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者:一部让人又爱又恨的茅盾文学奖作品
刚开始看《听风》第一部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在看一部现代版的《搜神记》,所以我很沮丧,怀疑这样的作品怎么能获得茅盾文学奖。 。小说文笔简单浅薄,亮点不多。故事的情节也相当老套——讲述了一个名叫阿兵的盲人如何协助中国情报部门701部队成功找到所有苏联军用广播电台的故事肆意夸大盲人阿丙的特殊功能(几乎如神,预言可以成魔)。虽然他从小就双目失明、失明,但却能用这双“友善的耳朵”听到一切。作者近乎神话般的描述,严重影响了我对这部小说的尊重。如果不是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这篇书评,读完《听风》我就已经告别了这本书和作者麦嘉。
看看这篇书评,《阴谋》值得一读。
读麦嘉ZT的《阴谋》后的感想
“阴谋”中的“阴谋”
起源
想到读《阴谋》小说,就得从麦家开始。
我一直是一个非常挑剔的人,尤其是在书籍方面。普通的书籍很难吸引我的眼球,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书非常有限。
我知道麦家是从报纸起家的。首先,这几年各大主流媒体都对他的《解密》等小说进行了报道。不过,由于我挑剔的性格,我当然没有当真,以为是出版社炒作的。 ,很难辜负它的声誉。我再次惊讶地得知,麦家的《阴谋》获得了我国官方最高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一般来说,这个奖项多颁发给史诗巨著,比如姚雪隐的《李自成》、陈忠实的《白鹿原》等。很难想象茅盾文学奖的很多评委会有这样的感受通过查看标题。我很喜欢它,因为它是一本小体裁的政治小说或者商业小说,所以我对它很好奇。最后,我读到《南方周末》对麦佳的采访,非常惊讶地发现他接受了杭州市政府的邀请,辞去了成都电视台台长(副级)的职务,这比他的地位要高得多。他的收入和地位。他目前在杭州文联担任专职作家的职位,让我想起了在他之前所有我崇拜的著名作家。他们都毅然放弃了自己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享有的地位、身份、级别、人脉等“好处”或“便利”,毫不犹豫地“投降”。犹豫去人间天堂杭州(最近第一次是北京大学法学院何卫方教授高兴地加入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并举家南迁)。这让一直关注这个奇怪现象(即为什么他们都选择杭州作为最终目的地)的我,对他以及他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仔细看看他的获奖小说《阴谋》,希望能解答我长期以来的困惑。
什么是绘图以及为什么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暗算”一词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暗中图谋伤害或陷害某人(带有贬义),二是指私下算计(比较中性)。麦佳的《阴谋》中的“秘密情节”更多的是前者的理解,而我对麦佳的《阴谋》中的“秘密情节”的理解只能算是后者。因为我只是想通过《阴谋》来研究他,想知道他为什么选择杭州而不是成都。我也想知道杭州有什么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他(因为就自然人文环境而言,我想只有西湖风景区让人流连忘返,其他地方都不值得一提)。或许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些截然相反,我并不指望仅仅读他的一部作品就能有所启发,但我仍然固执地相信“言语是心灵的声音”,而书中的文字作品一定会给我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我接触作者内心世界的线索。
“秘密情节”这个词在小说正文中很少见到,但它为何又被称为情节的奥妙就在于作者巧妙地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情节:
1、国家间的阴谋
主要表现新中国对苏联和美国两大军事强国的刺杀,特别是新中国对苏联老大哥的刺杀(这也是作者写得最形象的部分)。具体来说,小说中通过苦心寻找和训练民间怪人拦截苏联军用广播电台,以及在中科院招募和培养一流数学家破译等方式,体现了新中国针对苏联老大哥的阴谋。苏联军事和外交法规。等等;而新中国针对美国的阴谋,在小说中体现在抗美援越战争期间,利用越南士兵韦弗的尸体误导美军的作战决策。这其实是最典型的情节。
这种阴谋实际上是一国针对另一国的巨大而震惊的阴谋,但也是各国之间早已心照不宣的公开秘密。试想,中国在针对苏联和美国密谋的同时,中国不也一直处于苏联和美国的密谋之下吗(比如前苏联克格勃系统第七研究所、中央情报局)和美国第七舰队)?
