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火炬,闪耀琼岛: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圆满举行
▲本届运动会火炬名称为“潮汐”,颜色为“大海的蓝色”,形状为“潮汐起伏”,突出“江河波涛汹涌四海”的理念,体现情感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进。今晚,象征民族团结的“一颗心之火”将在第十二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开幕式上继续传递、闪耀琼岛之夜。
10月9日,本届运动会火炬点燃暨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海南省三亚市“天涯海角”举行,同时启动线上火炬传递。截至11月16日24时,历时39天,共有191万人(次)参与网上火炬传递,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
11月17日,亚运会火炬接力在三亚市举行。来自各行业的107名火炬手通过“海、陆、空”接力完成了火炬传递。圣火传递启动仪式在三亚湾海虹广场举行。出发仪式结束后,进行了3.8公里的海滩通行证和3公里的公路通行证,随后进行了4.5公里的海月广场空中通行证、5.4公里的三亚邮轮中心海上通行证,最后抵达半山半岛帆船港码头,举行仪式。消防闭幕式。沿途游艇经济、低空经济、体育旅游、滨海度假旅游等特色产业展示,展示了各族人民为共建共享美丽富饶的海南自由贸易港而努力奋斗的努力。共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情景生动。
据介绍,本届运动会共有131名火炬手,这意味着“56个民族团结起来,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人民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其中,12名火炬手参加点燃仪式,107名火炬手参加现场传递,12名火炬手参加开幕式。火炬手既有全国各行业的优秀领导,也有来自基层的一线工作者,实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本杂志选出了五位火炬手来讲述他们的精彩故事。
【火炬手的故事】
与火炬的不解之缘
□ 本报记者 魏淼
高伟强
从1990年报道北京亚运会火炬传递到担任第十二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炬手,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资深记者高伟强与火炬传递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村庄采访,亲眼目睹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高伟强说。多次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70周年民族团结进步成就宣传报道,报道内蒙古、新疆、宁夏5个自治区发展成就、西藏、广西以及少数民族参观团和少数民族团体。报道文化表演等重要活动。
高伟强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宣传方式,推出了一系列专题报道。这些报道始终聚焦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聚焦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让更多人了解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和良好风貌。宁夏的花卉、贵州的侗歌、云南的纳西古乐、新疆的麦西来福等珍贵文化遗产也通过他的镜头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高伟强还参与报道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炬传递和运动会比赛,全面推动民族团结和群众体育盛会。
2023年,高伟强作为浙江省残疾人事业慈善大使,担任杭州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火炬手。
担任本届运动会火炬手,对高伟强来说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他说:“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仅是体育赛事,更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通过体育比赛,各族运动员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增进友谊。”手把手,激发推动强国兴邦的动力,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精神。”
田世芳:“同心火”接力
□ 记者周万林
田世芳
站在两根细竹上,一般人是站不住的。然而,湘西州体校教练田世芳却能走得快如飞。曾四次获得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高脚竞速项目冠军。
田世芳来自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她6岁时就学会了在竹竿上行走。 “以前,人们没有防水鞋,为了解决雨天出行的问题,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两根一米多长、能支撑人的竹竿上各系一张网。雨天出门时,既防水又防滑,又俗称‘高马’。”田世芳说,他从小就接触过这项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了这项技能。
1986年,湖南省体委将“高马”列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将其列为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第七届运动会上,高脚竞速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这项从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中发现、编撰的体育运动正式走进体育场,成为各族人民同台竞技、交流学习的新平台。
1999年,田世芳还在家乡上初中。湘西州体校的老师们下乡调研,发现了田世芳的运动天赋,于是努力培养这棵高脚竞速项目的“好苗子”。
20多年来,田世芳一直致力于推广高脚赛车赛事。他告诉记者,该项目以其极具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的特点,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现在,各地都有很多高脚赛车爱好者,比赛也在很多地方举行。传统体育与时俱进。 ,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本次运动会,田世芳首次作为火炬手参加。这种感觉既奇怪又令人兴奋。 “我深知,这熊熊燃烧的火焰,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具体体现,这‘一颗心的火’需要一根根棍子传递下去。”田世芳说,火炬传递并不是一时一地停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传承将在中华大地上继续生生不息。
迪里穆拉提·吐尔逊:让各族兄弟姐妹携起手来
□ 记者 王琪
迪里穆拉提·吐尔逊
“火炬传递过程中,沿途的观众、朋友和工作人员都为我加油。传递结束后,观众们聚集在一起,和我一起举起火炬拍照,让我体会到了海南人民的热情面对记者的镜头,火炬手迪力木拉提·吐尔逊激动地说:“作为一名来自新疆的火炬手,我带着家乡父老乡亲对奥运会的诚挚祝福,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温暖。自豪。”
