫并不太关心太空、航天这些他认为虚幻的东西。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处理党内的各种政治斗争,忙了两年。登月计划被搁置了两年。

当美国登月即将提上日程时,勃列日涅夫转身就有精力进行登月了。结果房子漏水,还下了一夜的雨。 1966年,领导N-1火箭项目的苏联首席火箭工程师科罗廖夫因病去世。

科罗廖夫的去世对苏联航天事业影响很大,造成了严重后果。

他的继任者在火箭开发的这一关键方面完全无能且完全粗心。但政治压力很大,领导要求工程必须按时完成。

航天部门无奈,只能赶紧把产品束之高阁。 1969年7月,苏联进行了一次试验。如上所述,发射结果连续四次失败。

苏联模式在这里就不难理解了。它依靠强大的关键人物组织庞大的机器攻克难关,实行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然而,这个系统有一个天然的缺陷。一旦关键人物出了问题,就会崩溃,一切都会丢失。所有投入的资源和人力成本都变成了沉没成本。

不仅耽误了科学研究,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对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但回顾美国登月计划,始于1961年,经历了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来又经历了约翰逊总统和尼克松总统。但可以不间断地继续下去,最终实现载人登月。这与苏联形成鲜明对比。

这也与美国的运营模式有关。美国采取模块化作战,不依靠强有力的集中统一指挥来实现目标。

相反,我们应该给予社会人们足够的自主发展空间,引导他们发展。这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个人、个体组织、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都有自主创新的主动权。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根据当前需要随时组装组装。

这体现在美国赶超苏联的航天技术上。虽然苏联最初是通过其国家机器前期强大的动员能力领先于美国的。但美国一旦集中了国内原本分散在社会和军队内部的科研资源,其进步就超出了赫鲁晓夫的一般想象。最终,苏联误判了美国的登月能力,导致盲目自大,逐渐落后。

所以,并不是调动的资源越多,你的力量就越大,就越能达到目的,压制对手。

但你的资源越灵活、流动性越强,在需要时能在关键领域投入的资源越多,你就越容易获胜。

苏联体制越集中,就越失去灵活性。当它失去了弹性空间,也就失去了适应变化的可能性。最终,登月计划落空。

这一点在企业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且在国家竞争领域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智道时空】 ( 京ICP备20013102号-16 )

GMT+8, 2025-5-16 18:59 , Processed in 0.2445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