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银行理财市场将持续深入推进净值化及多元化转型
打破只赎回、变现投资风险的买者自负心态,是资管新规的核心,也是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主要目标。 2021年理财产品按照摊余成本法计价,净值曲线稳定。但2022年净值波动将大幅加大。经过三年多的考验,资管新规将于2022年正式实施。在迎来银湖新的一年之际,多位理财专家在展望2022年时表示,在“破而建”之后,银行理财市场将继续进一步推动净值化、多元化转型。
一方面,理财子公司将继续扩张,但“主力军”可能转变为城商行。其中,一些不符合设立条件的中小银行可能更倾向于转型为代销,以寻求市场。
此外,在克服了消费者对净值理财产品心存疑虑的最黑暗阶段后,综合净值时代迎来了新的篇章。但金融产品估值仍有加强整顿的空间。预计未来净值理财产品收益将出现波动。会增加。
理财子公司将快速扩张
资管新规过渡期将于2021年底结束。2022年初,该行理财子公司团队将迎来“新成员”。
1月7日晚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已获得中国银保监会及其全资子公司上海浦东金融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浦东金融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准。浦东金融管理”)获准开业。浦银金控注册资本为50亿元人民币,注册地位于上海。
浦银理财的到来,意味着市场迎来第八家正式获批开业的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截至目前,共有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设立,其中大型国有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11家、城市商业银行7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合资银行4家。其中,2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已正式开业。
“目前,理财公司已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主体,今年理财公司还将继续扩张。”融360数字技术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未来发行主体将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
业内人士表示,大中银行理财子公司布局已基本完成。但对于我国近4000家中小银行来说,来自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所占比重还比较小。 。
有银行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设立理财子公司并不简单。 “首先,注册资本最低要求为10亿元,这将直接消耗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也可能影响其他业务拓展;其次,中小银行在人才、业务、系统等方面能力有限。等,导致财务管理业务难以具有竞争力”。
不过,为了帮助辖区内的中小银行获得理财子公司的“牌照”,一些地方政府也非常小心。
1月1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方案》,宣布拟推动中原银行、郑州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开展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鼓励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依法依规与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运营机构、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出资的产业投资基金合作。
此外,在对外投资方面,随着金融开放逐步加大,中外合资理财子公司筹建速度也有望加快。近日,市场传出某银行将设立合资理财子公司的消息:德意志银行拟与中邮金管就设立外资控股理财子公司事宜进行洽谈。不过,目前双方尚未透露具体信息。
中小银行加快代销转型
在多数人看来,资管新规的正式实施将加剧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向代销转型或许是今年颠覆的方向。
https://nwzimg.wezhan.cn/contents/sitefiles2049/10246278/images/30551020.jpeg
据悉,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应通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法人地位。也就是说,没有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就无法开展业务。
“新规实施后,对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影响较大。根据监管要求,中小银行可能要严格控制理财子公司规模。”现有理财业务,但设立理财子公司门槛较高,中小银行资金压力较大 部分银行可能放弃理财自营业务,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道路“或者转做理财代销。”刘银平说。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小银行转型代销或许是更为“现实”的做法。招联消费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根据测算,如果按照信托公司的监管标准,注册理财子公司所需的10亿元净资本可以支撑100个理财规模。亿元至1500亿元。 “也就是说,如果银行的理财规模低于1000亿元,就意味着设立理财子公司后的业务还没有饱和,这也会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城乡商业银行都很难满足这一要求。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末,上市银行城乡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大多不足1000亿元,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甚至不足20亿元。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理财新规提出银行可以独立开展理财业务,但小银行相对于领先理财公司已不再具备优势,甚至相关监管部门也认为,一些省份在2021年中期提出了类似要求。 ——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将无法新增理财业务,即现有规模将被锁定并逐步消化。
近年来,代销逐渐受到银行重视。例如,航银金管相关负责人表示,代销平台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目前,公司已与17家银行签订代销协议,2022年将继续加大代销渠道的建立。
中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蓉认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代销业务尚未向互联网代销平台、券商、基金公司开放。 “在监管尚未进一步放开代销的情况下,要抓住政策窗口,提前布局赛道,快速适应市场。此外,中小银行发展代销具有区域优势。”中小银行在当地影响力较大,深受客户信赖,合作程度高,得到当地政府支持,有利于建立稳定的代销合作关系。”
