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光明礼赞】记张玉滚:坚守伏牛山 20 年的教育使者
【为道德模范点赞】一根扁担,激起山里孩子的“上学梦”
——纪念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河南省镇平县黑虎寺小学校长张玉滚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熙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刁良子
春天的伏牛山,山野绿意盎然,黄色的连翘花竞相开放。
地处伏牛山深处,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寺小学校园内,红旗迎风飘扬,教室里书声响亮,校长张玉滚正在讲授小学语文课。六年级的孩子。
这样熟悉的一幕,20年来在全国道德模范张玉滚的生活中不断重复。山还是那座山,孩子们陆续送走,但张玉滚始终坚守在这里。
“不管多忙,我都坚持教孩子们,每周保证至少6节课。如果有省市巡回讲座,我会抽时间补上缺课的课。”眼前的张玉滚虽然已经是全国知名的道德模范,但在聚光灯下却总是不做作,说起自己的学生眼睛就放光。
“你看,校园已经焕然一新,孩子们有了全新的塑胶跑道。现在,学校有12名老师,每个老师都住在一室一厅一卫的教师周转房里。 ……”课间休息时,张玉滚带着记者参观了崭新的现代化校园,他对校园设施非常熟悉。 “学校六年级也开学了,老师们都很积极。”
这时,校园里,孩子们打乒乓球、跳绳、打老鹰、抓小鸡……一切都是那么热闹。
“别再说了,我不走了。”
当一个人静下心来看待眼前的一切时,张玉滚常常会不自觉地想起以前的黑虎寺小学。与现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黑虎寺的人们要想出山,必须顺着牧羊人沿着山脊走的小路,爬上海拔1600多米的叠峰山,爬上陡峭的山峰。和困难的巴厘岛斜坡。长老们说:“上八里,下八里,还有尖山;羊肠里有很多悬崖,一不小心就能遇见阎罗王。”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美好生活,是一代代山民的梦想。但要消除贫困的根源,必须从教育入手。
https://b0.bdstatic.com/ugc/rCrQegtKQPmLy1UT1UcVpw546f39da368d2e3715eaadfeb84233ca.jpg?x-bce-process=image/auto-orient,o_1/watermark,image_NDU0ZjAyZDU5YjQ1LnBuZw==,bucket_searchbox,w_92,text_QOWkp-eBsOeLvOihjOWkqeS4iw==,type_RlpMYW5UaW5nSGVp,size_92,x_61,y_61,interval_4,color_FFFFFF,effect_softoutline,shc_000000,blr_2,align_1@h_1280
2001年8月,开学在即,黑虎寺小学老校长吴龙奇在安排老师授课时遇到了困难:包括重新聘用的老师,还有两个班即将开学。学校,但没有老师教书。
正当他火冒三丈的时候,老校长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人,他高兴地拍着大腿:“没想到刚才黑虎寺还有一个正经的中师毕业生。”我教的学生是张宇,你不是七月份刚从南阳二师毕业的吗?
老校长提着一篮子鸡蛋急忙赶到张玉滚家里,正巧遇见张玉滚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和同学一起去南方打工。 “于滚,你是我的学生,你要帮我一个忙,暂时支持我!”老校长说了很多软话,让张玉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为了给张玉滚留下好印象,接下来的几天,老校长每天都去张玉滚家里三趟。后来,老校长改变了他的“套路”:“我们不能强迫你按着头不喝水。你应该和我一起去学校看看,然后再决定走还是留。我不会阻止你。”
张玉滚跟着老校长,打开了他当年用过的教室的门,看到的仍然是“一张旧桌子,一个旧水泥台,里面坐着十几个孩子”。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眼睛,渴望知识,这不就是我小时候的样子吗?张玉滚的鼻子顿时一酸,心受到了深深的打击。
21岁的年轻人信守诺言:“老师,你别再说了,我不走!”
