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1368 发表于 2024-11-13 15:45:07

百货店等 8 种零售业态的主要形式及经营特征播报编辑

主要播出形式

编辑

商业业态包括百货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主题商场)、专卖店、商场和仓储式商场等。

业务特色播报

编辑

百货商店

百货店是指在大型建筑内,按照不同的产品部门设置销售区域,进行进货、管理和经营,以满足顾客对时尚产品多样化选择的需求的零售业态。

(1)场地应位于城市繁华地段或交通要道。

(2)店面规模大,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

(3)产品结构以男装、女装、童装、服装、衣料、家居用品为主,品类齐全,批量小,毛利高。

(4)店内设施豪华,店内典雅明亮。

(五)采取专柜销售与自选(开架)销售相结合的方式。

(6)实行定价销售,允许退货。

(七)服务功能齐全。

超级市场

超市是指采用自选销售方式,主要销售食品、生鲜食品、副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满足顾客日常生活需要的零售业态。

(一)住宅区、交通要道、商业区选址。

(2)主要销售对象为居民,1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

(3)店铺营业面积约1000平方米。

(4)产品构成以购买频率较高的产品为主。

(五)采取自选销售方式,出入口分开,由出口处收银机统一进行结算。

(六)每天营业时间不少于11小时。

(7)有一定面积的停车位。

大型综合超市

大型综合超市是指采用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流行实用商品为主,满足顾客一次性购买需求的零售业态。

(1)选址宜位于城乡结合部、居民区、交通要道。

(二)店铺营业面积2500平方米以上。

(三)商品衣食用品齐全,注重品牌建设。

(4)采取自选销售方式。

(5)设置与店面营业面积相适应的停车场。

便利店

https://public.vzkoo.com/read-image/2023/0621/88cfbf02ccb2dcf4ffad2ad2ec1df8e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800,m_lfit

便利店是以满足顾客便利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

(一)地点应位于居民区、主要公路沿线以及车站、医院、娱乐场所、机关、团体、企业等场所。

(2)店面营业面积100平方米左右,营业面积利用率高。

(3)居民步行购物时间为5-7分钟,80%的顾客有目的性购买。

(4)产品结构以方便食品、饮料、百货用品为主,具有即时消费、小容量、应急等特点。

(5)营业时间长,一般在10小时以上,甚至24小时,全年无休。

(6)以开架自选商品为主,结算统一在收银台进行。

购物中心

购物中心是指一个企业有计划地开发、拥有、管理和经营的各种零售业态和服务设施的集合。

(一)发起人应有计划开店,统一布局,独立经营。

(二)地点应为中心商务区或城乡结合部交通要道。

(3)内部结构以百货店或超市为核心店,结合各类专业店、专卖店、快餐店等。

(四)设施豪华,店面典雅,宽敞明亮,实行店面租赁制度。

(5)核心店面积一般不超过购物中心面积的80%。

(六)服务功能齐全,集零售、餐饮、娱乐于一体。

(7)根据销售面积,设置相应规模的停车场。

仓库商场

仓储式商场是指以经营生活必需品为主、仓储与销售为一体、低价销售、提供有限服务的零售业态(有的采用会员制,只为会员服务)。

(1)城乡结合部和交通要道。

(2)店面营业面积大,一般在1万平方米左右。

(3)目标客户主要为中小型零售商、餐馆、团购商以及有交通的消费者。

(4)产品结构以食品(部分生鲜产品)、家居用品、体育用品、服装辅料、文具、家用电器、汽车用品、室内用品等为主。

(5)店内设施简单实用。

(6)采用仓库式陈列。

(七)开展自选销售。

(8)有大型​​停车场。

结构影响报告

编辑

1、商业业态如何影响城市商业空间结构

商业业态本身并不直接影响城市商业结构。商业业态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是通过不同业态商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来实现的。影响特定业态商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商业业态本身的因素,如一般区位因素(交通、土地价格等)、规模经济、集聚等。经济、物质设施、经营商品特点等;二是消费者行为因素,如消费偏好、消费者数量及支付能力、消费出行方式、消费心理和方式等。

https://www.tongmengguo.com/imgurl/2014/09/01/www.ccagm.org.cn.jpg

商业企业区位选择的过程就是将上述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从而形成特定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和商业景观。因此,可以说,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是商业业态功能、规模和层次结构的空间表现。图1展示了商业业态影响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过程。

2、商业业态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一)传统商业业态与“金字塔”网络商业空间结构模型

传统商业业态以工业革命时期兴起的百货商店和后来出现的杂货店、小百货店为代表。欧美早期城市是在城市交通尚未发达时形成的。因此,百货商店和专卖店的选址遵循就近原则(),即商业网点尽可能靠近顾客的住所,以便顾客就近购物。城市中心位置因其交通便利、城市顾客平均购物距离最短的优势,往往成为百货商店、专卖店的选址目标。

随着城市的向心发展和近进推进,市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中央商务区(CBD)。城市CBD一旦形成,由于地价高,只有盈利能力高、土地租金支付能力强的高端卖场、百货店、专业店才能聚集在CBD,形成城市最高级别的商业中心。土地租金支付能力较弱的一般购物中心和一价商店必须选在区位条件一般但客流量较大的城市地区,形成城市片区商业中心。

其他向居民提供中低端商品和服务的杂货店、小百货店广泛分布在居民区内,形成社区购物中心和邻里购物中心。传统商业企业选址的结果是,形成了以CBD为核心、多个二级商业中心和众多邻里商业中心为支撑的“金字塔”网络体系,绝大多数商业活动集中在中央商务区。