不过,一位城商行内部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即使转型为代销,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的自营理财能力。在不了解代销金融资产质量的情况下,未来代销还需要由更了解产品的专业人士和机制来准入。”
居民理财将更加多元化
在金融产品销售方面,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在经历了净值转型“最艰难”的阶段后,将迎来新的篇章。
《国际金融报》记者从多家银行基层从业人员采访中了解到,在经历了保本理财产品向净值理财产品转型的难受期后,消费者已经逐渐接受并认可了净值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困境已拉开。
“消费者对净值产品最大的担忧是,如果不承诺保本,可能会造成较大本金损失。但对比近几年的回报发现,净值型产品的回报率普遍能达到年化近3%的水平。 10%左右,有的甚至更高,不仅能跑赢通胀,而且流动性也很好。”一位银行人士表示。
对于2022年银行理财市场在产品端的变化,平安财富管理首席量化投资官唐虎军认为,将出现三个趋势:一是长期产品的接受度会更高。随着普及和深入,消费者对长效产品的接受度会越来越高。同时,此类产品也将为投资提供更加灵活的操作空间。
其次,维权产品的品类将更加丰富。其中,“固收+”产品有望实现大幅增长,主要是目前固收非标产品资金规模受到较大限制,而从市场需求来看,目前理财投资者数量正在快速增长但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固定收益+”产品相匹配,从而推动其快速增长。
三是主题金融产品增多。近年来,随着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养老、低碳等概念的普及,围绕主题概念、主题行业的金融产品将逐渐涌现,能够充分满足特定投资偏好的需求组。需要。未来,权益类、主题类金融产品将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选择和更灵活的回报。
https://i3.hexun.com/2022-06-02/206076716.jpg
据观察,2021年以来,市场上涌现出众多主题金融产品。特别是在服务“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市场上发行的ESG相关金融产品数量和规模不断上升。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12日,2019年以来共发行名称中带有“ESG”的银行理财产品113只。其中,2019年发行2只,2020年发行15只,2020年发行95只。 2021 年、2022 年 1 次。
“考虑到今年是金融产品正式净值化后的第一年,市场、金融机构和消费者还处于‘磨合’状态,无论是制度转型还是居民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组研究员周茂华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总体来看,今年理财市场将处于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投资教育投入需逐步加大
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在全面净值化、无风险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加强投资者教育也刻不容缓。
“随着保本型、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退出市场,理财产品将彻底打破刚性兑付。但由于过去银行仍习惯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产品计价,导致目前不少净值理财产品的净值曲线过于平滑。 “可以说,真正的转型还没有完成,金融产品的估值可能会成为未来监管的重点。”刘银平表示。
此外,某大型股份制银行资管部高管也坦言,“2021年理财产品按照摊余成本法估值,净值曲线平稳。但净值即使有一些资金,2022 年价值波动也会加大。”产品具有可比性。”
2021年9月30日,财政部发布《资产管理产品会计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理财产品等资产管理产品通过独立核算持有的同一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投资和外包投资。”评估结果应一致”,严格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IFRS9),并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据悉,早在2021年8月,银行理财公司就开始改变部分理财产品的计价方法,由成本法转为市值法。也就是说,估值方法的调整已经成为银行理财行业的常态,理财收益波动将会加大。
因此,在多数专家看来,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加强投资教育显然非常重要。
刘银平告诉记者,虽然近两年金融机构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较积极的进展,但大多数投资者对净值型理财产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打破“公正赎回”规则和投资者的原则。对自己的利润和损失负责。 ,不再像往常一样闭着眼睛买理财,“但对于一些投资者来说,他们对净值波动的理财产品,尤其是理财产品的亏损接受程度还是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财知识和能力” ”。
据观察,银行正在努力加大对“投资教育”的投入。华夏基金投资研究部总经理助理邓文硕表示,2022年,华夏基金计划向长三角、粤港澳三大重点地区派遣更多常驻人员,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当地分行客户经理保持实时联系,讲解产品运行逻辑,做好投资者服务。
“打破只认识投资风险的买者心态,是资管新规的核心,也是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主要目标。”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也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和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任务。
曾钢认为,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理财业务设计、销售、投资等各个环节的投资者保护和信息披露要求,压实受托人责任。这也是目前各财务管理子公司监管体系重点关注的领域。 ;另一方面,要针对理财净值化后理财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的变化,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和教育,培育更加理性的投资理念,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推进理财产品转型。
记者:马嘉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