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企工作 10 多年后,我开始理解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要性
文字|麦克图|互联网(侵权、删除)大家好,我是麦克!
在外企,我们经常讲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LB),但我在这方面从来没有太多的经验。
可能是因为我一直在外企工作,从来没有接触过以工厂为家的情况。另外,前十几年工作,我靠的是年轻和无畏,所以总体感觉不太平衡。多么重要啊。
然而,在AB厂的这一年里,我确实开始有了一些感觉。
A工厂转移到AB工厂后,因为两个工厂在不同的城市,我开始了极限通勤之旅。虽然这里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长三角地区,但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80-100公里的距离还是有必要的。
80公里的自驾通勤通常是通过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完成,无论如何都需要1-1.5小时。
AB厂的管理风格和A厂不一样,要严格考勤打卡,所以每天早上6:30起床,7:00从家里出发,开车去公司8点30分左右。这一点在冬天和夏天都是一样的。一年多来,天气一直阴晴不定。
最初几周,为了不远离家人,我每天都尽量通勤。在去AB之前,我对自己做了一些心理工作。我想上海、北京等地有很多上班族单程2小时通勤。 ,我只是把自己当成上海的一个通勤者,能有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现实的挑战仍然超出乐观的预期。
因为,首先,我是自己开车,而且大部分行程都是在高速上,对人的体力要求很高。
那段时间,开车1.5个小时到公司后,我感觉自己已经没有力气去面对接下来忙碌的一天了(21-22号的IVD是最繁忙的行业)。有时我觉得,在工作的前两天,一连好几个小时,高速行驶的汽车的马达声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这样的通勤确实消耗了太多的工作精力和热情。即使后来通勤减少到每周两次,但仍然感觉没有质的变化。
此外,当时的疫情控制也让两地通勤变得更加困难。
我记得有一次,我居住的城市里有一些密切接触者。周一离家的时候,政策还没有公布,管制升级也没有公布。然而,在AB结束一天的工作,11:00左右准备睡觉时,当地社区A电话打来,告诉我来自密切接触区,要转移到指定地点进行隔离。
我解释说,我是在原社区公布的时间段之前出来的,不应该在隔离范围内。但当地社区并未接受这一解释。他们的意见是要么立即派车送我去隔离,要么当晚返回我原来居住的小区。
无奈之下,我只好赶紧穿好衣服,抓起随身物品,甚至还带上了食物、睡袋等用品。为了避免被困在高速公路上,我走的是下面的国道。
浙江的国道都修得很好,荒山里基本没有小路。然而,半夜一两点,路上一个人开车兜风,真像一个行色匆匆的孤独鬼。那种感觉让人怀疑这样的工作的意义。
也许有人会说,这太矫情了。长三角两个城市之间通勤的上班族太多了。我们不都有同样的感觉吗?
这是不可否认的。我身边有很多同事都是这样工作的。而且他们合作了很多年,大家的关系都还不错。
但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让别人受苦,不劝人行善。
作为成年人,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被认为是经过权衡的。我们愿意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有相应的考虑,无论是现在的回报还是未来的期望。如何去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和选择,这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种上班方式确实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此外,那段时间,疫情似乎还没有结束的迹象。想想这些琐事,让工人们心碎了。
而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也许就会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我担心长此以往,身体会承受不了这种模式。
“抗疫”的雄心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逐渐消散。
那段时间,我在路上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工作还是生活?
我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LB)有了真实而深刻的理解。
然而,我知道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尤其是在这个“量”为主流的时代。这几乎是一个哲学问题,因为每个劳动者心里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
2022年的那个时候,社会上关于90后、00后的各种声音登上了热搜。
朋友聚会时,常常会讨论:这一代年轻人了解、了解这个社会吗?他们怎么能比我们这些70后、80后活得更清醒呢?我们应该做真正的“40岁”的人。 !
最终的答案是:滚动不起作用,滚动有终点。
工作与生活平衡(WLB)是一个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
人生只有几十年,我们应该善待自己。
共勉
MK Mike:文字爱好者、自由撰稿人、20年外企资深人士。用数字在8小时内探索商业和管理,用文字在8小时内了解职场和生活。后外资企业时代,我们参观外资企业,畅谈职场,共同探索心灵与财富的双重自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