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4-11-24 03:22:15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与脾肾阳虚型慢性腹泻42例临床观察

推拿与康复医学2011.6(中)&2011年第53181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型及脾肾阳虚型慢性腹泻42例吴连红(贵州省遵义市中医院)摘要:利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型及脾肾阳虚型腹泻42例,总有效率为9O%。结果表明,中药应用可以增强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疗效显着。关键词:中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腹泻临床观察【中医药法J R2号】慢性腹泻是指大便次数频繁、大便稀薄或大便不完全,甚至水便的临床症状,有的还伴有腹胀、腹胀等症状。疼痛。其特点是持续或频繁复发两个月以上。长期腹泻会引起肠道对营养物质吸收不良,严重危害健康。笔者于2008年6月报道近一个月来,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的慢性腹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就诊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符合《中医疾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无异常,排除肠质、分泌性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男20例,女22例,年龄18~78岁,平均20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0年。

脾胃虚证型和脾肾阳虚证的中医辨证参见《中医疾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和《中医内科》。脾胃气虚:大便溏泄,五谷不消化,食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腹胀不适,四肢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苔薄腻。脉弱或脉缓弱。脾肾阳虚型:大便稀溏,黎明前腹痛,肠鸣腹泻,腹泻后疼痛消退,腹胀肠鸣,但腹泻后缓解,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脉沉。 2治疗方案二、1、脾胃虚弱型:中药组成: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各50g,扁豆30g,黄连20g,黄连20g,黄连30g,薏苡仁30g,陈皮30g,葛根30g洛巴塔, 30g柴胡30克,甘草10克。取穴: 体穴:中脘关元(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脾俞(双侧)止泻穴上巨虚(双侧)神阙(双侧)掌门(双侧)2. 2.脾肾阳虚型。药物组成:肉豆蔻60g,补骨脂50g,五味子50g,吴茱萸30g,干姜20g,桂枝20g,甘草10g。取穴: 体穴:神阙(双侧)关元(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肾俞(双侧)命门(双侧)掌门(双侧)止泻穴:将上述药物研末研成糊状,然后揉成直径约0. 5-1. 、厚0. 1-O. 大小的药饼,直接涂在选定的药饼上。取穴,用2-3cm福宁胶布固定,每次贴敷2-4小时,每次选6-8个穴位,左右交替,14天为一个疗程,一般连续两个疗程3、疗效结果参照《中医疾病诊断标准》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30例,占71.4);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基本成型,其他症状明显改善(8例,占19例);排便次数未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未明显改善(4例,占9.5岁); ,并有5例复发,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仍有效。 4病例:吴某,男,78岁,2008年1月2日来院就诊,自诉患有慢性腹泻10余年。口服中西药多次无效,患者消瘦,黎明前脐下腹痛,肠鸣腹泻,泻后疼痛减轻,腰膝酸软,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苔白,脉细细。患者诊断为腹泻,辨证为脾肾。阳虚则用上述治疗脾肾阳虚的方法。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王某,男,48岁,2009年6月5日来院就诊,主诉上腹腹泻4年[证件识别码IB]。治愈好转3例随访[文章编号]1008-1879(2011)O6-O181-01 饱胀,大便每日2-3次,大便不成形,时有腹胀、疼痛。每吃油腻、生冷、浮食,症状加重,舌质淡白,苔薄,脉缓弱。诊断为泄泻,证属脾胃虚弱。采用上述脾胃虚弱治疗方法,共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随访期间未再复发。 5、明白《净岳全书·泄泻》指出“泄泻之本在脾肾”。又谓“肾为胃之门”,开窍于二阴,故二大便的开合皆由肾所致。若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弱,而阴气开合则极强。即使腹泻不止,也说明慢性腹泻往往是由于脾胃虚弱、疏忽养生、水谷积滞、清浊不清、杂下所致;或肾阳虚弱,命门火减弱。脾肾不能温煦,运化功能就会失常,五谷不能充分消化。水湿会凝滞,淹没胃肠道,引起腹泻。故治疗以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为宜。党参健脾益气;白术、茯苓、山药、扁豆健脾渗湿。

https://img0.baidu.com/it/u=3630198337,2857948026&fm=253&fmt=auto&app=138&f=JPEG?w=713&h=475

黄连、黄连、陈皮清热利湿,缓和胃肠积滞;薏苡仁健脾祛湿;柴胡、葛根升阳止泻;肉豆蔻温肾脾,涩肠止泻。吴茱萸温脾肾,散寒除湿。缓解疼痛;两者相辅相成,温阳涩肠。五味子酸涩,收敛浮阳;肉豆蔻补命门火,温脾肾;桂枝、干姜均为温药,具有散寒、温肾健脾、升阳、健肠的功效。诸药配合使用,可达到健脾和胃、温肾散寒、固涩止泻的功效。穴位贴敷主要利用局部刺激,穿透皮肤,通经经络,刺激经络中的气血,协调人体各脏器的功能,疏通经络,促进脏腑气血的运行。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下合穴,是脏腑气血交汇的枢纽。可清肠导滞,具有健脾益气、扶正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的功效。足三里是阳明经的这个穴位,属于胃、脾,直接与大小肠相通。中间的空腔是福慧。两个穴位均能调节胃肠功能,健脾胃,行气。调节脾胃,关元是强穴,也是保健的要穴。又是足三阴经与任脉交汇处,可健脾胃、益气血;天枢为大肠穴,可解除肠胃气滞。用于食积,行气止血。 f 止泻穴、栖下穴 2.选5寸处的穴位,为奇经穴。具有理三焦、消肿利湿、止泻之功效;脾俞,温中健脾。可以使脾气强健、强壮。用上聚仙下河穴,湿胃、大肠。采用归经治疗的原理,可以达到止泻的目的。

止泻穴,在栖霞2处。取穴在5寸处,为外经。具有理三焦、消肿利湿、止泻等作用;脾俞,温中健脾,健脾。上巨虚是胃与大肠的下结合穴。利用归经治疗的原理,可以达到止泻的目的。神阙是任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肚脐中央,为阴经之海。它与督脉共同主宰人体的所有经脉。中药穴位行之有效,可温脾助阳,渗入肌肤。 、调整经络气血,促进阳气运行,利水湿行,升降有序,从而止泻;加肾俞、命门补命火,固肾阳健中焦,健脾能运水利湿,是治疗慢性腹泻的根本;同时,慢性腹泻主要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因此治疗重在调整脏腑,协调阴阳。郁六位于胸背,是五脏六腑之气注入背胺部的穴位,又称背俞六;牟穴位于胸腹部。此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聚集于胸腹的俞穴,又称腹帘穴。两者都是特定穴位,且都位于躯干上。相应的御目穴位于相应脏腑附近。是阴病(脏腑病)行于阳(背、腰),阳病(府病)行于(胸)腰)。

https://img0.baidu.com/it/u=588840100,635058472&fm=253&fmt=auto&app=138&f=PNG?w=560&h=500

同时,玉目穴也是临床治疗慢性脏腑疾病的有效俞穴。可直接按压,治疗相应脏腑的虚实病症。早在2000多年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指出:“故善针,以阴引阳,以阳引阴”。即选帘穴来调节六脏之气,以枢穴来调节五脏之气,使脏腑功能协调一致。气、血、阴、阳平衡。六者配合使用,即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与脾肾阳虚型慢性腹泻4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