在整个“金字塔”网络系统中,顶层是由CBD组成的。越往下,商业中心的数量就越多。众多的普通商店构成了“金字塔”的底部。这些特征与的中心地层次模型基本一致。

(二)现代商业业态与多极分散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模式

城市商业业态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病”问题和城市交通网络设施现代化的推进,欧美城市的发展先后进入“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阶段。以住宅郊区化为先导,西部城市的郊区化引发了城市各职能部门郊区化的连锁反应。搬到郊区首先是商业领域。商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城镇居民的迁移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的经营。

城市人口特别是富裕阶层的外流,导致城市购买力下降,市中心(包括CBD)的一些百货商店纷纷关门。以CBD为主的城市零售传统格局正在逐渐被打破。为了生存和发展,城市地区特别是CBD的一些商业企业不得不跟随居民迁往郊区。然而,此时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已形成由高速公路、地铁、轨道交通等组成的发达的城市交通网络。家庭用车也开始普及,开车购物也成为可能;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购物一次”的欲望也愈演愈烈。

于是,超市、商场、巨型市场、仓储市场等业态应运而生。这些新兴商业企业覆盖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繁多。它们一般建在城市和郊区交界处,土地价格便宜。以超市或巨型市场或购物中心为核心,周围聚集一些便利店、专卖店等,形成郊区商业中心。

郊区购物中心不仅服务于郊区居民,也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由于城市道路陈旧,交通不便,顾客驾车前往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的新商业中心购物,既节省时间又方便。 “时间原理取代了空间原理。”商业郊区化的发展,降低了城市CBD和城市中心的商业功能和作用。例如,美国芝加哥,1950年,市区商业企业职工人数占7396人,郊区仅占27%。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他们各占一半; 1977年,美国城市商业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和郊区商业零售额已超过城市。

国内研究表明,北京零售业正在经历“市中心商圈衰落、周边商业中心崛起、社区商业中心蓬勃发展”的趋势。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城市居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购物行为也变得更加复杂。更多消费者将购物、娱乐、运动、休闲融为一体,欣赏城市风光。他们不仅要求购物方便,还要求优雅、舒适的购物环境。

城市消费者的多重购物目的,使得一些大型商业业态与服务业之间的功能界限不再十分清晰。商业的两栖性,即商业与服务业的综合特征日益明显。适应时代需求,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新兴业态。这种新兴的业态综合考虑了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因此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般选址位于客流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市中心或副(区)中心。位于副中心的选址往往形成城市分区商业中心,有利于城市商业的分散布局和垂直发展。

购物中心、巨型市场等业态的崛起和区位布局,客观上打破了传统的“金字塔”城市商业空间格局。由于发展惯性,城市CBD可能仍在城市商业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城市细分商业中心和郊区商业中心的崛起,使得城市商业布局向多极化、分散化格局发展,尤其是门店各种格式的。连锁经营的发展,强化了城市商业的综合横向发展趋势。

(三)新兴商业业态与立体城市空间市场结构

近年来新兴的虚拟商城和电子商务都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通过电子网络进行商品交换和行政操作的全过程。这可以说是商业业态的第五次革命,因为它首次实现了无店面经营,突破了传统的商业生产、批零流通流程和营销模式,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率。零成本。库存将对城市传统商业空间结构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众所周知,传统的商业市场是一个二维的地理位置(),距离障碍和运输成本是影响商品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虚拟商场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三维空间市场()。借助这个市场,企业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摆脱空间距离的限制,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

虚拟商场和电子商务使网上直销成为可能,而以零售和批发为主业的中间商的作用将减弱。 “网上购物”模式催生了“虚拟商场”的出现。传统的商业地理空间将让位于空间市场(包括地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因此,虚拟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

笔者认为,应正确评估新兴商业业态对传统业态和传统市场空间结构的影响。虽然电子商务和虚拟商城肯定会对传统商业业态产生很大冲击,但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商业业态。由于现代人购物目的和要求的多元化,购物中心等业态相对于电子商务仍然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并将继续存在。

发展特色广播

编辑

中国城市商业发展和商业业态发展的两大特点:

1、现代商业业态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市场化开发模式。追求规模化、更高规格的房地产项目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所在。传统商业业态在规模和档次上无法满足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

便利店、超市、大卖场、大型专业超市、购物中心等现代零售业态,不仅能满足房地产开发商规模和利益的需求,还能提升一座城市、一个房地产项目。它的地位和品位给它带来了巨大的城市地标效益和商业效益。

2、现代商业业态在中国大城市快速引进和发展,但其生命周期缩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例,从超市到大卖场,从大卖场、大型专业超市到便利店、折扣店,从现代百货商店到购物中心,这些现代商业业态从划痕。只用了10年时间。为什么只用了10年?因为中国的城市正在快速发展,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零售业竞争的主战场,因为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差距的拉大为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百年未有之的局面。多种现代商业业态。发展机会。

为什么现代各种业态的生命周期都在缩短?例如,由于速度和竞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标准超市(食品超市)的生命周期只有10至15年。由于发展迅速,某种业态会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饱和。而由于一段时间内竞争者过多,某种业态很快就会进入恶性竞争。饱和和恶性竞争是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现代商业业态生命周期缩短的主要原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货店等 8 种零售业态的主要形式及经营特征播报编辑