迪力木拉提·吐尔逊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伊马镇玉斯通克和田村。今年9月,于斯通克和田村村委会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最近的日程排得很满:
9月,他满怀家乡人民的深情,赴北京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带回沉甸甸的荣誉;
10月,他回到新疆参加巡回宣讲团,向大家宣讲会议精神,介绍各地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
11月,他前往三亚担任亚运会火炬手,传递“一颗心的火种”。
“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团结村’,校长库尔班·尼亚孜创办的义马镇民族通用语小学就在我们村。这所学校不仅在推动民族通用语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促进民族通用语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根基 迪力木拉提·吐尔逊表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村工作班子的关心帮助下,该村走出了一条“红色教育+中华文化+旅游发展”的道路。 “ 是乡村振兴之路。
从祖国西部边陲到南海之滨,体育运动会是紧密连接山海的纽带,让各族兄弟姐妹手拉手。
通过这次火炬传递活动,迪力木拉提·吐尔逊结识了全国各族朋友。 “我了解到,火炬手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其中有一些和我一样来自基层,能够和大家一起参加这个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他说要带着“一心之火”回到家乡,我把在三亚的所见所闻告诉了乡亲们,并鼓励大家锻炼身体,积极参加群众体育活动,在运动场上竞技,加深了感情,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季朱连:巧织黎锦,匠心传承
□ 记者 徐玲玉
吉朱连
“我很高兴成为奥运会的火炬手。” “乡村名匠”季朱莲在参加11月17日的火炬传递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她看来,自己能成为火炬手,是因为她传承黎锦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
黎锦被誉为“海南丝绸”,是海南黎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特织锦艺术。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海南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们小时候都见过黎锦,但因为它太珍贵了,大人不让小孩子碰,所以我们就用椰叶来模仿编织。”回忆起最初对黎锦的记忆,季朱连的语气变得轻松起来。起来。 2014年,季朱莲正式参加黎锦培训后,她就爱上了这门艺术,仿佛心中埋藏已久的种子发芽了。
2015年,季朱连师从李锦省级传承人黄丽琼。 2017年,她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学习培训计划”,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继续深造。她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术,也变得更加坚定。继承和发展李锦的决心。
在三亚市海棠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吉朱联成立了海棠区第一家利金合作社。合作社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黎锦技艺”为己任,通过织锦帮助当地妇女增收,通过生产保障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2019年9月,合作社文创产品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让世界看到中国黎锦之美。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季朱连也将黎锦搬进了学校课堂,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她的学生多次在各类黎锦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现在,学生经常来合作社学习,孩子们的积极性带动了家长,家长的参与又进一步激励了孩子,这样,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季朱连说道。
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公布了第一批乡村名匠名单,季朱连就是其中之一。
“我将坚守初心,传承黎锦技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光彩与魅力。”季朱连说道。
王振富:一心守护南海
□ 记者 崔莉
王振富 记者 石建航 摄
沙滩很长,椰子树在跳舞。在三亚湾3.8公里的沙滩上进行接力游行时,火炬手王振富高举“潮汐”形的青花火炬,一边挥舞一边奔跑。
今年9月,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村党支部纪委委员王振富被党中央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委员会和国务院。 “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我很高兴能够将象征民族团结的火炬传递下去。”王振富说道。
潭门村是一个沿海渔村,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从琼海潭门港出发,经西沙前往南沙,是一代代潭门渔民在南海的航行路线。浩瀚的南海孕育了渔民们勤劳勇敢的品格和爱国卫边的情感。
王振富16岁时随父母出海。他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海上度过。 “这是为了谋生和保护。”王振富表示,在潭门,造大船、闯深海是每个人的梦想,警惕、守护南海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30多年来,王振富和船员们像他们的先辈一样,凭借对南海海况、风浪、岛礁的熟悉和航行经验,坚决捍卫我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以实际行动维护权益,荣获“南海岛礁建设纪念奖章”。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
潭门村从事捕鱼的人很多,所以王振富特别关心海上的安全。当他收到台风警报时,他总是尽力第一时间通知大家,确保得到良好的响应。为了帮助村民拓宽致富之路,他团结干部、群众、退伍军人等,发展养殖业等特色产业。 “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把村民放在心上。”王振富说道。
王振富亲眼目睹潭门渔船从小到大,精品民宿从无到有,商业街生意越来越红火。 “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为党服务、团结奋斗的信念从未改变,忠诚守护南海的使命永远肩负在我们肩上。”王振富说。 。
(本文除签名外,所有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