作者通过一个神秘的中国情报机构701部队的视角,真实再现了苏美冷战时期新中国的艰难生存处境。美国的经济和其他封锁;另一方面还要忍受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比如提议在我国境内建立导弹基地、同意其航母在我国主要港口自由航行和停泊等无理要求)。作者在小说中对这一背景的及时揭露,为新中国刺杀苏美找到了良好的道德支撑或正义基础,极大地缓解了人们对这种国家阴谋的心理排斥和恐惧。感觉。
2. 各方串谋
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刺杀。它体现在小说的最后一个故事“刀锋上的脚步”中。整个故事描述了国共内战时期。在重庆开展的秘密阵线活动(后来转移到南京)及时地为远在陕北的中共中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
在当时国民党法西斯一党专政下,在野党、各种资源极度匮乏的中国共产党,如果想要夺取政权,就会采用最经济、成本最低的秘密种植方式。国民党核心部门的特工,获取情报。 (即刺杀)无疑是南下的捷径。
回顾当今社会,这种政党之间的阴谋似乎变得更加激烈、更加公开。近至台湾选举中的民进党和国民党,远至美国选举中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各大政党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对总统候选人进行暗杀(当然,也包括自谋私利,达到操纵选情的目的,如2004年台湾大选陈水扁打出的“两颗子弹”)甚至“捡屎”(即各种祖上十八代的尴尬事)一一收集起来,大张旗鼓地贴出来)。
3.国家(党)针对个人的阴谋
它们都融入了上述两个层面的阴谋,因为归根结底,阴谋是人的行为,而国家和政党都是抽象的。具体来说:
1、701部队钱院长代表国家对中科院数学家黄依依的阴谋(当然,严格来说,这不是阴谋)。这体现在钱院长发现黄依依的才华后,一步步精心设计、策划剧情。他将他招入麾下,通过推荐这个破译密码的天才来升职。
https://img14.360buyimg.com/pop/jfs/t1/36132/34/11823/246816/5cfcc7d4Ee27c4fb3/5c17f7820f3decbc.jpg
2、701部队王处长以国家的名义对陈二虎进行了善意的阴谋,表现为要求退休的陈二虎破译一个几乎没有使用价值的密码——火密二号,以期解决这个问题。一位为国家破密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老密码破译者的旧生问题而无法自拔。
3、抗美援越战争期间,701部队老鲁以国家名义密谋杀害越南阵亡将士韦福。他利用自己的身体伪装成越南军界重要情报官员胡海洋,成功干扰美军军事决策,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
4、中共卧底林瑛密谋军统走狗秦世光,利用与秦世光谈恋爱的机会,成功获取大量重要情报,其中包括姜毛联系的电台独自一人在密室里,最终消灭了他。
5、中共卧底金深水、林英针对毛人凤的阴谋,是利用郑洁敏与毛人凤在军统内部的矛盾,成功将林英从一个无足轻重的职位(话务员)调到核心位置军事指挥部(郑洁民领导)。 ),从而为中共中央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4. 个人针对个人的阴谋
小说中,对于这种刺杀的描写非常少。印象中只有两处,因为这种暗杀体现了人性的阴暗面,与这部秘传小说的崇高主题背道而驰——讴歌无数无名英雄为了之牺牲了一切(生命、健康等)为了祖国和人民,全心全意地投身于这一人类历史上最荒唐、最残酷、最反人类的工作和事业。而且,这种阴谋在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这种情况很常见,没有必要详细写。
小说中只有两个情节,无一例外都导致了人物的死亡:
其中一件是盲人阿丙的死。他自杀了。根据他留给701部队保卫主任的遗言,我们知道他是因为感到被欺骗和羞辱而死的。具体来说,就是被林晓芳无耻地欺骗或者算计了。他被戴上绿帽子,但小说后来揭示了这个拥有特殊能力的民间怪人可能只知道事实,但不知道事实背后的真正原因(因为他不能生孩子,为了满足自己)他母亲的强烈愿望生孙子,为人父,逼着林晓芳找同单位的男同志借精子生孩子),但这个理由一直令人怀疑(因为这只是林晓芳片面的说法,而自从阿丙的母亲去世后,她就消失了,至于阿丙死后,林晓芳为母亲养老而付出的努力,也许是对她自己的不当行为的反思和赎罪。成为永恒的秘密)。
另一次是黄依依的去世。她死于故意伤害,但事故的“罪魁祸首”却是她的新婚丈夫张国庆的前妻。这从张国庆前妻在医院厕所遇见体弱多病的黄依依时就可见一斑。为了给丈夫报仇,她暗算了她——故意利用厕所的弹簧门对她进行重击,导致她后脑勺撞到硬物,导致颅内出血。不幸死亡。
两者相比,后者显得更为阴险,更有定论(张国庆前妻似乎被判了死刑)。
整体外观和感觉
读完整部小说,总体感觉是,这是一个从平凡到优秀再回归平凡的过程(不仅仅指词语和句子的选择,比如形容词、名词等的使用,也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
