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研究的历史与现代化发展:多学科融合与规范化实验室建设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中药的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医学教育收集整理|教育网,中医“药理”一词在中医古籍中曾出现过,如宋代《生机经》中的“药理篇”。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功效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采用实验药理学对中药进行药理研究。
进入21世纪,中药药理研究进入新时期。各地大力加强标准化药理实验室建设。特别是科技部在中医药现代化工程中启动了中药标准化药理实验室建设专项。在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新方法、新模型,保证数据客观准确,提高中医药研究的整体水平。中药现代药理研究具有多学科合作的特点。它从数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现代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并运用现代科技术语阐明中药方剂的传统功效。多项创新关键技术相继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许多实验室可以对中药进行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以及系统调控的药理研究。
https://img2.baidu.com/it/u=2036937487,211423039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16&h=346
麻黄中药药理的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陈克辉先生对麻黄碱肾上腺素作用的研究。陈克辉从麻黄中提取麻黄碱,发现其具有拟交感神经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国药理学家周金黄教授提出“向中西医结合的药理学迈进”的口号,号召创建中西医结合的药理学。他指出,要从中医理论出发,发展中医药。
此时,我国在单味中药药理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1982年,国家组织编写了《中药药理学》教材,正式将中药药理学列为重要专业课程,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1985年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同时确立了中药药理学研究方向。 1985年,王云谟编着《中药药理学》,标志着中药药理学学科的正式形成。
https://img2.baidu.com/it/u=2331281458,211688390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589
1985年以来,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在中医界如火如荼地开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1996年10月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中药复方研究被列为21世纪中药理论研究的难点和突破点之一。 “九五”期间,我国制定了中医药现代化战略规划。重点之一是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阐明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是主要研究目标。设立了一批重大或重点项目,支持中医药现代化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如1998年启动的“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基础研究”中医药现代化关键问题研究》; 1999年,科技部启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方剂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原理、方法与创新”。这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是史无前例的。极大地推动了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使我国中药药理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中药药理研究是从单一中药开始的,其中最著名的发现是麻黄碱、青蒿素、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我国对中药复方的研究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传统古方研究、现代经验方剂研究、复方配伍研究。研究最多的是四物汤和六味地黄汤。因此,现代复方中药药理研究已从单纯的药效学研究发展到作用机制、组方组成、配伍规则等综合研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