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4-11-20 22:41:54

唐代经济重心南移后扬州的兴衰:大运河与淮盐的故事

自唐代经济重心南移以来,扬州近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直到近代上海火箭式崛起,这个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才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方。这是一个三流小镇。 “兜里十万金,驾鹤下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天地三分之一明月,另一半是扬州”……扬州诗中所反映的充满了繁荣和奢华,它已成为首富引领中国时尚的地方,也是中国最商业化的城市。有两件事支撑了扬州几千年的繁荣。一是连通南北的大运河,使扬州成为当时连接世界的交通要道;另一种是举世闻名的淮盐。通过控制百姓的日常饮食,扬州几乎汇集了全国四个角落。财富的百分之一。扬州的繁荣得益于白盐的积累,而朝廷为了加强对国家的控制、攫取私人财富而实行的盐专营制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高手大眼的扬州盐商。如果说扬州太守和盐官是这座城市的行政控制者,那么盐商就是这座城市的实际控制者。前者拥有行政权力,后者拥有与国家抗衡的经济实力。历史剧《大清盐商》由韩晓军执导,南柯编剧,盛和宇领衔主演,张黎担任总策划,张志坚、俞飞鸿、莫小琪、倪大红等主演。盐商的辉煌岁月。让我们看清了围绕两淮盐业的各种复杂矛盾和斗争,也揭示了乾隆时代繁荣之下的各种汹涌暗流。观众可以了解清朝入关后第四代领导人的官商勾结、政治经济和政治经济。反思谈判制度的腐败与自我纠错。

与三代织布相比,盐商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前者是标准的官办企业,由法院直接控制。当然,这类企业的负责人一般都有很强的政治背景。政治一旦发生变化,可能会瞬间垮台。比如,三代控制江宁织造的曹雪芹家族,就因皇位继承问题而落入凡间。盐商则不同。它们是半官方、半私人的。他们从朝廷获得盐的进口和分配权,这使得他们具有官办企业的性质。然而,他们的运作不受朝廷控制,这使得他们具有私人性质。 《清代盐商》揭示了夹在官府与民间之间的盐商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种种生存状况,以及光鲜亮丽的奢华外表下不为人知的生活。盐商的半官方半私人性质很容易让他们陷入误区。他们认为自己才是这座城市的主人,而各个盐官只是像灯笼一样到处走动的政客。他们意识不到手中权力的脆弱,所以总是在顺从的表面下隐藏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阿克占(张志坚饰)初到扬州时,盐商们破旧的衣服里其实蕴藏着一定的不屑,他们给阿克占的强大压力令人棘手。但实际上,在这种官商私事形式中,权力最终还是掌握在官僚手中。乾隆之所以没有动盐商,并不是因为惧怕盐商的实力,而是因为他暂时没有时间去处理这些琐事。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31115/45f87d1d14f84e7cb07e37a9ef836cd7.jpeg

巨额的财富使盐商难以认清自己权力的来源,也使他们扩张成为一个与官僚保持密切联系但与朝廷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的特殊生活群体。或许王朝宗(张嘉译)才是真正能够了解自己处境的人。虽然盐商与国家一样富有,但他们只是朝廷利益链的下游。在绝对权力面前,这些积累的财富其实是脆弱的。盐商想要盈利,就得依赖朝廷。想要办实事,也得靠朝廷。并不是所有的盐商都能明白这一点。这种既配合朝廷又剥削朝廷的心态,让盐商一直处于被绑架的境地。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道德上,他们都是最好的替罪羊。尽管王朝宗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务实之心,但他也无可奈何。最大的障碍其实是绝对权力本身。两淮盐业的巨额赤字是不可避免的,但最重要的是,盐商和各级官员都难逃其罪。其中之一来自最高权力持有者乾隆皇帝本人,他通过六次下江南以及各种征收贡赋和赋税,扰乱了盐业秩序。 《大清盐商》让我们看到了不正常的权力体系下官员和商人的怪胎。正是绝对的权力本身,催生了盐商这个变态的商业集团。清代著名商人胡雪岩、乔致庸、孟洛川、盛宣怀等人,在历史大势与当权者之间经历了坎坷。已经有各种叙事文本提醒观众历史,现实中屡次发生的跨经济危机、娱乐财经版面的突发新闻,只要与政治有关,往往都会以悲剧收场。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3/3B964E4FD7EA5D1FDADFFAAE064DA42330FE7AAC_size296_w1920_h1028.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代经济重心南移后扬州的兴衰:大运河与淮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