当我第一次读《听风者》第一部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在看一部现代版的《搜神记》,所以我很沮丧,也怀疑这样一部作品怎么能获得茅盾文学奖。 。小说文笔简单浅薄,亮点不多。故事情节也相当老套——讲述盲人阿兵这个世界奇人如何帮助中国情报部门701部队成功找到所有苏联军用广播电台的故事。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肆意夸大盲人阿丙的“风耳”的特殊功能(简直不像仙女)。不同的;预言他将能够接近恶魔)。虽然他从小双目失明,但他可以依靠自己那双“光滑的耳朵”听到世界上的一切。他能轻易辨别世间万物。一千多人记住每个人的名字、性别、年龄,甚至可以知道每个人的身体特征,甚至背后的隐私(比如出轨、出轨等)。最离奇的是,他竟然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妻子林小芳和单位同事的私生子。这比亲子鉴定更好。想要灵感。作者近乎神话般的描述严重影响了我对这部小说的尊重(因为一开始我很担心这部揭露中国情报机构秘密的小说如何能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的审查,甚至怀疑它我有的书不是禁书,所以很佩服作者的勇气),与我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逻辑理性发生了剧烈冲突。
硬着头皮继续读《望风者》的中间部分。魔幻色彩虽然还在,但显然更加理性了,没有了前一部分那样的随意感。因为这部分主要描述了一些数学家的破译工作,让我对代码破译有了非常直观和感性的认识。这是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虽然只是间接的经历。应该说,这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最陌生、最好奇的部分,所以我认为这才是整部小说真正的高潮。事实上,仅凭这一点,作者获得茅盾文学奖就当之无愧。这可以说是运气和天赋:运气在于作者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天赋在于作者能够描述这个非常偶然的事件。这种经历在文学作品中描述得如此生动。
到了《捕风者》第二部,除了前面故事中使用了独特的“魂论”手法外,整体感觉更加惊险刺激,但故事似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俗套,因为这个这类故事 地下战线的故事,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小说、纪录片,都拍得不好、写得不好,想出新的创意都极其困难。作者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可能他已经没有材料可以写了,所以他必须填补空白。
文学价值
如果要评价《阴谋》的文学价值,我想应该有以下几个关键词:
1.第一人称
当你第一次进入《阴谋》的世界时,你会感觉自己仿佛在偷看一本私人日记,因为整部小说都是以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又蕴含着与生俱来的强烈好奇心。人性。然而回过头来看,不得不说,用“我”来叙述能够很好地表达文学人物的内心活动,但同时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也难怪,我国的四大名著和大部分市场的网络畅销小说都没有采用这种叙事形式,而近几年的2016年还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比如《追风筝的人》和《我的名字叫红》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看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作者选择了最难的创作形式,而且这种形式表现得非常好,尤其是衔接非常自然。文中的“我”(指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我”(指小说中不同人物)的精彩故事。我不禁怀疑这本小说是否是作者对这些口述历史的汇编。尤其是后来的故事,更像是其他人(小说中提到的人物)私人日记或信件的简单组装。
2. 感受
请仔细理解以下句子:
车子一启动又停,颠簸着,车窗外倾斜摇曳的天空渐渐变得朦胧起来。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safe-img.xhscdn.com%2Fbw1%2F999e58b7-ba25-42a0-ae55-8d1631962ebf%3FimageView2%2F2%2Fw%2F1080%2Fformat%2Fjpg&refer=http%3A%2F%2Fsafe-img.xhscdn.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734307625&t=169b7c88b53723f8be01e2e748dfb07a
月光如水般铺满街道,打在房屋的窗台上,城市显得格外宽敞。当我回到家走进书房时,我发现月光一直在这里静静地等待着我。我的出现让它微微颤抖,就好像它是水做的一样。 ”
“晚上,天空晴朗,一轮银色的月亮早早地挂在天上。路上充满了不规则的房屋影子和树影,像水一样摇曳。”
“我什至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在我的背上拖着沉重的脚步从我身边走开。”
“她充其量不过是一只‘会思考的苍蝇’。”
“他的嘴比鹦鹉还烦人!”
