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4-11-19 03:36:23

孩子丢了精神气,心理问题还是大脑运转出 Bug?

作者:李正妈妈(蓝橡专栏作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少儿阅读推广人);本文来源:公众号“蓝橡”(ID:)。

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没了精神,整天郁郁寡欢,做任何事都没有力气。于是我忧心忡忡地去找心理老师,却不知道孩子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可能脑子里有bug。

心理学老师发现了一个现象。当来访的妈妈们描述假期里孩子在家的状态时,场景出奇​​的一致:

除了吃饭、上厕所,他一般不离开房间;

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手机不离开;

光天化日之下,拉上窗帘、开灯,坐在床上,打开空调,裹上被子;

房间里乱七八糟,但不让我清理。如果我移动它,我就找不到它;

当我请他吃饭时,他常常吃不下,房间里堆满了零食。

懒惰、相貌、颓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孩子的共同特征。谁在本应青春年华的年纪扼杀了孩子的精神?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毫无生气”?

一位教育博主曾在网络上敲响警钟:“现在的孩子聚集在一起,不再玩了。他们要么用手机玩游戏,要么用平板电脑看视频,要么低着头发发短信。哪怕是几个人。”坐在一起,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很少有交流,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

为什么小时候朝气蓬勃、朝气蓬勃的孩子,现在却变得沉默寡言、毫无生气呢?

他不喜欢出去,更喜欢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他不喜欢运动,更喜欢坐着、躺着、窝着;不爱干净,眼里没有生命,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他不喜欢社交,更热衷于网络虚拟社交;不想上学,沉迷于手机、游戏、短视频……

“哀悼”、“躺下”、“处置”这些我们用来抱怨90后的词语,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00后、10后身上。 “这很无聊”、“我做不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孩子们的嘴里。

在这个全民竞争、无限卷入的时代,家长们都在努力为孩子寻找资源、学位、老师,竭尽全力帮助孩子成功。但相反,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空心症”,成为“无目标、无动力、无兴趣、无感情”的“四无孩子”。

在生命本应盛开的花期,他们却像枯萎的花朵一样无精打采,找不到动力和活力。难怪网上流传着一个笑话——“年轻人无生气,老人精力充沛”。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个人网站上,一篇题为《崩溃》的文章描述了他进入大学后经常感到孤独、迷茫、无聊,生活空虚、无趣。最让人失望的是,评论里有同感的同学不计其数。

从北大退学的高材生常树杰曾一度轰动一时。他最初以全省理科排名第八的荣誉进入北京大学。然而,在实现了“名牌大学”的人生目标后,我的人生突然失去了方向,找不到继续努力的动力。迷茫、郁闷的他选择在游戏世界重新找回做“天才”的快乐,短暂逃避现实。最终他因为荒废学业而被北大开除,让大家唏嘘不已。

儿童心理学家陈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城市孩子现实感很弱,从小到大一切真实的东西都被取代了,他们只知道努力学习。”

https://selfpage-gips.cdn.bcebos.com/bcda19813804e0f5843513288f0178f4.jpg

然而,缺乏对生命价值的感受,让这一代孩子过早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疲惫。当失去学习时,他们就像一把原本紧绷的弓,要么拉得太长而折断,要么突然松弛而塌陷。

17岁的江宇是这样向心理咨询师讲述他人生的转折点的:

“一年前,我正准备离家去上学,突然发现存放作业的U盘不见了。一开始我只是有些不耐烦。然后,在我16岁的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些难以形容的事情——一岁的大脑,一个想法让我崩溃——如果我没有实现我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不能做好任何事情,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然后她突然崩溃了,哭了,尖叫了,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接下来的一个月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床上度过。当她躺在黑暗中时,她感到“孤独像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她被诊断患有重度抑郁症和中度焦虑症。她尝试重返学校一年,但很快发现很难继续下去,所以她向学校请了假,呆在家里。

像江宇这样突然陷入恐慌和自我怀疑的孩子越来越多,就像心理诊所的年轻病人一样。正如作家詹姆斯·阿特拉斯所说——“当剥去那层傲慢的自信和完美无瑕的魅力时,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栖息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精神。”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

而更多的“普娃”,还没来得及考上名校,就在日复一日的学习负担下,自信被击碎,活力被磨灭,期望被磨灭。 “抬头看书、低头答题”的单调生活,磨掉了他们的棱角,迷失了自我,最终成为了他们心中空洞、没有生命的木偶。

因此,与其说孩子被动、躺着、状态不好,不如说他们过早地感到厌倦、对生活无望。

如果你对生活不感兴趣,你的大脑可能有问题。

虽然我们会把现在孩子高发的情绪问题更多地视为心理问题。但脑科学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一个不为人知的真相——孩子精力低下是因为大脑的正常运作受阻。

首先,让我们看看大脑是如何产生动作的。

前额叶产生“我想要”的思维,而实现这一目标将带来的好处会形成预期,刺激伏隔核变得活跃,产生行动的欲望和动力。如果这个过程自发发生,大脑就能正常运转。

但关键是前额思维是自动的。这个“我想做什么”和“我想达到什么目标”是由孩子的大脑独立生成的。就像,孩子饿了,自然会去找东西吃。但如果父母认为“你饿了”,就不得不催促、邀请孩子吃饭,这是一个拖沓的过程。