就这样,张玉滚成了一名民办教师,每月领取30元补贴。
“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继续办好学校。”
在黑虎庙小学,有一件传家宝:一根擦得锃亮的杆子,长约两米,漆黑发亮。学校的一位老老师说,这根柱子很不寻常。这是老校长几十年来一直扛着的杆子。老校长扛不动了,张玉滚就继续扛着。
在黑虎庙封路的日子里,张玉滚拄着一根扁担,沿着老校长走过的路,为孩子们捡起学习和生活用品,这也燃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当年盖新校舍时,物资运输极其困难。正值农忙季节,施工队的农民工们都在忙着收割、播种。搬运砖头和材料的任务就落到了老校长张玉滚和其他老师的身上。上山撬石,下河挖沙,运水泥,搬砖,平整地基。建学校所用的许多砖瓦都是张玉滚采摘的。起早贪黑,日以继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崭新的教学楼建成了,张玉滚也瘦了很多。
在学校建设标准化食堂之前,孩子们都是在教室后面的临时棚子里做饭。做饭的时候很热闹,孩子们的脸都被熏成“黑老馍”了。年纪小的学生做的饭菜往往半生不熟……
2003年,张玉滚克服重重困难,东拼西凑,终于建成了食堂。但由于学校提供的工资低,没有人愿意做饭。无奈之下,张玉滚努力说服在外打工的妻子回到黑虎寺,成为学校的一名志愿厨师。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906/1f96e8910f014af6aeb9547bd119c438.jpeg
2014年5月,妻子在给学生擀面时,不慎被擀面机压伤,右手四个手指流血。由于山高路远,等他赶到县医院时,已经错过了接指的最佳时机,妻子也因此残疾。从此,她做饭、做饭的时候,把右手换成了左手。见到陌生人时,她害羞地将右手藏在背后。
尖塔山上的橡树绿了,黄了,黄了,又绿了。 “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办好学校。”为了做出庄严的承诺,改变山里孩子们的命运,张玉滚已经工作了20年。 20年来,他教过600多名孩子,培养了31名大学生。这些孩子也实现了在大城市奋斗的梦想。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也要有一桶水”。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所有的孩子。在黑虎庙小学,这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一句空话。
由于办学条件艰苦、师资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全能”教师:他是校长,同时还教授五年级的四门课程:数学、英语、道德与社会、科学。 。张玉滚吃住都在学校。除教学外,他还负责学校教学、科研和课程改革的全面工作。
数学课上,他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在英语课上,他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消除学生对英语的恐惧;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到野外上课或自己做实验,激发了孩子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体育课上,没有体育设施,张玉滚就带着孩子们爬对面陡峭的山峰,了解山水。 、花、树、鸟、兽、虫、鱼;课间休息时,张玉滚经常带着孩子们围成一圈,玩羊、斗鸡,通过趣味游戏强身健体。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也要有一桶水”。这是张玉滚的口头禅。他边学边教,边学边教。无论多忙多累,他都不会忘记学习。这些年来,张玉滚已经通过自学完成了所有的大学课程,现在他仍然每天晚上开夜车自学本科课程。 “山已经封了,老师学的东西不多,怎么能教好孩子呢?”
爱是最长久的坚持。张玉滚热爱学校、热爱教育、热爱孩子。这样的爱情也许并不惊心动魄,但却充满了感人的细节。课桌椅坏了,他就修;校舍坏了,他就修;校舍坏了,他就修;校舍坏了,他就修。当学生需要各种物品时,他都会去拿;有的孩子没有饭钱,他就用自己的钱给他们交……黑虎寺村党支部书记张书志告诉记者,张玉滚的收入虽然微薄,但他已经资助了300多名学生。 20年来,没有让任何一个孩子辍学。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一年四季晴雨。这些山村教师扎根于贫瘠、偏僻的小山村。他们平凡而坚韧。他们为乡村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撑起教育之火,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道路。
2018年,张玉滚的感人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山村教育现状更加引起社会关注。当地政府投资逾300万元改善黑虎寺小学基础设施。近两年,已有8名教师来到黑虎寺小学任教,解决了师资短缺的问题。雪花般的爱心也来自全国各地:已有十几所学校与黑虎寺小学结对。他们不仅派老师到家中,还邀请黑虎寺小学的老师到郑州、南阳等地的学校参加教研活动。 。 “看看我们新建的少年宫,这是钢琴教室,这是阅览室,这是室内运动场……”张玉滚带着记者参观了各个房间。
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短缺问题得到解决。目前,张玉滚最担心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进一步与结对学校深度融合,请进来、走出去,把名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带来。”回来给我们用吧。”
采访结束时,记者了解到,半山腰已经修建了从黑虎寺通往山外的柏油路,这里正在规划乡村旅游。不久的将来,黑虎圣殿将会和外界一样精彩……
《光明日报》(2021年4月7日第01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