你会发现这个描述在很久以前就激活了你内心的某种情感。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而作者只用了寥寥几句话(而且都是那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就生动地表达了你内心深处那份难以形容的遥远的感情。我想这就是我们最欣赏作家的地方。
3. 小说
整本书会给你一种既现实又虚幻的感觉。以下两个例子我无法验证,所以一定是虚构的:
首先,书中称,在广东省英德县大源镇黄氏宗祠里,还悬挂着两广第一算盘——慈禧太后的御笔。解释的如此具体,是否属实还有待考证。
其次,书中称,20世纪80年代末,一位名叫R.克拉特的英国导演拍了一部电影:《活死人》,讲述了他与韦弗“合作”的故事。我没有搜索这部电影,所以我猜它一定是虚构的,但出于某种原因,在我内心深处,我总是希望它是真的。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的巨大魅力。它描绘了真实与虚构、虚构与真实。
4. 人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文学是对人性的研究。换句话说,文学是对潜在人性的揭示,既有歌颂,也有贬低,让人们正视自己,坦然面对。书中有一些关于人的经典总结,非常有趣:
有人说我鼻子好,鼻梁坚挺,鼻翼紧实,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有人说我有一张好嘴,嘴唇厚,棱角分明,是一个冷静的人;有人说我额头长。他长得非常好看,为人正直,性格开朗。他是一个有前途的人。
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似乎总是公平的。聪明的人往往缺乏勤奋,聪明的人往往热爱世界,爆发力好的人往往缺乏耐力。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都是上帝遗弃的结果。上帝给了他一切,却失去了他自己的公平。
俗话说,世界上最可恨的人有两种:挥霍的女人和阿谀奉承的男人。这里的烦恼是指很多是非,很容易引起麻烦。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叫“有痣的人”。俗话说“男宜明,女宜隐”,就是说男人身上要有引人注目的痣。痣越引人注目,就越有福气,而女性则相反。
据说不同的病人有相对固定的死亡时间。患有心脏病的人通常会在早上死亡,而大多数患有肺病的患者会在午夜死亡。
实际意义
读完小说后,它给我带来的另一层感受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深的恐惧和强烈的不安。
众所周知,任何国家都必须有秘密,包括秘密信息、秘密地理位置、秘密机构、秘密人员(如特工或间谍)、秘密工作方法和结果、秘密武器等。小说中,“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秘密,一个国家将如何存在。也许它就不会存在,就像那些冰山一样,如果没有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它们还能独立存在吗?”这只是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隐私,可想而知会发生多么悲伤甚至可怕的事情!很有可能这个人将不再在社会上立足(比如阮玲玉因为隐私被曝光而自杀,留下“人的话可怕”四个字发人深省)。
但是,你再想一想,你会发现你在国家面前几乎是透明的,因为你的档案被国家牢牢控制着(你的户口本可以随身携带,但档案必须移动和保存)由专人出具公函),您的身份由国家唯一认证(即每个人一生都有一个号码),您通过实名制办理多项业务(包括金融、通讯、房地产、婚姻等)会将你的所有隐私汇总在国家或国家机构面前(最重要的是国家也有很多像701单位这样收集情报的机构),即使看起来你的个人信息是保密的社会上的每个人。这显然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它明确地告诉你,你对国家只有非常非常有限的了解权(甚至很多信息都是经过各级部门过滤的不完整、不真实的信息),而国家的了解权也是非常有限的。但你却享有几乎完全的知情权(也就是说,你在国内几乎没有隐私权。这就是警察经常深夜闯入民宅抓捕在家看色情片的情侣,这是一场非常荒唐的闹剧) )。因此,如何限制国家无限扩张的知情权(有些是打着“知情权”的幌子)、法治和有限政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真正确立了法律的最高权威,用法律来掌控政府的权力,只有有效的约束,才能真正消除我们心中的这种恐惧(遗憾的是,我国的法律还没有正式建立隐私制度,而在民事诉讼中,司法实践中,隐私权大多以保护名誉权的形式进行保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