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漫画的起源与发展:从鲁迅的视角探讨
漫画一般被认为是“洋画”,中国自古以来并不存在。中国有着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这使得我们在谈论某个话题或者做某项研究时,习惯性地回顾那段悠久的历史,试图找到源头及其来龙去脉,增加这个职业的长度。历史也因此增加了自豪感。今天,有些观点强调我们古代就有漫画,也认为有一个“传统”。第一个将漫画与古代联系起来的人是鲁迅先生。 1935年,鲁迅在《随谈“漫画”》中说……这种画法在过去的中国画中是很少见的。 《百丑图》或者《粉红二人图三十六声》都差不多。可惜只是剧中丑脚的翻版;罗良峰的《鬼图》或许是不得已而入之,但它“离世间太远了”。鲁迅说:“这种画(漫画)在过去的中国画中是很少见的。”或许是出于对当时这一新兴绘画流派的支持,他没有说“中国画中没有‘漫画’这个词,但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中国画中没有漫画这个意思。” 。
漫画不是中国制造的
VS塑造中国漫画传统
同年,中国漫画先驱黄士英在《漫画人生》杂志第13期发表了《中国漫画发展史》一文。开场第一句是“漫画——西方文化的产物”。显然漫画不是国产的。 。鲁迅虽然举了“古漫画”的例子,但王朝离我们并不遥远。 《百丑图》、玄定的《奋多图三十六调》、罗良峰的《鬼趣图》均出自清代。 。可见鲁迅的无奈。理由是,除了“只是剧中丑脚的翻版”之外,它还是“鬼片”、“离世太远”。鲁迅是现实的,漫画反映现实。
有利有弊,反对派称“中国古代就有漫画”。与鲁迅的观点相反的是中国现代散文家邓拓。在《燕山夜话古漫》中,他盛赞周八怪的作品是最优秀的漫画,称赞《鬼趣图》“这可以说是最优秀的古漫画”。这是典型的。”并最后总结道:“漫画绝不是现代所独有,也不全是来自西方。我国古代也有漫画,有着与西方漫画截然不同的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漫画传统” ”漫画史评论家毕克冠先生和黄元林先生接受了这一观点。他们合着的《中国漫画史》一书中,第一章是“古代漫画”,并有许多插图为证。并将中国的“古代漫画”推到了汉代。山东无量寺汉代石像《夏劫》被定为“值得关注的古代漫画”。此后出版的有关中国“古代漫画”的书籍或文章都引用了这一说法。
从概念的角度看漫画
是否存在任何社会条件?
https://img2.baidu.com/it/u=1803676147,357544583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4&h=444
中国古代有漫画吗?这是一场言墨之官司,公公说得对,婆婆说得对。要搞清楚中国古代是否有漫画,首先要给漫画下定义,看看中国古代是否具备漫画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条件,是否有一个发展过程。
漫画,从其发展历史来看,讽刺是其本质,夸张是其表现形式。其属性是高度的社会介入和作者的主观判断,对社会各方面表达了清晰而讽刺的观点。这使得漫画对大社会环境有明确的要求,即思想言论的自由或相对自由,这是漫画产生和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漫画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欧洲,漫画出现得更早。漫画早在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就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这与欧洲的历史有关。德国艺术史学家爱德华·福克斯在他的《欧洲漫画史》中写道:“文艺复兴时期漫画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讽刺成为社会和公共生活中论战的重要手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抛弃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生活哲学,弘扬了人性。这是文艺复兴的表面现象,但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它的一系列变化将欧洲推进到了一个新时代——现代性。
方成先生在文章中写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人民开始敢于公开评论时事。画家用绘画来评论时事,以强化效果。”他们用夸张的手法把自己所评论的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画中的人物夸张得令人惊奇,引得读者的关注。韦斯特给了漫画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中国,从始皇“叔同文”开始,思想就受到控制,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废百家,独尊儒术”时,思想更加统一。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中间虽然朝代不断更迭,无非是从章王到李昭的更迭,但其社会制度的核心并没有改变,相当稳定。每个朝代对思想和言论都有严格的控制,普通民众评论时事没有广泛的基础。文学监狱就是这一制度的典型产物。虽然文狱在清朝最为残酷,但在历代也时有发生。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后人:“讽刺之祸可快如风尘,宜谨慎小心,以保吉利。”一句话、一首诗,都可能犯下大转弯,甚至牵连九个民族。现代社会,人们在公共场所都有“不谈国事”的意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还敢讽刺!因此,中国古代没有漫画的土壤。由于这种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不可能产生漫画这种讽刺时事和社会弊病的绘画形式。
