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4-11-24 08:54:21

逆向考研现象解析:唯学历论转变与西藏农牧学院研究生招生爆满

原创文章来自凤凰网。我国舆论将这种现象称为“反向考研”,因为“唯学术论”、“唯名校论”盛行,将大学划分为396个等级。

作者|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所所长

近日,“西藏农牧学院已满”成为考研圈的热门话题。西藏农牧大学研究生院公告显示,西藏农牧学院资源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资源利用方向)招生计划为28人,初选复试人数为36人,去年该专业招生计划为18人,自愿参加复试的有11人。

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查发现,与往年大学生考研将毕业院校升级为“档次”不同,不少学生不再选择“不读985或不读985”。 211” 而是转向更加理性的调整选择,开始接受综合评价不如自己本科院校的预转学,有的考生甚至表示“A、B分区已经不够了,而且还不够。”建议再开一个C区。”这让“反向考研”再次引发关注。

人为概念

所谓“反向考研”,就是从“双一流”院校到“双非”普通大学,或者说从大家心目中的较高级别学校到较低级别学校读研。对于“逆向考研”,有人理解,名校考研竞争非常激烈,考研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普通院校很正常;还有人质疑,这种“反向考研”只是为了考研“上岸”,没有什么价值,尤其是从普通院校转到更普通的院校,这不会增加你的“价值”。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反向考研”是又一个基于学历鄙视链人为创造的概念。

考研不应有“正向”或“反向”之分。学生申请哪些院校和专业应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来选择。与很多学生在高考时更注重选择学校不同,考研应该更注重选择专业。初试和专业复试均存在专业自我问题,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

https://img2.baidu.com/it/u=2789237754,3858241419&fm=253&fmt=auto&app=120&f=JPEG?w=869&h=441

众所周知,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所有学科都很强;一些名气不大的大学也有专业实力较强的特色专业。从全球范围来看,从排名高的大学到排名低的大学读研究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种研究生学习不叫“逆向研究生学习”。

但我国舆论将此称为“反向考研”,因为“唯学术论”、“名校论”盛行,大学分为396个等级。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研究生报考985、211、“双一流”大学,被认为是“求进”,提高学校地位;而申请综合评价比自己学校差的学校,则认为“除了拿到研究生文凭,没有太大意义”。

可以说,在学历被轻视的普通院校中,他们不仅受到歧视,也歧视其他学校。近年来,这些高校纷纷以考研率、名校录取人数作为评价学校办学的指标。这样做,学校不具备与其他学校,包括名校平等竞争的心态。

比如,去年某“双非”大学发布数据显示,该校2022届新硕士生中,来自“双一流”大学的有159人,占比5%;其中,211、985院校是他们的首选。新生分别为38人和8人。这显然是为了展示学校的招生成绩,但“双非”机构此举依然是为了强化学校的排名。

“反向考研”是理性选择还是妥协?

对于学生“逆考”,有人认为是理性选择,也有人认为是为了“上岸”而做出的妥协。这是理性的选择还是妥协,只有学生自己知道。我更希望学生能够做出理性的选择。

研究生在选择院校时一定要评估自己的实力;同时,他们不应该为了追求更高的学历而参加考研,而应该从提高自身能力的角度来规划考研。如果一个考生认为自己的能力适合选择某个大学专业,并且学习这个专业可以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那么这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这比一味追逐热门学校更加理性。

但“上岸”读研或许也是一种妥协。目的是攻读研究生学位并获得研究生文凭。单从考研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妥协是“务实的”。与那些二战、第三次大战期间想考名校但希望渺茫的考研生相比,他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想考研。是否名校并不重要。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为438万人,最高录取人数为120万人。超过300万申请者失败了。在普通高校读研究生并不容易。

https://img2.baidu.com/it/u=2596765750,987650299&fm=253&fmt=auto&app=120&f=JPEG?w=500&h=980

研究生文凭的妥协归根到底是“仅学历”。目前,我国考研已呈现出高考化的趋势。考研具有高考的很多特点,包括大多数本科生把考研作为毕业后的出路,就像绝大多数高中生参加高考一样;地方本科院校“高中管理”,按照高中管理学生的方式管理学生,围绕考研科目组织教学。这不仅激发了考研热情,也加剧了学历卷入,这对于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十分不利。

“反向考研”能改变什么?

“反向考研”也可以说是高考背景下考研的必然趋势。毕竟名校的录取名额就这么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想要考研只能选择普通院校。

根据2020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我国将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能力相匹配。适当提前规划博士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硕士学位授权点规模主要由普通高校实施;也就是说,就读非精英大学的普通院校将是大多数考研学生的选择。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生选择普通院校,“反向考研”的概念是否会被淡化,还取决于“唯学术”、“唯名校”的人才评价能否根除。

如果“唯学历”、“唯名校”人才评价依然存在,考研热潮将难以降温。研究生教育贬值后,随着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第一学位歧视”很可能进一步加剧。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反向考研”不能说是理性的,而是会涉及到更大的妥协。

促进学校平等竞争和学生自主选择,淡化“反向考研”、“第一学历”等歧视性观念。这也要求高等教育进入普及时代后,我们的社会从“学术社会”转向“能力社会”。谈高校办学,需要明确的是,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不是“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遏制“高考导向”考研和“高中导向”大学。

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必须转变教育导向,回归就业导向。要围绕考研科目扭转本科教学发展,注重提高专业教育质量,为每个本科生提供完整、高质量的教育。本科教育。毕业生想要考研,不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学历,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必须做出的改变。否则就会出现没有实质意义的学历和考研的高消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逆向考研现象解析:唯学历论转变与西藏农牧学院研究生招生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