今天我们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原本需要自发产生的“我要”,变成了父母要求的“你应该”——要好好学习、好好吃饭、要听话。结果,孩子的前额叶失去了自发思考“我想要什么”的能力,被迫开始大量思考“我应该做什么”。

“自主”与“他人”的区别在于,“我必须、我应该”的脑回路无法激发伏隔核的兴奋,难以自主产生活动能力。然而规定的任务必须完成,所以大脑退而求其次,只能用意志力强迫自己行动。

但如果长时间踩油门,油就会耗尽。如果意志力消耗太多,人就根本不想动。换句话说,孩子陷入消极状态很可能是硬件问题,而不仅仅是软件问题。

当目的地被别人设定、方向盘被别人控制、行驶路线被别人指挥时,踩油门的脚就会变得越来越没力气,大脑会感觉越来越没意思,就会只需停止工作即可。

大脑正常、良好的自主运作模式是:前额叶理性思考→自发产生期望(我想要的)→伏隔核分泌兴奋性激素→驱动身体练习→实现期望→更有动力驱动独立思维。

现代教育迫使大脑按以下模式运作:外界压力(学校、父母)→长期压力灌输→前额叶被迫思考(我该怎么办)→伏隔核难以兴奋→意志力强迫性地去实践→实现期望→意志力不足、大脑懈怠、身体衰竭。

人体器官有用有失,大脑也是如此。大脑的本能运作模式不断被“他人”打断,干扰前额叶和伏隔核之间的合作机制,大脑就会出现问题。长期没有被激活的伏隔核找不到点燃发动机的兴奋点,就会像一辆无法启动的汽车一样,失去了机动性。

慢慢地,大脑变得麻木,人就躺了下来。如果你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你就什么都不想做,干脆“吃饭等死”。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231226/dump/89cec955920c0db59683f53049d8905b.jpeg

微妙而确定的小目标激发大脑新的活力

改变这种状况的最好办法就是“设定小目标,然后立即去做”。目标越细致越好,因为它更容易实现,也更有可能带来兴奋。

就像一个孩子想要在海滩上建造一座城堡,他首先需要找到合适的工具,于是他找到了水桶和铲子,然后挖沙子,先把沙子堆起来,然后浇水,就成了沙子。堆得更密,色彩更丰富。有利于塑形。但当我遇到麻烦时,海浪一遍又一遍地打我,会把沙堆冲走,所以我就叫朋友帮忙挖运河、修水坝。当沙堆开始成形时,我们就得想办法塑造城堡、架桥、筑堤,最后找到一根树枝,插上一面小旗子,以表明我们的主权。

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平凡得不值一提。但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步都是在实现小目标中不断建立基于奖励的脑回路——先许愿,采取主动,最后实现愿望,获得成就感。

从“我想要”到“想办法实现”的每一步,以及最终“我能做到”的信念,都在给大脑的汽车“加油”,让它变得更有动力、对目的地更加清晰。

这个“自主”实现目标的过程与“另一个主人”发送目标后到达的大脑回路最大的区别在于,大脑伏隔核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如果我们不干涉的话,孩子们可以在海滩上玩沙一整天。如果他们有一个像“建造一座城堡”这样的愿望,他们可以许下无数类似的愿望,然后采取行动去实现它。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想法都会加强前额叶和伏隔核之间的联系。在正常的下午玩耍中,孩子的前额叶和伏隔核可以协作数百或数千次。但一下午研究题、看单词几百遍之后,可能一次都不会。因为,如果没有自发驱动,就很难激活伏隔核的兴奋状态并产生持续的作用。单纯靠意志力支撑的行为很难长期维持。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到了高年级,突然变得叛逆、抑郁、无用……或者成年后,在没有外力推动自己的情况下,陷入“间接得意、不断吃等的消极状态”。去死”。因为意志力有限、疲惫不堪,所以我罢工了。

制定“小目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小、明确、精。

太远大的愿望很难实现,还没开始就被吓跑了;太模糊的愿望,明知不真实就不会实现,动力自然就不会被点燃。一个需要太长时间才能实现的愿望,也会让人无法提起。感兴趣。比如你想考上清华、北大,要十几年才能见成果;如果你想环游世界,在你开始期待之前你就已经知道这是不现实的;如果你想在寒暑假期间去迪士尼乐园,你必须等待太久,花会枯萎。 。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看、摸、轻跳,实现自己的愿望。

比如让孩子自己规划,比如早起读古诗十分钟,放学后跳绳100次,争取一周睡前读书15分钟。这些小目标简单、持续,并且确信能够实现。就像模拟孩子玩耍的高频率一样:发出愿望、实现愿望、再发出、再满足。不断促进前额叶和伏隔核的配合,不断地给大脑注入动力燃料,大脑的汽车自然就会开得愉快、平稳。

一个不断给自己设定目标,然后在实现过程中感受到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孩子不会死气沉沉,因为他内心的小马达会驱使他充满活力,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

当孩子们能够“看见”自己时,花朵就会变得充满生机,向着太阳生长。

-结尾-

作者 |母亲立正

来源 |蓝橡木

提交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丢了精神气,心理问题还是大脑运转出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