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糕点的独特魅力:浙江德清茶糕的历史与起源
我们这一桌都是北方人组成的。我们一路驱车来到这里,对江南糕点的精湛工艺和仪式感感到惊叹和印象深刻。其他地方的“年糕”都是甜的,唯独新市的年糕里塞满了肉,这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如果不谈浙江游历、长见识,一离开德清就没有了。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要明白这个茶饼从何而来,“唯一”的根源在哪里。
茶饼,顾名思义,是一种与茶有关的小吃。毕竟,自公元1517年《仙滩志》将其列为“新市产品”以来,它就已经是这个小镇的老特产了。据说起源于南宋,但这种说法并无史实。然而,即使我们从明朝开始,它仍然有大约600年的历史——所以我们就从明朝开始吧。
明朝初期,是京杭大运河日益繁荣的时期。我在之前的游记里分享过,今天清明节期间,新市古镇将出现一个江南“绝无仅有”的大型集市(蚕花庙会)。这个集市每年举办一次,街上挤满了人。场面极为壮观。但你能想象吗?新市人告诉我,这样的市场在明清时期并不新鲜。可谓“新时天天见”。
随着这个市场的日益繁荣,精致的茶饼应运而生。
起初只在新市古镇的茶馆里卖,但当时(大概)不是肉馅,而是普通的年糕。传说最早将肉馅包进年糕的做法是偶然的:
https://img14.360buyimg.com/pop/jfs/t1/208376/21/8990/231375/618e27dbE86ac6f9c/3b84ff9f8da399fd.jpg
新市人十分重视清明节,因为每年这个时候春蚕的繁殖决定了一年的收成,所以家家户户都会供奉“蚕花皇后”,保佑全家万事如意。其中,一家人的主妇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年糕做成她不吃的样子呢? “神”吃了会很高兴,今年我们的收成会很好。
好吧,就这样做:
先将上好的糯米用石磨磨成粉,然后将大肉馅、笋丁、皮凉粉包进米粉里,上锅蒸熟。于是,江南年糕在新市人手中有了一种特殊的制作方法和高端的味道:主妇发现蒸笼的热气在肉糕的皮上开了一个小口子,汤汁就流了出来。顺着饼身,香气扑鼻,十分诱人。随即,这种年糕的制作方法就被开茶馆的邻居们学会了,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新市古镇。
新市古镇作为江南运河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自然有不少茶馆。而且,新市人的饮茶习惯与广东人的早茶习惯有些相似——放眼全国,码头上的生活习俗总有南北共同的特点。海滨两岸的食客总是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城市新生活”随着一块小糕点逐渐成型。这一习惯伴随着南宋的明清集市、明清时期的运河繁荣、民国时期的“茶馆文化”,一直传承至今。
就像绍兴人喝酒配一盘茴香豆一样,新市人喝茶也配一块茶饼。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3.doubanio.com%2Fview%2Fnote%2Fl%2Fpublic%2Fp84507022.jpg&refer=http%3A%2F%2Fimg3.doubanio.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734210134&t=460ae27dcee2a70d7c37408822d6bde8
值得一提的是,新市古镇的茶饼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这个名字、这个形状、这个肉馅。他们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名字、形状或形式。材料。人们曾尝试对其进行改进,但均未成功。由此可见,“茶饼”一词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新市人心目中的一种标识。或许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这是新市人对家乡文化的决心和坚持。
在我这个北方游客眼里,茶饼是新市古镇最好的伴手礼。
如今,新市古镇茶饼不再是茶馆的专属。作为新市人日常生活和餐桌上的必备物品,它已经走进了小餐馆,也出现在大厅里。或许未来,新市茶饼作为江南古镇特有的特产,也会像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得到保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饮食文化的绚烂名录中,茶饼虽然并不起眼,但其“地位”却是不可或缺的。一小块茶饼,就是新市古镇的“水乡进化史”。
浙江之行还在继续。关于新市古镇的其他美食,我们下一篇继续讲。记得关注我并观看。
我是大红姐,有声广播旅游频道主播,专业旅游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