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的座次礼仪: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宴会一定是楚汉时期的鸿门宴。两千多年来,人们谈起鸿门宴,总是认为无好酒,无好宴。整个宴会充满了阴谋。而狡猾的鸿门宴所体现的古代礼仪文化却很少有人关注。首先我们来说说鸿门宴上座位的重要性。在《史记》中,太史公司的马迁刻意描述了鸿门宴的座位安排——项羽、项伯坐西,亚夫范曾坐北,刘邦坐南,张良坐。坐在南边。东方。这看似轻描淡写,但在惜字如金的《史记》中,绝非寻常之笔。其实,其中蕴含着玄机。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当然,宴会等重要场合的座位安排也是极其讲究的。它不仅显示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也显示了主人的热情好客。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举行的宴会有不同的礼仪标准。
以室内宴会座位为例,大厅座位和室内宴会座位是有区别的。古代贵族的宫殿建筑大多坐北朝南,前厅后室。所谓大殿,与今天的大殿类似,位于整座建筑的前面。通常是举行婚丧嫁娶等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不准任何人居住。大厅后面是房间,不是卧室,而是类似于今天的客厅。客厅与客厅的混合体,通常是一般社交活动的场所。房间的两侧是卧室,称为“房”。
殿内举行的重大礼仪活动均尊向南方。例如,重大节日期间,皇帝宴请大臣时,座位必须朝南。这就是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南面称帝之故”的原因,当然,这里的“面”就是动词“面向”的意思。
不过,一般在“房间”举行的社交活动与在大厅举行的活动有所不同。主客一般坐东南、西北、西北左右。最有声望的座位是面向西和东的座位,其次是面向北和南的座位。为了表示尊重,主人常常安排重要的客人坐在朝东的座位上,而他则坐在东朝西的座位上陪伴他们。因此,常有“东主”、“西客”之称,亦为“东主”。我们今天常说的“东道主”和“东道主”的本义也有类似的含义。
现在,我们来看看“鸿门宴”的座位顺序。由于项羽驻扎鸿门,在“中军帐”举行的宴会应遵循室内就座礼仪:项羽、项伯坐西朝东,为最尊贵的座位;项羽、项伯坐西朝东,为最尊贵的座位。其父范增坐北朝南。是仅次于项叔侄的第二尊贵席位;项羽让刘邦坐南朝北,地位比范增低。可见项羽根本没有把他当作贵客,最多只是一个地位比较高的部下;而张良坐在东面西边的座位,则是在场所有人中地位最低的座位。不能称为“坐”。 《史记》专门用“服”字来强调这一点。此外,在樊哙闯入帐篷时,太史公还特意描述了他进入帐篷后所站的位置——“背帘向西而立”。樊哙闯入帐篷后,并没有站在南边的刘邦身后,而是跟在东边的张良一起,可见樊哙即使头发乱了也不敢犯规。他的手指和眼睛都裂开了。
司马迁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将每个人的座位一一记下,就是想借项羽的座位安排来凸显项羽蔑视刘邦、自视贵人的骄傲。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傲慢、专横、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也表现了刘邦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雄心。因此,司马迁对鸿门宴席次的描述,绝非异常。
其次,我们来说说坐姿在古代尤其是秦汉时期的重要性。古代的“礼”对人们的坐姿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例如,《史记》描述了鸿门宴上樊哙闯入帐篷后项羽的反应。小腿着地,上半身、臀部和大腿呈直立姿势,类似于今天的跪姿。很多人可能好奇,巨鹿之战中威风凛凛的项王“烧釜沉船”降服章邯,诸侯见了都“跪倒”。为何他要手持剑向樊哙“下跪”呢?
原来,秦汉时期的“坐”与今天有很大不同。那时,人们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会坐在地上。坐下时,他们会在地上铺“座位”。这也是“座”字的由来。两个人都被要求坐下。双腿并拢,膝盖着地,臀部着地,上半身保持直立。今天日本人和韩国人的坐姿都受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当你想从坐姿变为站姿时,必须先将臀部抬离脚后跟,这就是项羽的“跽”势,然后再站起来。
当别人向贵人敬酒或交谈时,也要“避桌”,即离开座位,跪倒在地,以示对贵人的尊重。例如,《孝经》中著名的“曾子避席”;不避开宴会就“跪”在自己的座位上称为“跪”,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极其不敬的行为。例如,汉初的“官夫骂”事件,就是因为宴会上的客人是因为官夫敬酒时不避膝而造成的。
最不尊重的坐姿是“簸箕坐”,指的是臀部着地,双腿叉开,向前伸直。从上到下看去就像一个“簸箕”,因而得名。在古人眼里,这种举动是仅次于挖祖坟的最耻辱的事情,比任何言语或身体上的侮辱都严重。比如,荆轲刺秦失败后,以“坐在簸箕上”的方式“骂秦始皇”;汉初刘邦“坐在簸箕上”,“侮辱女婿赵王张敖,差点被张敖部下关皋刺杀,都是例子。
一场史无前例的鸿门宴,成为了刘向和刘翔命运的转折点——一个身穿黄袍,成为江南孤儿,一个败在垓下,自杀于乌江。后人在感叹古人不幸的同时,也对鸿门宴所展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表示敬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