不要一厢情愿
我们来看看毕克冠、黄元林所著的《中国漫画史》中列出的“古代漫画”的时间顺序。最古老的为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左右所造。无量寺石像“夏桀”(暂且不论这石像是否是漫画),跟随的是生活在五朝十国至北宋初期的画家石恪。两者之间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朝,相距八百多年。在此期间,没有发现任何讽刺画。由此,怎能说“我们古代就有漫画……并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漫画传统”呢?
https://img2.baidu.com/it/u=2298334892,102550562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475&h=637
来自台湾的李禅先生于1978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国漫画史》,在第四章《秦汉漫画》中,他明确指出有关漫画的资料毫无根据。鲁迅先生提到过《丑图百张》和《粉红二重图三十六声》。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照片。两本都是戏剧人物的图画书。确实,正如鲁迅所说:“他们只是模仿戏剧中的丑脚而已”。 1995年《文物》第八期曾有文章介绍《粉红三十六调二重奏》,图文并茂。剧中含有讽刺的台词,搭配有小丑的描绘,但这不是漫画,而是一本记录戏剧的图画书。正如文章作者所说,这张图“是研究中国戏剧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剧中的讽刺,也是戏剧的讽刺。事实上,它与漫画不同。与此无关。
中国古代绘画之所以没有产生漫画这一流派,不是艺术问题,而是社会制度和文化的问题。那些认为“中国古代就有漫画”的学者所引用的画作,含义晦涩难懂,难以理解其中的讽刺意味。他们的人数也很少,还没有形成气候,更谈不上形成一个有传承的宗派。 《鬼怪图》被邓拓、毕克冠、黄元霖誉为中国古代漫画中的杰作。毕、黄在他们的《中国漫画史》中也承认,“这种用鬼来比喻人”的手法太过迂回和晦涩。 “如果一定要牵强地把一些古画认定为漫画,那实在是漫画研究者的一厢情愿。不到万不得已,顶多只能算是有一些‘漫画意义’的绘画,而绝不是漫画。”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能对古人苛刻,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画不出现代意义上的讽刺漫画,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无法画清楚现代意义上的讽刺漫画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为什么要把它们归入近代才从国外引进的“漫画”行列呢?
“异国画”有根据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漫画的传入和影响,中国漫画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类型,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漫画的一部分。欧洲漫画成为独立的绘画类型比我们早四五百年,有一本厚厚的《欧洲漫画史》来追溯它的发展过程;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漫画不同于古代绘画中被认为是“古漫画”的漫画,没有先后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漫画直接受到西方漫画的影响,并不是起源于“中国古代漫画”这条线,因为在中国绘画史上找不到这条线。这是事实。与邓拓所说的不同,我国古代就有漫画,并且“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漫画传统”。中国历史、中国绘画史告诉我们,没有漫画传统。从这个角度来说,说漫画是“洋画”并没有错。
漫画家廖冰兄先生在《冰哥谈》一书中有精彩论述:“‘漫画’艺术虽然是从西方传入的文化之一,但如果当今世界上没有‘漫画’这个东西, ,出现在艺术领域、生活在中国的画家也会被现实驱使去‘发明’漫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刘曼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